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登封疫病的流行与防治(1949—1959年)

2019-09-26 05:04:04冯静静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卫生防疫传染病全县

冯静静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疫病作为与人类历史进程相伴的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恐慌。“传染病乃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5疫病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或国家的文明与兴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乱、灾荒、卫生医疗条件差等原因,全国各地疫病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与国家建设。有关1949—1959年登封县疫病流行与防治的档案资料保存完整,为研究这一时期登封的防疫和救疫发展历程提供了基础。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9年)登封的疫情概况、政府和社会群众的疫情防治的探讨,从中透视出这一时期登封乃至全国范围内疫病的流行与防治以及当时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

一、1949—1959年的登封疫情

(一)登封流行疫病的种类

新中国成立初期,登封各种传染病频发,出现无年不疫的现象,且疫病的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全县因疫病造成的死亡率居高不下。1951年1月1日,登封卫生局颁布的《中南区各级防疫委员会组织通则》中明确规定:“本区应报告之传染病在中央未明令规定前暂包括下列各病:甲类:天花、霍乱、鼠疫。乙类:乙脑、白喉、伤寒、菌痢、流脑、小儿麻痹、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狂犬病、炭疽等。”[2]11-16其中,天花、霍乱、鼠疫、麻疹、白喉等疫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都是具有急性强烈的传染疫病。仅1955年5月下旬,嵩华乡全乡10岁以下小孩342人,而患麻疹就有151人,占全乡小孩发病率的45.3%。[3]24-261958年8月,白喉病在密县的苟堂、大槐、大虎亭等9个乡蔓延流行,从8月2日到31日共发病326人,死亡21人,发病数占全县发病人数的42%,占全县死亡人数的23%(系8月底数字)。该月全县共发病18000多人,死亡200多人。[4]24-26白喉是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传染力极强,死亡率很高,发病骤然、冷热、咳嗽、喉痛,继而高烧不退。1949—1959年期间,白喉在登封全县蔓延流行,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着工农业的生产。这一时期疫病的发病人群也较为普遍,其中1至10岁的人群最高,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据1951—1958年河南省黑热病防治所门诊部救治的3159例黑热病患者中,1岁以下的发病率占2.8%,1—10岁的发病率占65.9%,11—20岁的发病率占18.3%,21—30岁的发病率占5.1%,31—40岁的发病率占4.0%,41—50岁以上的发病率占3.2%,其中1—5岁的发病率占40.6%。[5]16

随着疫病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的加剧,人们对疫病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统一。所谓疫病,是指“外感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广泛流传性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相当于现代的急性传染病,有些甚至是强烈性传染病”[6]21-22。这类传染病大多起病急速、来势凶猛,在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传染性极强且死亡率极高。这一时期登封县卫生局将“霍乱、天花、乙脑、白喉、伤寒、菌痢、流脑、小儿麻痹、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炭疽、狂犬病等列为急性传染病”[7]578-581。将“流感、疟疾、黑热病等列为慢性传染病,梅毒、甲状腺、钩虫病、大骨节病、麻风病、产褥病、新生儿破伤风等,列为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7]578-581。这些疫病严重威胁到登封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1958年10—12月间,登封有260084人进行体检,体检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86.7%,检查出来的疾病主要有梅毒、蛔虫病、砂眼等。梅毒患病人数2605人,占被检查总人数1%;蛔虫病患病人数250110人,占被检查总人数96.1%;砂眼患病人数255429人,占被检查总人数98.2%。[4]60-84就这次体检统计而言,全县人民的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消灭疾病、推广科学卫生显得十分必要。蛔虫病、砂眼等这类高频率、多群体发生的疾病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防治,除四害、讲卫生、全县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防疫、救疫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消灭疾病建设登封健全合理的公共卫生体系成为当地重要的一项事业。

(二)疫灾中的登封疫情

这一时期,登封疫病流行的危害相当严重。例如,1949—1959年间全县患麻疹有198187例,患菌痢87063例,患百日咳59396例,患霍乱195例,患天花130例。[7]578-581患疫人数巨大,防疫和救疫迫在眉睫。疫病发生的时间上,在1—12月均有发生,但疫病的爆发和流行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1、2月较少,7、8、9三个月形成高峰,“行夏令,则民多疾疫”[8]56,到10月以后发病率下降。在对全国霍乱爆发季节的统计中:“北部地区,病例自6月开始,7月迅速上升,8、9月最多,10月罕见,11月无病例。中部地区4月开始有病例,7、8月份最多,11月罕见,12月无病例。南部地区则每月均有病例,但以7—9月最多。”[9]139-140

