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提升石化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实践与探索

2019-03-28 15:32郝玉军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大数据信息化

郝玉军

(中国石化审计部北京分部,北京 100728)

当前,“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成了这个时代信息技术的关键词。2018年5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这为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大数据”环境下的挑战,石化企业审计人员应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审计工作与大数据的有机结合,更加高质高效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1 “大数据”的概念及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给我们这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具有数量巨大(volume)、处理速度快(velocity)、种类多样性(variety)、低价值密度(density)、商业价值高(value )的特征。大数据已应用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决策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不单单指的是数据信息量的庞大,同时也代表着对数据处理的最新技术,包括处理数据库、可扩展的存储系统、云计算平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因此,大数据给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1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审计人员工作方法的影响

不再需要使用传统的抽样方法,而是通过总体中样本抽样的分析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情况,避免少量的样本可能很难发现潜在风险的情况;不再需要从单独的系统软件导出,而是通过审计人员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筛选、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就好像抽取1000 个样本,但是如果样本量扩大十倍百倍,人工分析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效率会大大降低。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全部数据进行收集、汇总、筛选、分析、归纳并梳理出相关问题线索,可以把审计人员从简单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

1.2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审计人员工作环境的影响

不仅是指内部审计工作的环境场所改变,还涉及内部审计与外部关联的数据有机结合的大环境。大数据审计应用不再是单一的现场审计查证,不再是对着纸质凭证、档案、文件进行一般传统意义的查阅与核实,也不再是单独地使用某一个信息系统。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手机、应用软件、互联网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需品,也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地点变得更加灵活,通过远程的联网审计,不需要长时间入驻现场就可以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揭示和发现问题。

1.3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审计人员工作职能的影响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仅能发挥监督职能,还有以价值为导向的增值服务职能,为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经济参谋”和“保健医生”的作用。审计人员应重点及时了解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规律,不刻意追求单一数据的精确度,这符合大数据的低密度、高价值的特点,用数据的分析结果来支撑对企业管理的建议,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信息化手段的实践应用

2.1 审计信息化应用总体情况

中国石化在“两化融合”原则指导下,经过多年持续投入,不断优化各板块业务流程和生产过程,将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与物联网、云平台等IT 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在经营管理、生产营运、信息基础设施与系统运维各层面,建立了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大集中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共享服务等信息系统。

与此同时,审计部门也积极跟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石化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依托中国石化数据仓库,通过以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审计智能预警系统、ERP 运营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为主,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辅的审计技术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成的审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审计信息门户和审计业务管理。系统覆盖了审计项目的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结束三个阶段,详细地划分为项目成员组成、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现场实施审计、审计报告、审计整改情况、审计项目归档等环节(见图1)。通过对各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实现了审计业务的全流程管理。

图1 审计流程

审计智能预警系统。在审计智能预警系统中,对每项指标设置预警标准值,在企业日常业务中的数据指标将自动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对关键业务数据和核心指标实时监控分析,从而实现对存在异常的流程或者业务环节进行监控。审计智能预警系统可以随时实现对日常经营业务的合法合规性监督,为事前发现审计问题和控制风险提供保障。同时,通过对预警事项高发领域进行分析和归纳,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等,为审计项目提供了高效的帮助。

ERP 运营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领域,扩大了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实现了对企业财务、资产、成本费用、投资、生产、采购等各业务模块和流程环节的审计,对各类数据进行查询、对比、分析等,以便于各种审计证据的收集。

互联网信息平台。在以往的审计实践中,常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招标与采购网”“全国建造师信息查询网”等一系列涉及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招标采购、资质认证的政府信息查询网站,以及 “天眼查”“水滴信用”等社会网站查询各企业信用情况、经营情况,综合分析比对与被审计企业相互关联的企业法人、股东的各项数据信息,梳理查找主要审计线索和疑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审计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效果

一是审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审计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应用,对审计业务全流程、各环节的管理监控,达到审计业务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加强审计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进一步提高了审计工作管理水平。

二是审计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通过对不同专业板块石化企业集中数据仓库建设和数据的逐步集成,对全数据、全过程进行审计查证,可以变抽样审计为全覆盖审计,审计范围可以逐步扩大到生产、经营的诸多方面,有效扩大审计范围和业务领域。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为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相结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以及时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从而使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审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通过审计信息化手段的实践应用,打破各种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了审计工作受到的人为干预和限制,方便审计人员远程、动态网络审计监控,使审计人员可以从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去发现重要审计线索或审计事项,在提高审计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同时,能够降低审计成本。这使得被审企业各业务流程在透明、标准、统一的审计监控下运行,增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合规性,促进增收节支、减少损失浪费,揭示企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经济卫士作用。

2.3 审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数据利用意识不强。目前审计人员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资源比较单一,还是较多地使用内部审计系统和纸质的资料文档来查证并发现问题,对审计工作关联度较高的数据信息使用效率不高,对大数据的利用意识比较淡薄。

