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华娟
[摘 要]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可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拥有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国学经典;熠熠生辉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49-02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知识,它们是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2016年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制的其中一个着力点是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因此国学经典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新教材改革的需要。本文结合教材从对国学知识的有效梳理、正确运用以及平时积累这三个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梳理——教材中的国学经典
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本册教材涉及国学经典的共有28处,其中選自《论语》的有7处,其他诸子百家的有7处,《礼记》的有4处,其他的有10处,详见下面表格。
二、运用——教学中的国学经典
(一)运用之法
1.释义法
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有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君子之交淡如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对于这些国学经典中的名句,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其意思,教师不必花时间解释,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即可。然而对于国学经典中生涩、难懂的句子,教师首先要释义。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选自 《论语·学而》),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悌,读音和意义与“弟”(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2.朗读法
新教材中有节选自《诗经·卫风》的名篇《木瓜》。教师对《木瓜》释义后,可让学生齐声朗读。通过让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使他们体验到“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的情感。同学间的友谊是平等、双向的,但这种平等不是绝对的对等,有时回报的东西的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
3.故事法
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敬畏生命》时,其中的“相关链接”呈现了孟子的观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因教材有解释,课堂上教师就省去了释义的环节。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教师可请学生来说一说他们曾经看到或听到的包含这“四端”的古今故事。通过学生温情的讲述,学生在古今故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人有了同情心,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有了羞耻心,才能有正确的行为方式;有了谦让心,才能符合社会礼仪和社会的行为规范;有了是非辨别之心,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学生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对比法
在讲第四课《和朋友在一起》这部分内容时,教材引入了孔子说过的话:“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课堂上教师可以拓展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同阿谀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通过益友与损友品行的鲜明对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要学会选择真朋友,只有真朋友才能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帮助我们健康地成长。
(二)运用之度
1.国学经典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国学经典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它可以启智养德、净化灵魂。如国学经典《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如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等也从“孝、诚、信、礼、智”等方面提倡人格的健全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以国学经典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格魅力,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人格情感,从而真正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2.国学要与时代精神融合
国学是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国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国学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对国学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的需要用现代语言、手段和形式加以阐发,才能使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乐意接纳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从而实现文化认同。
3.国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国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学生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正好可以填补现代社会教育缺失的空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教育集育人、学习功能为一体,既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又使学生学会了做人。
(三)运用之效
国学经典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复兴中华民族都起着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利用国学经典增强课程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丰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感悟圣贤文明,启迪心智,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这正是国学经典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魅力所在。
三、积累——教师学习中的国学经典
(一)培训
教师的教学和培训是教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学经典的培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培训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走进国学经典”研修班,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国学知识培训,浙江省教师管理平台上通过网络进行的国学知识培训,学校组织的国学知识培训等。其中最直接、最有效、最接地气的是学校组织的培训。通过邀请知名国学专家进校,开展讲座、观摩课等,激发教师学习国学知识的兴趣,让教师主动参与到国学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培训,教师积淀了丰富的国学知识,课堂上信手拈来,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二)阅读
教材中选取的国学经典有限,如果教师只知道教材中的国学经典,显然是不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果不能利用国学为课堂教学服务,就会使国学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拦路虎。因此教师有必要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如《论语》《道德经》《礼记》等,可以通读全篇,做到心中有数,再对其中不理解的字、词、句子进行解读,从而在教学时能做到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并能适当拓展和延伸,相信这样教学能让课堂熠熠生辉。
(三)感悟
中国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明,积淀了一个泱泱大国厚重的文化底蕴,练就了顽强进取的民族精神,那一部部用智慧凝结成的国学经典,带领着我们思考人生,领略广阔的天地,回味古老的悠长。教师学习国学经典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又可以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以及处世的哲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国学知识,能让课堂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适时、有效地利用国学经典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之根深植于学生灵魂之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利用国学经典让道德与法治课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