其它疫病爆发和流行的季节一般与霍乱相似。1951—1958年在统计河南省黑热病的发病季节时抽出其中9398例,其中春季(2—4月)发病率占22.5%,夏季(5—7月)发病率占38.7%,秋季(8—10月)发病率占30.6%,冬季(11月—次年1月)发病率占8.2%。[5]17夏秋季节是疫病的高发期。1949—1959年疫病频发,使登封无数的人丧失劳动力甚至生命。“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10]这一时期,登封因疫病造成的人口死亡,如表1、表2所示。

表1 1949—1959年登封传染病统计表

表2 登封县慢性传染病与地方病

从表1、表2可以看出,1949—1959年各种疫病的发生和死亡人数中,1949年、1951年最高。这主要由于当时医疗水平差、居民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等造成的高死亡率。流行病中白喉、菌痢、麻疹、黑热病、新生儿破伤风等传染病死亡率占比较大。从资料统计来看,霍乱从1949—1956年在登封仍有发生,其中1949年66例,死亡20例。天花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已基本消灭。乙脑、伤寒、流脑、小儿麻痹、猩红热、百日咳、疟疾、产褥风等传染病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登封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发展,死亡率逐年降低;但白喉、菌痢、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疫情非常严重,1949—1959年间发病率和死亡人数虽然有很大降低,但仍占很大比重。

二、1949—1959年登封疫病流行的原因

(一)自然灾害与水源污染

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与干旱、蝗虫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同时,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农业歉收,百姓食不果腹,体质虚弱,饥荒连片,极易引起疫病的流行。登封是十年九旱,全县水资源极度匮乏,从1950—1959年,登封每年都发生旱灾等灾害。1950年受灾面积2352亩,受灾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1951年受灾面积11万亩;1952年发生春旱、蝗虫,受灾面积24万亩。[7]28-34新中国成立初期,登封频繁的自然灾害是疫病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登封水资源短缺,从1951—1953年,登封修建了白沙水库,蓄水量2.95亿立方米。[7]33之后又修建了少林水库、券门水库、岳湾水库等以解决登封供水紧张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水库缺少人管理,为蚊虫孳生和繁殖提供了场所,加速了登封蚊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登封自古以来煤炭资源丰富,登封煤田长70公里,北为嵩山,南为箕山,宽约10公里,含煤面积635平方公里,总地质储量16亿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小煤窑56家。[7]287-314另外,新中国成立初期,登封的水泥厂、钢铁厂、采矿厂、砖瓦窑、发电厂、纱厂、化工厂、化肥厂、印刷厂、造纸厂等各种重工业和轻工业厂矿大规模兴建,并且数量众多。这些厂矿一方面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排放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导致登封环境污染严重,水源污染极其严重。登封煤炭矿井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不经处理排放,严重污染周边的环境和水源,再加上登封缺水严重,降水量少,河水的自净能力低,生活粪便、垃圾等随地倾倒和堆积,都造成了这一时期疫病的爆发和流行。

(二)战争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美国掀起了细菌战。“在朝鲜战争中,自1952年1月下旬开始,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及青岛等地连续不断地撒布大量带有病菌的苍蝇、蚊虫、蜘蛛、蚂蚁、跳蚤、扁虱、老鼠、青蛙、猪肉、烂鱼、死狐狸、树叶、棉花等带菌昆虫和其他有毒东西。”[11]经检验证实,“这些投掷物带有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各种伤寒杆菌、脑膜炎、回归热、斑疹等多种病原体。”[12]4-6美国发动的细菌战,引起了严重的瘟疫流行,这些带有致病和危机牲畜及农作物的微生物和病毒,给中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细菌战由前线继续延伸到中国大陆,“美国继续向江苏、江西、河南、安徽等地投掷毒虫毒物。”[13]9细菌战的扩大严重威胁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国家安全,并且留下了很多后遗症,登封人民也深受其灾难。这一时期,登封因美国撒布带有细菌的昆虫而感染患病的病例。[14]66-69据统计,美国敌机在登封投掷的毒虫毒物中还包括传单、伪钞、肥皂、安全证等有毒物件。这一时期,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主要内容的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登封人民积极行动。1954年2月,登封转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变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及其领导关系问题通知》,号召全县人民不仅要严重打击敌人的细菌战,还要改变登封目前的卫生状况,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15]1-2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细菌战成为登封及全国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卫生与防疫观念差

