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对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

2019-06-20 08:45徐庆栋夏得语秦永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内径血小板下肢

徐庆栋,夏得语,秦永梅

(五莲县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62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选取86例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各43例,且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下肢动脉血管内径变化及CD62p、VEGF指标变化进行观察及评估。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共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值(65.77±2.45)岁,年龄范围 61~77 岁;平均病程值(5.77±0.78)年,病程范围 7 个月~12 年。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共22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值(65.79±2.47)岁,年龄范围 62~78 岁;平均病程值(5.81±0.82)年,病程范围 8 个月~12 年。

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对比意义。

纳入标准[2]:(1)均符合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相关标准;(2)年龄大于60岁;(3)存在较为明显的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行走困难等一系列临床表现;(4)自愿参加该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医诊断标准[3]:(1)符合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相关诊断标准;(2)主症:下肢疼痛、下肢发凉、局部皮肤紫暗;(3)次症:畏寒、舌质淡紫、倦态乏力等临床表现。

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 60岁;(2)合并较为严重的原发性疾病;(3)存在精神障碍等疾病;(4)合并药物禁忌证及过敏既往史。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西药治疗,如行抗血小板治疗,选择拜阿司匹林,一次剂量为100 mg,1次/d,疗程为4周。

观察组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减方,药方中含有12 g当归、9 g桂枝、3 g细辛、9 g丹参、3 g干姜、3 g附子、6 g通草、6 g炙甘草,清水煎煮取汁300 mL,1剂/d,分2次服用,疗程为4周。

自我恢复量表的译制过程如下。(1)分别由笔者和2名英语系的老师对自我恢复量表进行翻译。(2)对比各翻译稿,修改后形成自我恢复量表的初稿。(3)请另外2名英语系老师将自我恢复量表译回英文,确保与原文的意思相一致。(4)比较翻译差别较大的题目,进行修改,最后形成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自我恢复量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评估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下肢动脉血管内径变化及CD62p、VEGF指标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下肢疼痛、行走困难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完全缓解,经B超检查下肢腘静脉与足背动脉直径得到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逐渐缓解,下肢腘静脉与足背动脉直径改善程度为50%左右;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方法

文中计数资料选择SPSS 21.0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与[n(%)]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t值与 χ2值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观察

见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下肢动脉血管内径变化

见下文数据可看出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腘动脉、足背动脉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腘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比较[(),mm]

表2 两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比较[(),mm]

组别 时间 腘动脉左右足背动脉左右观察组(n=43)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n=43)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t两组治疗前值P 两组治疗后值5.01±0.42 5.45±0.78 3.257 0.001 5.03±0.45 5.12±0.50 0.877 0.323 2.336 0.002 5.05±0.47 5.51±0.80 3.251 0.001 5.07±0.49 5.15±0.60 0.644 0.521 2.290 0.025 2.01±0.24 2.45±0.48 5.376 0.001 2.04±0.26 2.13±0.32 1.436 0.156 3.637 0.001 2.03±0.27 2.50±0.54 5.105 0.001 2.06±0.30 2.16±0.35 1.423 0.159 3.465 0.001

2.3 CD62p、VEGF 指标变化

见下文数据可看出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D62p、VEGF 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62p、VEGF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 CD62p、VEGF指标比较()

表3 两组 CD62p、VEGF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CD62p(ng/mL) VEGF(ug/mL)观察组(n=43) 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n=43) 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t两组治疗前值P 两组治疗后值44.18±3.25 32.44±1.05 22.540 0.001 44.20±3.27 37.85±2.05 10.789 0.001 15.402 0.001 235.77±12.45 102.32±5.32 64.635 0.001 235.79±12.48 175.65±8.52 26.098 0.001 47.872 0.001

3 讨论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主要是指患者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继而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典型临床表现在于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及行走困难等,严重者可发生坏疽等严重并发症,为此积极实施有效治疗十分重要,对控制病情发展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选择抗血小板及调节血脂等类药物治疗,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抑制,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但是疗效令人不满意,即药物起效较为缓慢,患者需长期服用,才能起到一定作用,加上长期应用以上药物可产生不良反应,对肝肾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临床上为患者寻找合适治疗方法十分重要,对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纳入痹证、血脉病范畴之中,且认为该病的出现于气血凝滞、经脉阻塞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联系,该病特点在于血闭脉阻,通过促使气血运行失常,导致动脉中发生血液运行瘀滞及血脉闭塞等现象,而治疗关键在于活化血小板,通过抑制斑块进展,起到改善内皮作用,对延缓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院建议选择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药方中含有当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桂枝(镇静、解痉)、细辛(解表散寒、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止痛、防血栓)、干姜(温中散寒、抑制血小板聚集)、附子(镇痛、增加血流)、通草(抗炎、解热)、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镇痛);诸多中药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对改善下肢血流及内皮功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目前临床上采用CD62p、VEGF指标用于评估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前者是一种表达在血小板各种颗粒表面上的糖蛋白,又被临床上称为P-选择素,可作为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的金标准;而后者是一种生长因素,用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该指标在动脉粥样斑块中呈持续上升趋势;于该次研究结果中可看成观察组经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后CD62p、VEGF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施明等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说明选择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对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对恢复正常行走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为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除此之外,还能进一步改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于表2中可看出观察组腘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证明选择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的价值及可行性,且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应用于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及下肢血管内径,值得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内径血小板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