二是数据信息的内外部关联度不高。目前审计系统的信息大多来自企业内部的数据,对同行业的信息以及不同领域的信息获取不多,安全环保、生产运行、工程管理、科研创新等互联网相关数据信息量相对较少。

三是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不够清晰。内部审计中信息化标准和界面尚不够准确和清晰,往往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和困惑。例如,审计智能预警系统中有数据异常报警,审计人员就会去核实问题,但是在核实工作中发现业务流程和业务内容合规,这就说明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不够精准。审计人员对系统的设置标准和范围界定不清楚,对系统取数路径未掌握,因此无法判断数据是否真实、有效,只能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去逐一确认和识别。

四是信息化系统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不强。在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增加了审计人员维护系统数据的重复性工作,系统的设置与实际工作的新要求、新标准不一致,造成审计人员在维护系统内项目信息的同时,还要按照新标准在系统外再整理一次,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目前系统功能设置比较固定,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但是操作使用程序复杂,往往出现多个系统多个登录端口,查询检索功能不够实用和全面,无法达到如“百度”搜索引擎的功能效果。

五是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信息化系统的普及应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操作能力也需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目前部分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尚不熟练、不专业,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其他途径去发现问题和线索,从而制约了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3 “大数据”环境下加强内部审计的探索与思考

近年来,中国石化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突破,但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内审部门应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转变观念、敢于创新,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入推广信息化应用,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应打破不同专业间的信息壁垒,加强信息化应用培训,组建更加专业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团队;并且积极开展“IT”专项审计,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使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更加准确和 广泛。

3.1 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大数据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要及时转变观念,增强大数据意识,主动学习掌握各种信息化手段,打破传统审计观念,改变固有审计模式,开展多渠道数据抓取、分析比对,不断创新审计模式,发挥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2 建立完善的审计资源库体系,进一步夯实信息化应用基础

中国石化是一个涉及油田、炼化、销售、科研等多个板块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因此应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审计资源库体系,将更多的控股、参股的企事业单位都纳入审计体系当中,将与企业有经营来往的承包商、供应商的数据信息纳入审计数据体系,将更多的金融、制造等其他行业的数据纳入审计数据体系。通过这些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联分析,可以快速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法律关系、资质变更等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将已发生的风险问题、以往的审计问题及时更新到数据库中,挖掘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的审计案例纳入审计查证体系。

3.3 规范清晰准确的标准,为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石化企业的业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一项业务不同的板块企业,同一项业务不同的区域企业,执行的制度和标准都可能不同,需要准确清晰的审计内容标准。把审计系统打造成云平台,按照离任经济、财务收支、内控风险、工程项目决算、年金专项等各种审计项目分类,列出涉及的风险点、如何测试的方法,所依据的制度和标准等,将有效地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

3.4 加快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储备

内部审计是一项既需要专业性,又需要综合管理性和政策性的工作,要求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丰富的审计经验和政策敏感度。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注册审计师(CIA)、注册会计师(CPA)、高级经济师等高级人才较多,但是现阶段,既懂财务、审计,又懂信息技术、金融、工程等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仍然匮乏。扩充审计队伍、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学习,培养储备复合型审计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加大审计信息化培训力度,构建专业数据分析团队和专家库资源

石化企业涉及油田、炼化、销售等多个板块的经营、生产、工程、金融等多个领域,审计人员数量有限、知识水平结构有限,因此应通过内部审计讲堂等方式,大力开展灵活多样的审计信息化实战培训,抽调审计信息化技术骨干组建信息专业支持团队,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给审计人员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同时可以聘请各部门的行业专家、技术大师定期解读分析各领域最新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专家团队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案例分析,收集总结形成类似“飞行操作手册”的审计工作指南,将各项审计业务主要关注点分析梳理,按风险和金额大小合理排序,并且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审计人员按照列出的关键风险点进行穿透测试和深入查证,顺利实现跨专业、跨领域的各项审计工作目标。

3.6 积极开展“IT”专项审计,有效保障信息系统的质量和安全

随着大数据库的建设,系统的数据逐渐涵盖了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关键节点,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也需要不断被重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真实性对企业经营决策尤为重要。目前国际内审管理先进企业已把“IT”审计和财务审计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定期开展“IT”专项审计项目,而中国石化作为一个世界五百强的跨国能源企业,加强“IT”专项审计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在“大数据”的环境下要与时俱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新理念,综合利用好信息化手段,把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查深查透,抓住主要矛盾、揭示重大问题。顺应大数据时代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树立大数据理念、发展大数据技术,努力打造与其他系统互联互通、高度融合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用信息化促进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通过高效精准的内部审计,达到化解重大风险、促进增收节支、减少损失浪费、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为实现中国石化“两个三年、两个十年”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大数据信息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