新中国成立初期,登封群众的卫生习惯较差,防疫观念淡薄,大部分群众文化水平低,很多农民没有意识到个人的不良习惯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条件较差,大部分生病的群众无经济条件就医,并且部分群众迷信江湖游医和救神拜佛,导致大部分病情被延误。登封有名的医家寇平曾在其编纂的《全幼心鉴》中谈到:“每见病家鄙吝所费,凡有病,隐忍不肯就医,待至自愈。或自检方合药,病不能退,又不请明了之医,惟恐所费浩大,甘心以千金之躯付托与剽窃庸俗之手。”[16]2百姓不但生活习惯差,洗澡不便,人畜粪便随处倒泄,污水沟、臭水沟随处都有;而且卫生条件差,家庭厨房卫生不净,碗、筷、盘子、砧板、抹布、菜刀等带有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病原体,食物腐败霉变,院内杂草丛生,室内厚尘积垢。此外,群众防疫观念淡薄,部分群众甚至对注射疫苗怀有强烈的抗拒心理。这些都是造成疫病频发流行的原因。

除此以外,登封疫病流行的原因还包括医疗卫生设施落后、经济条件差等多种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登封疫病流行是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一时期要防治传染病需要登封政府和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三、1949—1959年登封政府对疫病的防治

(一)完善疫病防治的政策法规

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的频发和流行,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工作,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在卫生事业上一直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1951年1月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为转发《中南区疫情报告暂行办法》通知各专、市、厅、郑汴卫生局:“为防止疫病之发生和流行,必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期达到预防之目的。”[2]15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以便于及时对疫情的掌握和控制,及时抢救,防治疫情大范围流行和蔓延。1951年4月1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颁布《霍乱防治实施办法》明确指示:“必须及早防疫,立即开始霍乱预防注射,及时开展夏季卫生清扫运动和减蝇运动,以期减少疫病流行,希我各级政府和卫生机关应重视这个预防工作。抄送各专、市、县。”[2]271951年4月,颁布《河南省五一年霍乱防治实施办法》[2]27-32,转发各专、市、县政府发动所有的卫生机构及医疗工作者,并动员行政干部,相互协助办理霍乱防治工作。成立防疫工作队,分配卫生预防注射任务,开展卫生清扫运动、减蝇运动,加强交通检疫,增加各地公私医院的隔离床位等。

同时,加大对疫病的预防,做好防疫工作,迅速控制急性传染病对国家建设的不利影响,防止疫情的蔓延,使其不妨碍登封正常工作和生活。之后,毛泽东在1952年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17]到1956年9月9日,登封人民委员会又颁布了《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指示》,主要内容包括各乡人民委员会必须重视疫病的防治工作,积极协助和支持卫生部门,开展群众的防疫工作;争取在本月10日前澄清疫情分布情况,各乡订出计划,深入全面地按门至户进行疫情普查;进一步开展卫生积肥运动,大力发动群众扑蝇灭蚊,改变环境卫生及消灭蚊蝇孳生场所;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贯彻“疫情发生在那里,消灭在那里,及时发现,就地隔离,立即治疗”的方针;发动群众早防早治、自防自治的原则;在扑疫中,对无力治疗的传染病患者,给予免费治疗;等等。[18]21-23

到1958年8月,登封县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1958年卫生工作计划》[4]1-8,号召全县人民大力开展除四害、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大力推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移风易俗科学防治疫病,提高医疗预防工作和病床的使用率。“大金店、告成、大冶、唐庄四个门诊部每日会诊60人次,病床使用率80%,治疗率达60%。”[4]4

在国家和政府具体防疫政策的指导下,登封大范围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预防为主”的防疫政策得到全县人民的认同,推动了各项医疗卫生事业的进行,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对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建立发展卫生医疗机构

