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立场,即代表谁、为了谁和依靠谁。理论立场,即理论为谁言说、谁来言说和言说为谁。理论立场是言说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既指彰显理论的鲜明立场,又指理论的实践目标,更指铺实理想的实现之径。理论立场本质体现理论主体的起点和归宿、初心和使命,是理论主体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根基,集中体现理论主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方法。理论立场实质是理论主体站在什么人角度解决什么人关心关注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之中满足什么人的理论需要和达到什么样的实践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人民立场、人类立场和政党立场。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立场,即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立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的观点和方法,又赋予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鲜明的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40纵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立场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之中,明确将人民立场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根本立场,自觉将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从理论上回应和解答人民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主轴和理论根基,充分体现和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科学性和价值性。
第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本质体现和内在规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生活层面,更包括以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导向的理论需求。习近平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正确界定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广泛内容和逻辑层次,更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维度对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理论阐释和实践部署,这极大满足了人民的理论需要和明确了今后理论的发展方向。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人民的理论信仰和精神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正确认识和解决新时代中国问题的正确理论,是人民通过奋斗过上幸福生活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新时代,人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是国家有力量和民族有希望的可靠保障和动力源泉。新时代,广大人民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信仰,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首先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人民的精神动力,为新时代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指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其次,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新理论武装人民,既要坚持新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又要打造文艺精品,丰富人民的精神食粮,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实践,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因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人民精神境界,满足人民理论需要,凝聚党和人民思想共识,引导党和人民奋斗前进,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立场。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推进人民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就必须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就必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就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意味着人民立场内在决定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的立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民族立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立场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立场是人民立场的本质体现。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既自觉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价值取向,又反映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指导的客观要求。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新时代的理论基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起点和归宿。因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根本立场,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
第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近代中国,面对民族深重苦难和发展困境,中国人民特别是一批先进分子,不断从各种思想资源中寻求答案和构建方案,力争获得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清醒认识近代中国的前途命运,但是各种方案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需要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和革命方案。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人民积极主动了解和比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归根到底是因为亟需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以及在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开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始终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展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主题、牵引动力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安排,既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延续发展,又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向前推进,全面保证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延续不断和持续向前,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顺利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和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第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4]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开始接受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必将预示中国人民历经思想解放和反复实践之后,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认同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之后,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思想观念趋向科学,理论观点贴近实际,革命道路契合国情,前途命运清晰可期,关键是最终促使中国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和发展,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如此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实践境遇是中国人民正处在探索民族复兴、救国救民道路的十字路口,面对失败的救亡图存方案,中国人民缺乏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给予中国人民正确的理论回应和科学解答,以成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以及不断推进的民族复兴历史进程增强和巩固了中国人民的理论归属和理论信仰、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因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和深入推进,从一开始就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先导,构成民族复兴的理论逻辑主线。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创造性完成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新和战略安排。
第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既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成就,又体现了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丰富经验和理论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和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升华。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主题、实践主线和实践归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和指明方向,通过正确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了周密的部署和提供了创新的理论指导,正确满足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需要。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民族立场内在包含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立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立场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立场,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国”一词出现23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词出现4次,这两个关键词集中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同时,报告中的关键词——“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集中体现习了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从理论上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实践上提供了战略安排和行动路线,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因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其战略安排,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主题,内在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立场和实践目标。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特别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付诸于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为之进行理论创新、采取实际行动和制定战略步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意味着我国即将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更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奋斗起点,奋斗目标不断拓展和提升,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客观现实和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有理由、有底气地将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确立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能力和对人民为梦想而奋斗的强大意志的高度自信,更充分显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指出:“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支撑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建设更高目标、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自信”“四个伟大”、两个阶段安排、党的基本方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代表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抉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支撑战略的基本体系,奠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础。
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人民立场和民族立场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同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世界和平力量更加强大,意味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能力提高,意味着中国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自建党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始终把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始终把维护人类根本利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应有的立场。毛泽东指出:“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将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如既往坚持人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更高智慧、更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争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各国和人民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建设共同繁荣世界的正确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化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和建设共同繁荣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更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创造性解答了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个重大国际关系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人类根本利益和保障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正确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共同目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认同。西班牙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胡里奥·里奥斯认为,习主席多次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展现出主动积极、与时俱进的大国风范,并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思路,这必将大大加快国际秩序的调整进程。[6]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拓展了战略思路;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选择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道路和战略,为世界谋求发展和保持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并增强了意志信心;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将解决人类和平与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理论与实践主题,作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为世界人民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具有中国意义,又具有世界张力。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忠实代表和切实维护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倡议和推进立足人类利益的国际合作。以人类立场为根本立场,直接体现在以实际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强调:一要坚决维护本国利益,二要自觉尊重他国利益,三要切实扩大共同利益,四要坚决维护人类利益。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时代,中国不仅从理论上为世界人民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在实践中贡献中国力量,积极主动发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作用。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规定和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共产党人最直接、最坚定、最全面体现和宣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因而,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最直接、最有效、最权威的方式,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领悟和掌握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立场和实践立场。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脊梁。习近平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取得历史性变革的成就,更加坚定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面对党内外消极腐败、不正之风,坚定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铸就党和人民的精神脊梁,保障中国共产党人不偏离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和人类立场。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承担起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并且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章里明确规定完成历史使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仍未改变且持之以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在于:一方面,坚定继承和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并且将初心和使命内在规定为新思想、新理论的本质内核和价值目标;另一方面,立足客观实际,通过创造性解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战略安排和理论指导。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和人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立场集中体现和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它必然内在包含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和人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立场与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人类立场高度一致、辩证统一。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种立场辩证统一是建立在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之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2]50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实践中,既从理论逻辑上实现了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人类立场和党的立场的辩证统一,又从实践逻辑上对保证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人类立场和党的立场的辩证统一作出了正确的实践部署和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立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民族立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立场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立场的信仰、信念、信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人类立场和党的立场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五个方面,五个方面的根本立场高度统一、一致和不可分割。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立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的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和人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立场和党的立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民族立场、国家立场、人类立场和党的立场的辩证统一显示,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高度融合和互为一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它创造性构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整体,为世界各国和人民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