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

2019-03-27 12:02陈泽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培养初中语文

陈泽红

[摘   要]教师可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进行合理的方法指导,借助有效的助读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读习惯等改善自读教学现状,以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自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06-0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阅读部分由“精读和略读”转化为“教读和自读”,目的在于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将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握不好尺度,把自读课文当作教读课文处理,这样不仅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也让学生渐渐失去了自主阅读的兴趣,而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自读课文不在考试范畴内,所以只重视字词的读读写写,忽视了阅读引导和阅读提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让自读失去了意义,也让学生失去了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机会。本文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为出发点,提出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策略,目的在于改善自读教学现状,为学生自读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自读课中学生自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足够的学习空间

自读作为部编版“三位一体”教学结构的中间环节,是联系教读和课外阅读的纽带与桥梁。学生在教读课中学习阅读的方法,在自读课中运用學到的这些方法进行充分的阅读与有效的思考和感知。自读课文教学时,笔者首先确定阅读需要的时间,以及助读系统中需要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做到准确定位,适度放手,适当指导。自读课文承接于教读课文,并对教读课文进行延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在教读课学习到的阅读方式内化为自己的阅读方法,再广泛应用于自读和课外阅读,因此,自读是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课文接触,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感受交流,从而使他们通过自读理解文本。

自读课文的课时安排多为一课时,对文章的立意、构思、写法、语言等进行面面俱到讲解是不现实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和文体特点进行灵活限定,抓主要方面,有所侧重。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情之爱”中的两篇自读课文为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欢快轻松,语言优美,学习的重点在于品味作者所表达的真挚自然的情感;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幻探险”中的自读课文为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学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所思考和质疑等。

(二)合理的自读方法指导

自读课上, 导入自读课文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强调单元的主题,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选文,适合让学生进行朗读,了解文中运用的拟人和比喻手法及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第五单元的“动物之美”是部编版教材新增的主题,这个单元中的自读课文是科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文章以诙谐风趣的语言描述了作者研究动物的经历,适合让学生默读,笔者引导学生摘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品味动物的可爱和科学工作者的严谨态度等。

学生在长期的自读训练中,逐渐掌握各种自读方法,读的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这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读能力的养成。

(三)利用教材助读系统

部编版教材的助读系统加大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和“补白”等部分组成。“旁批”“阅读提示”和“补白”三个部分对培养学生自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旁批”隐藏着文章的学习重点和目标方向,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来引导学生的自读活动,是自读课教学的关键。“旁批”随文设置,形式多变,或提示文章主旨,或提示阅读方法,或提出思考问题,或点拨精妙之处,对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阅读提示”或结合单元主题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或选取文章的精华之处进行细节点拨。比如,七年级上册《窃读记》的“阅读提示”中“悬念的起笔、中间的插叙、突然的转折及深化的结尾”将重点放在记叙文中多种叙述方式的综合应用上,“阅读提示”的最后以“名家谈读书”进行了课外阅读的拓展,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深化他们对自读课文主题的理解,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个性化发展。

“补白”就是利用教材空白处设置十多则知识短文,介绍一些语法修辞知识、阅读写作知识和背景资料,其涉及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一课后关于“动词”的介绍,《窃读记》一课后关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分析。“补白”串联了整套教材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在潜移默化的长期积累中提升自读能力。

(四)良好的自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离不开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按照阅读的过程,从四个角度探讨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预习。自读课文的课时有限,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自读课文的预习主要针对生僻字词、写作背景等,学生要自主构建阅读方案。教师也可以设置任务单,如“《春》中的景物有哪些情态?”“文章如何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让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性。

2.批注。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将自己的疑惑、感想等用符号和文字在空白处标注出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教师的讲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结合当前的初中语文自读教学,学生通过批注进行自读自悟的情况非常少,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3.质疑。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特别是叙事文章时,不能很好地通过故事情节,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主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比如自读课文《台阶》,“旁批”和“阅读提示”指向赞颂这位执着而坚韧的朴实农民,但台阶建成后“他又处处感到不自在,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如果学生能从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入手,就能更深刻地了解“父亲”这位朴实农民的人物形象,把握住文章的主题思想。

4.讨论。在阅读过程中,适度地讨论不但可以推进阅读进度,也可以给学困生提供答疑解惑的机会。在进行《雨的四季》的教学时,笔者提出“文章为何不以《四季的雨》为标题?”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使他们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和文字的韵律美。

學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发挥引导作用,使每个学生在长期的能力培养中都能有所发展和收获。

二、语文自读课学生自读能力培养的效果

首先,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效地利用了教材的助读系统,重新定位了自读课在阅读体系中的地位,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延伸和拓展了课堂教学。

其次,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过程中,笔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读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加强,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自读方式。学生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充分体现了自读在阅读体系中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自读课文不是教读课文的补充,更不是考试范畴外的调剂,而是阅读的有效延伸。近年来,笔者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合理的方法指导,利用有效的助读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读习惯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梁婷婷.人教版与部编本语文教材在阅读内容结构的比较研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7.

[3]  董晓强.统编本教材自读课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8(2):16-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培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