张海萍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乳腺癌是女性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数据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当前治疗乳腺癌的方法中,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并且手术后的并发症的预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危害比较大,因此临床中对其十分重视[1]。技术化护理是为了提升护理质量,针对护理问题而制定出的一系列联合护理方式,其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目标性、序贯性和实践性都比较明确。该次就集束化护理在预防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将该院收治的8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纳入标准:(1)均通过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2)存活期超过 3个月;(3)意识和精神无障碍;(4)无合并肝硬化、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对照组中,年龄为30~56岁,平均年龄为(43.5±6.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例,初中7例,中专或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2例;实验组中,最小年龄为31岁,最大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43.1±6.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中专或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有9例、6例、12例和13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病情,进行生活诱导等。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全身和凝血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进行活动。
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具体包括:(1)术前预防。患者在继续拧乳腺癌根治手术以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和综合性的评估,尤其要注重高危人员,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护理人员要着重掌握患者的病情,积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状态,对于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制定教育方案。对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要进行反复说明和讲解,直到患者完全掌握。同时要了解患者的患病史,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凝血时间等。患者如果血压比较高,需要适当给予高血压药物,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2)术后预防。患者手术后需要根据其恢复情况和个人喜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降低富含微生物K食物的摄入量,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禁止高盐和油腻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的状态。手术后要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协助患者定时进行翻身和运动。适当按摩患者双下肢肌肉;(3)观察病情。在手术后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触摸患者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和温度。如果患肢温度较健肢高,需要通过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行检查,叮嘱患者不能够进行相关活动;(4)护理患肢。患者在急性期要保证卧床休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记录患肢的皮肤温度和脉搏,注重保暖工作,避免按摩。密切关注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血症状,避免大出血;(5)药物护理。用药前要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药物的目的、方法,在使用药物时要进行现配,避免影响治疗的效果。在用药期间要对患者的出血状况进行密切关注,观察牙龈是否发生出血等情况;(6)心理护理。为患者创建整洁和舒适的外部环境,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进行把握,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引导,消除患者负面情绪,介绍成功的案例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引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劳逸结合;(7)观察病情。患者住院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要提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视程度,每天要对患者的肢体周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如果患者表示患肢疼痛程度减轻,皮肤颜色转红,表明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说明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如果发生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对药物的剂量进行相应的体征;(8)康复护理。患者在康复期间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下床,避免长期久坐和站立。在活动的过程中,要穿合适的弹力袜避免发生外伤。为了避免复发,坚持服用3个月的抗凝药物,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保持合理的饮食,避免血小板发生聚集的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具体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 TT 为(15.05±1.46)s,PT 为(28.75±2.12)s,APTT 为(13.11±1.25)s,对照组 TT、PT、APTT 分别为(14.45±1.36)s、(29.05±1.28)s、(13.56±1.42)。 实验组TT、PT、APTT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 8、0.766 2、1.504 4;P=0.060 9、0.445 9、0.136 5)。
实验组发生了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对照组发生了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实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6;P=0.013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乳腺癌根治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活动受限等,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患者发生为肺栓塞,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流比较缓慢、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膜破损等因素造成的,原发因素包括蛋白C、V因子突变造成的,手术和创伤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继发性因素。另外,高龄、肥胖等也是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经过乳腺癌根治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为乳腺癌患者手术后需要长期进行卧床,活动降低,会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缓慢。手术麻醉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周围血管扩张,肌肉张力会降低,静脉回血量会明显减少,以此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3]。手术中操作需要对肌肉进行牵拉和压迫,激活机体凝血机制,这会造成血液循环比较缓慢从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需要根据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4]。
集束化护理是在一些危急重症当中应用比较广泛,其能够保证制定的措施与临床诊断治疗的方式同步,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每项干预措施都需要经过临床证实能够对患者的解决产生改变。在执行时必须持续,不能够选择性或者间断其中的某一项,否则不能够体现出技术化护理干预的优势。具有高度的针对性,便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对患者的预后也十分有利,也能够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集束化护理自身比较主动,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加强。当然,集束化护理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会涉及临床的禁忌,另外缺乏实验的证据来构建集束。近些年来,乳腺癌对女性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虽然手术能够改善女性的生存概率,但是术后会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5]。当前临床中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以预防为主,因此会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和有效干预,以此来处理临床疾病。集束化护理能够对基础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有效集合,以此来处理临床疾患,归纳分散的治疗护理方式,使治疗方法能够在临床科室的个体化当中得到有效的体现。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比较多,一旦发生会让患者行走困难,这对于患者自身和其家庭都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降低患者的痛苦。在评估患者风险基础上规避了不良风险,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保证循证实践以一种持续的状态在患者当中进行应用,以此来对患者的结局产生综合性的影响,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该次研究当中,实验组在凝血功能指标当中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在预防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好,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