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计量分析

2019-03-28 05:50
统计与决策 2019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

金 成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1106;2.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0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重大社会现实需求、重大社会经济效益、重大技术示范效应和重大产业牵引效应,并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的总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代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集聚了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和较高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是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热点和重点。但是,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分析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层面。鉴于此,本文拟从两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一方面,应用描述性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结构等因素进行描述性计量经济分析;另一方面,应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使用2011—2016年间我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结构分析。从以专利指标为依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授权数量保持年均约13.8%的速度。从各个产业的角度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近五年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生物产业次之,节能环保产业排名第三,上述三个产业的专利申请情况和授权情况约占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70%左右,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

(2)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区位分析。从经济区位的角度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区域非均衡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东部经济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约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70%左右,中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合计约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30%左右,其中中部经济区略高于西部经济区,在我国排名前十位的省级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北京和广东是排名前三位的省份,西部地区只有四川省位于第八位的位置。

(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分析。从专利申请主体的角度分析,在各个产业中,企业均成为专利的主要申请主体,远高于高校、个人等发明专利申请主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情况以企业独立申请为主,其次为企业间合作申请的情况,企业与高校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协同开展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极少。

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计量经济分析

2.1 变量选取

2.1.1 创新能力变量

实践中,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通常从技术创新价值链的角度进行测度,技术创新首先形成科技论文、专利等知识成果形态,进而通过产业化方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新产品的价值的实现等。因此,从技术创新价值链的角度可以使用科技论文数量、专利数量、新产品产值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测度创新能力的高低。实践中,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指标是“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作为创新能力高低的测度指标,相关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作为创新能力高低的测度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选择“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高低的测度指标。

2.1.2 影响因素变量

(1)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相比各具优势,企业的优势在于洞悉市场需求,能够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程度,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科研优势,网络化创新范式下高效率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因此,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要素。因此,为了描述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选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资金中来自企业的比例”作为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的测度指标。

(2)政府研发投入。政府研发投入变量主要包括以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以面向市场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研发创新项目投入、依托政府财政资金进行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银行贷款融资贴息,政府应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支出、以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以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企业提供的税收减免等方面。

(3)产业创新集中度。产业创新集中度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为显著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能够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较为显著的示范效应,同时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整合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产业创新集中度使用产业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总数占产业专利授权总数的比值表示,该比值越高,表征产业创新的集中度越高。

(4)金融支持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还是已有研究成果的产业化,都需要完备的金融体系予以支持,美国硅谷地区成功的经验提供了关于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关键作用的证据。金融支持强度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金融支持的统计数据涵盖了传统以银行为主体的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贷款总额以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为基础的非银行金融支持强度两个部分。

研究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2.2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以中国大陆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西藏在多项指标上数据残缺比较严重,故没有将其考虑在内。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6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等权威统计数据。

2.3 研究方法

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固定一组调查对象在多时间连续观测得到的数据,是具有截面和时间两个特征的数据。相比传统的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建立模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观测样本容量的增大,有助于提高估计的精度;第二,对于固定效应模型而言,面板数据模型能够得到参数的一致甚至是有效估计量;第三,相比单截面数据建模,面板数据模型能够得到更多的动态信息。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通常包括混合模型(Pooled model)、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Unfixed effects model),具体应使用哪种模型,通常使用F统计量和H统计量,F统计量用于检验应该建立混合模型还是个体效应模型,H统计量用于检验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效应模型。F统计量用来检验对于一组面板数据应该建立混合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H(Hausman)检验用于对一个参数的两种估计量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以确定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

2.4 模型设定

为了有效控制个体的异质性,提高参数估计的精度,采用面板数据建模,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模型1用于反映东部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模型2用于反映中部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模型3用于反映西部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i=1,2,…,30,t=2011,2012,…,2015;EAST表示东部经济区,MIDDLE表示中部经济区,WEST表示西部经济区;CONNECTION表示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INPUT表示政府研发投入强度,CONCEN表示产业创新的集中度,FINANCE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强度。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计算过程应用Eviews6.0软件实施,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1)面板数据模型选择。由表3检验结果可知,模型1、模型2、模型3的P值均小于0.01,因此,拒绝建立混合效应模型,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由表4检验结果可知,模型1、模型2、模型3的P值均小于0.01,因此,拒绝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综上,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表3 F检验结果

表4 Hausman检验结果

(2)模型适用性分析。由表5结果可知,模型1、模型2、模型3的拟合优度R2分别达到0.92、0.919和0.931,调整后的R2均高于0.9,且F值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模型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解释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表5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3)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从表5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一研究结论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现状相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情况以企业独立申请为主,其次为企业间合作申请的情况,企业与高校以及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协同开展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极少。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之间存在的科研体制性障碍因素。

(4)政府研发投入。从表5可以看出,政府研发投入变量在模型1和模型2中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政府研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产生正向影响,政府研发投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能力提升1.341和1.259个百分点。在模型3中,政府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为正,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因此可以认为,在模型3中政府研发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模型3表征的西部地区总体财政投入能力较为薄弱,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5)产业创新集中度。从表5可以看出,产业创新集中度变量在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产业创新集中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且产业创新集中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提高1.664、1.223和0.184个百分点。产业创新集中度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为显著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能够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较为显著的示范效应,同时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整合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实践中,通过产业集群的模式培育产业核心企业的模式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6)金融支持。从表5可以看出,金融支持强度在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金融支持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一结论说明我国现行金融体系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功能尚未有效凸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第一,现行以银行业为核心的传统金融体系主要面向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作为支持对象,而对民营经济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不足。第二,以产业投资基金为核心的非银行金融支持模式总体上处于成立基金数量较多,但是到位资金和实际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资金相对匮乏的现状,导致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尚未呈现协同发展。

4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1)支持产业发展国际领军企业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发展层面,而企业的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具有较大规模和效益的国际化领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单纯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模式可以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然而由于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导致企业难以具有国际影响力。因此,应综合利用各种财政工具和税收工具以及金融支持工具等支持产业发展的国际领军企业发展,发挥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

(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能够将部分军用技术民用化,激发民营主体的研发创新动力,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也能够极大降低重复研发,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在具体实践层面,应建立军民双向的技术成果转移和转化机制,支持军工企业发挥优势向新能源、民用航空航天、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拓展业务,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构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3)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的形式能够实现不同创新主体的地理集聚,促进协同效应的发挥。应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特征进行个性化产业集聚化发展路径,例如在东北地区着力推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化发展,在山东半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和生物制药产业集聚化发展。

(4)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新机制。现代技术创新的过程打破了原有的各个创新主体单一创新的传统范式,网络化创新范式成为现代技术创新的典范,通过网络化创新范式能够有效发挥创新过程的专业性、提高创新资源的应用效率、提高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水平。因此,应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新机制,例如可以通过重大项目企业牵头机制、财政研发资金补贴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引导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

(5)创新产业发展财政税收支持模式。财政工具和税收工具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财政工具方面应通过以下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首先,通过PPP合作模式等项目融资形式实现财政资本的杠杆效应,从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其次,在财政资金支持对象方面,打破传统的国有和民营的边界,改变传统的财政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支持国有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的现状,增强财政资金直接支持、贷款贴息等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后,改变传统的以生产主体为主要对象的财政支持模式,建立以消费端为主体的财政支持模式,通过消费升级引导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升级。在税收工具方面应通过以下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另一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研发创新支出加计扣除模式应用。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评《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书评)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