疫病的预防和救治需要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登封县、区、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快发展,为加强登封卫生防疫、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与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1951年,登封正式建立了县卫生院。1956年,县卫生院改为县人民医院,分出县防疫站,直接受县卫生局领导。到1959年,县人民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工字楼一座,拥有二百间房间,病床120张,人员108人,全院医生30人,护理30人,行政勤杂20人,其他28人,设有20多个科室。[7]571建国初期,登封全县划为6个区,1953年又改划为7个区,各区设卫生所。东金店区于1952年使用资金500元设立卫生所,人数为4人,房子为7间;告成区于1952年使用资金500元设立卫生所,人数为5人,房子为6间;大冶区于1952年使用资金500元设立卫生所,人数为4人,房子为6间;唐庄区于1953年使用资金500元设立卫生所,人数为4人,房子为6间;石道区于1953年使用资金500元设立卫生所,人数为4人,房子为5间;君召区于1954年使用资金500元设立卫生所,人数为4人,房子为11间;城关区于1956年使用资金500元设立卫生所,人数为5人,房子为3间。[7]572-573

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登封的卫生医疗机构得到建立和发展,全县建立县人民医院以及各区设立了卫生所,人民群众诊病求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除县人民医院和区卫生所的设立,登封中西医门诊、药房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发展。县医院和区卫生所设有中医门诊,西医西药的传入自登封1948年设第一个西医诊所开始就持续未断。县医院设有内科、外科、护理、放射科等,1956年又成立了登封县卫生防疫站,成为日常防疫工作专业的疫病防治机构,登封的卫生防疫体系更加健全。

(三)对疫病防治的宣传

疫病的防治离不开对卫生意识的宣传教育,疫病防治宣传工作有助于群众了解疫病防治的政策,推进防疫工作的进行。1949—1959年,登封县卫生防治宣传是充分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解除顾虑、打通群众思想,达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目的。在疫病防治宣传中,政府和卫生部门结合群众的经济条件、接受能力、发病季节及发病情况等,采取多样化、群众化的宣传形式,如标语、漫画、讲演、快板、报刊、广播、幻灯片、大字报、卫生电影、参观、展览、群众大会等宣传和普及卫生防疫知识。例如,1951年4月登封县在防治霍乱时,统筹发放宣传画报、标语15万份,夏季防疫传单10万份。[2]33宣传内容简短而有重点,在宣传中讲明了疫病的预防和防治的措施,同时提倡注意公共卫生,总体上宣传内容通俗易懂,易于为群众接受。

这一时期的卫生防疫宣传教育活动,是结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适应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条件,因地制宜地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全县各区群众有的自愿组织卫生防疫快板社,宣传、教育人民群众讲卫生,科学防疫。政府在春夏或夏秋之交,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逐乡巡回开展宣传。在做预防接种宣传时,先以团体学校、机关为主,作了广泛的宣传。然后,在农村中结合行政、文教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工作,并结合生产,教育群众要积极与疾病作斗争,注意公共环境及个人卫生,及时注射预防针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1951年9月,登封在推行打预防针的宣传教育后,多数农民的思想都想通了,四五天的时间中共注射70266名,其中男40528名,女29738名,占全县人口的26%。[20]5-6这一时期,登封卫生防疫宣传的进行,使广大群众懂得了基本的卫生知识,能够自主开展卫生工作。县、各分社都设有固定的卫生宣传展览馆,有专人负责,系统展出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消灭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并经常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各医疗机构相应地开展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使医疗机构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此外,全县大搞扫卫生盲,青壮年要学习卫生知识并且普及卫生教育课程。“卫生课本人人有,青年壮年全精通,小病外伤不找人,消灭疾病。”[21]3每周坚持3至6小时卫生知识学习,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例如,在三官庙开展重点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工作,印发教材,三天集训,两周突击,一周巩固,经过20余天学习,已在全乡800多个青壮年中基本扫除卫生盲,有80%的人能够掌握20种以上的常规疾病防治卫生知识。[21]75对疫病防治的教育、宣传,促进了这一时期登封卫生防疫事业的新进展。

四、救治中群众与政府的互动

登封疫病的防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登封山区和农村各种不卫生的习惯普遍存在,对病害也持有听天由命的思想观念,群众中各种江湖医生、巫医神汉救人治病、欺诈取财的事情屡见不鲜,以致建国初期,“由于广大群众对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措施不了解,不少地方发生过逃避预防注射,把病人藏起来”[22]438的事情。1951年9月,登封在注射防疫针时,“三区陈密乡群众怕打针的都躲藏起来。四区王生贵说:‘我好好的身体,叫他们打针的弄痛了两三天’。”[20]6其后,经过党和政府对卫生防疫宣传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使人们对防疫卫生有了科学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卫生防疫运动中来。这一时期,全县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夏、秋重点是消灭蚊、蝇,改善群众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卫生积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并结合消灭老鼠和麻雀。冬季主要是结合农业生产积肥,加强粪便管理,改良厕所、厨房、水井和必要的基本卫生建设,以及扑打老鼠和麻雀。全县各区、乡群众积极响应行动,在1958年除四害的过程中,全县灭鼠2214230只,灭雀2011270只,灭蝇199413公斤,灭蚊1848公斤,堵鼠洞669876个,泥雀窝708523个。这一年在七改良、四卫生、三处理工作中,改良厕所69054个,公厕11088个,水井2359个,厨房23617间,住室127500间,鸡窝51960个,棚圈6960个,街道24122公尺,疏通沟渠52500公尺,填平坑窖38112平方公尺。[4]71-74全县群众清除四害滋生场所,处处焕然一新,改变了卫生环境面貌,并且增加了肥料、服务了生产。

1949—1959年登封全县疫病的防治是依靠群众、便利群众、发展群众性的卫生事业。1954年7月,为防止猪丹毒传至登封,全县养猪户主动自愿地给毛猪注射抗猪丹毒血清预防针,处理死猪时在空僻地点进行焚烧或挖二公尺深坑撒一层石灰掩埋,装运猪的车辆或仓房以及饲养管理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有效地防止了猪丹毒疫病侵入登封。在预防脑炎、痢疾、钩虫病、黑热病、百日咳、流感、麻疹等各种传染病时,全县群众积极开展卫生运动,通过除什草积绿肥,防蚊减蝇,变污水坑为粪坑等办法阻止疫害。1955年8月,景店乡在防治脑炎的卫生运动中,共铲除村边荒园什草8232担,变污水坑为粪坑28个,积肥2629担,创造人叫捕蚊法共捕蚊402000个。[18]1-5此外,全县群众积极主动对街道院落进行整修,填平坑凹污水坑,整治道路,路旁栽树种花,泥刷墙壁,美化绿化环境。全县的一些老中医还到各乡进行访问,调查疫病发病情况,与群众交流一些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并且鼓励群众培植和保护野生药材。1958年,登封全县群众种植红花200亩,生地培植5亩,白芨培植5亩,金银花收成3000斤。[4]16这一时期,登封县切实保护大量的野生药材,如二花、全虫、红花、土元、柴胡、元志、瓜蒌仁等。另外,全县群众在革新医疗技术、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唐庄区卫生院郭芝先破除封建迷信,解放思想,制造了气压多用液体注射器、多用照明灯等十多种医疗器械[4]81,大大提高了疫病防治的工作效率,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登封党和政府以及全县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以及各种防疫举措的推行,登封全县疫病的发病率急剧下降。例如,肠胃传染病一直威胁着玉台乡村民的身心健康,1955年全乡发病人数181人,1956年发病人数101人,1957年发病人数37人,两年间发病人数下降了80%。[4]321949—1959年间,经过登封各方的协同努力,全县的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和传染率、传播范围都被有效地控制下来,极大地降低了登封人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人民的身心健康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登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结语

1949—1959年频发的疫病给登封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急、慢性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登封人口患疫的高死亡率,成为当地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在党和政府以及登封全县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登封卫生医疗机构得以建立健全,并制定了完善的疫病防治法规和政策,向人民群众进行防疫宣传、科学卫生教育活动,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积极预防疾病并同各种传染病作斗争。政府和群众采取的各种防疫治疫措施,大大提高了社会和民众防控疫病的能力,改变了传统时期民众落后的治病观念,使建国初期登封各种流行疫病造成的危害得到极大降低,从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49—1959年登封县的疫病防治,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落后背景下,国家开展疫病防治和卫生事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其诸多举措不仅在当时对疫病防治效果显著,而且为其后的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提供了借鉴,亦为今日国家卫生医疗防控传染病的改革、国家公共卫生行政法规政策的完善、卫生体系的管理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因而研究这一时期登封疫病的流行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传染病全县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5:08
传染病的预防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50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08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2-13 02:48:50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回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中卫生防疫的特点及做法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队卫生防疫实施
一种新型卫生防疫车结构设计
专用汽车(2016年5期)2016-03-01 04:14:49
宁陵县举行中小学跳绳比赛
下一代英才(2015年2期)2015-05-30 22: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