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2019-03-26 01:01卢志渊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业实践大学生

卢志渊

摘 要: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Q学院为例,从训练计划的立项数量与分布看,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内涵与定位看,还存在两大问题,即项目科技含量低、实施载体的定位模糊。对此,可以从关系层面、创业项目层面、创新项目层面、师资层面寻找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创业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065-04

引言

创新日益成为全球化潮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创新战略部署,自主创新也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我国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在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扎实基础。2010 年5 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使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定义其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有了这个计划,各高校纷纷开展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并进行立项。项目一般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从立项项目的多维度分析,可侧面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以Q学院为例作一探讨。

一、从数量与分布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Q学院是福建沿海的一所公立二本高校,学院由师范专科学校升级而来,经过18年的积累与发展,目前有文学与传播学院、体育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通过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考察,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从数量上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担当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从表1可看出,2016—2018三年Q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总数分别为98项、141项、169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项目也逐年上升。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潮流中。

其次,从分布看,16个二级学院都获得相应的立项数量。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一般都认为,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内涵是以构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目的,引导学校师生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創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若认为创业是管理学科或工科应该做的事,与自己学科无关,或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简单地开几门创业课、开展几场创新创业活动或者比赛,与专业教学无关,那么这些观点一定都是错误的。从表2看,Q学院2018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的169个项目,16个二级学院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向各学科、各专业教学渗透,不再游离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

二、从内涵与定位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如何评估其质量还没相关文献。本文把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归为一类,把创新训练为一类,分别从内涵和定位评估。

首先,以内涵评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采用的标准是产业价值链环节。一般来说,随着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围绕某一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设计、生产、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已经可以被碎片化,可以分别由不同区域的不同企业完成,形成一条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产业价值链。由此,产业价值链也分为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中游的生产制造环节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环节。三个环节的科技含量不一样。上游一般需投入更多的技术,因此属于技术密集型环节。该环节的地位也如河流的源头,具有最高的战略地位,影响着整条价值链的水平及控制着中下游环节的各个市场主体。考察最近的“中兴事件”,由于中兴通讯公司几乎没有掌握产业价值链上游的核心技术,所以当美国商务部于4月15日以中兴违法向伊朗出口货物为由,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且期限7年时,中兴陷入停产的危机中。中兴事件暴露了我国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在技术创新的软肋,也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启示:应该有更多的项目、更多的学生专注于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因此,从内涵看项目的质量,一个外在标准是看该项目处于价值链的哪个环节。一般来说,处于研发环节的创业项目科技含量高,内涵也高。但是,从表3看,2016—2018年Q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的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多数居于下游的销售环节,其中更多的是一些个人商业性的、技术含量不高的、雷同的项目,如“蓝胖子休闲书吧”、“千纪摄影工作室”、“致青春校友工作室”等,属于上游设计研发的项目分别只有3、3、4项,比例都不足1/4,甚至不到10%。这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并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其中之一是高校(主要指如“Q学院”这样的二本高校)与大学生往往热衷于投资少、见效快、科技含量低的项目,但这样的项目普遍生命力弱,市场前景淡,发展空间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只能在边缘市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

其次,以定位评估创新训练项目,采用的标准是研究类型。研究类型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类。基础研究没有特定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提供技术基础的研究活动;开发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知识为生产新产品、新材料或完成新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目前,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及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开阔大学生视野,各高校除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外,还有“大学生科研基金”、“开放实验(室)项目”等举措。那么,从研究类型看,依表4(表中“其他”一栏中的项目实际上应归为创业训练项目,如“印象校园文印社”、“桐记杂货铺”等),2016—2018年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属于基础研究的创新训练项目占的比例均50%左右,有的甚至看不出产业化前景,如“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大学生校园行为分析”、“我国利率走廊问题研究”等。再考察Q学院“开放实验项目”和“大学生科研基金”的项目分类,也是以基础研究居多。表5显示的是2015、2017年开放实验项目立项的构成,基础研究项目所占比例65%和55%;表6显示的是2016、2017年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结项的类型,属于基础研究项目的比例同样50%以上,不少项目如“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思考(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闽南语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研究(2017开放实验项目)”与创新训练项目在研究类型上并无二致。定位模糊自然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可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其中之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或载体还有待探索与优化,进一步看,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之一,但是两者之间如何实现完美的统一还须探索。

三、几点建议

应该说,自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后,在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提升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在如何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有一些措施可以提升。

1.关系层面,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本质,处理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首先,“创新”、“创业”两者之间不存在线性的逻辑关系,即创新不一定带来创业(如基础理论创新等),创业不一定是创新(如传统产业的低端创业等),只有基于创新的创业才使创新创业产生有机联系,因此,当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词组理解时应设定为是“基于创新的创业”。[2]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担负着大学教育的使命。“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也就是说,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然后在普遍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专业的精深教育和训练[3]。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虽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拟训练平台之一,也必须从立项之时能体现这两大本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立项需要正确处理通识、专业和职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忌脱离人的培养而单纯引导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防止创新创业教育被推向职业主义泥坑,防止大学沦为各种低层次技能的训练场。

2.创业项目层面,立足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申报研发项目并在立项上有所倾斜。虽然创新从内容上看有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的划分,但正如河流的源头所起的作用一样,技术创新是各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技术创新,其他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研发设计等环节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才能构建自主的、不会被“卡脖子”的价值链。高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综合载体,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由此也决定了高校创新应该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创新,高校的创业也应该是知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创业。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为了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这一目标,高校应该多方位引导大学生申报的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项目要专注于在价值链上游的研发环节,引导大学生立意高远,秉持技术创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否则,创新创业若着重于投资少、见效快、科技含量低的价值链下游项目,则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命力也弱,市場前景也小,只能在边缘市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

3.创新项目层面,立足于能转化为创业的创新项目,引导大学生集中于创意领域的申报,以与“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开放性实验项目”形成各自合理的定位。从知识、技术的创新到创业,其演进路径通常是“创意→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创意”即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是对来自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而提出的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解决想法,如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想法、关于3D打印机的想法、关于一款软件新编程的想法等等。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劳动力和资本,而是创意,创意的关键在于知识信息的生产力、传播和使用。”这一观点在今天已随着创意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而成为普遍共识。可见,创意是高校创新创业的起点、源头,是创业的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若从研究类型看,属于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只有让创新项目更多专注于创意领域,让“大学生科研基金”和“开放性实验项目”集中于基础研究领域,才能形成其各自合理的定位,同时与创业项目形成互补的效应。

4.师资层面,迎难而上,多元化建设高素质交叉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中存在的问题与Q学院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力量薄弱有关。师资是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业涉及的知识面广、领域宽,这特性决定了创新创业导师不仅需要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心理学等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背景。但是Q学院的创新创业导师都是临时被申报项目的学生邀请才成为导师,他们平时的工作重心是所任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所以他们虽有专业知识但创新创业学科知识还相对欠缺。因此,需要建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通过不同渠道搭建合格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师资平台。一是各二级学院都应建设一个5—8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主要负责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创业大赛”、行业性质的创业大赛等,也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二是在学校层面要整合内部师资,对校内师资进行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的培训,如组织创新创业导师外出学习、交流,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产业园的实践,等等[4]。

参考文献:

[1]  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2]  王丹中.起点·节点·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5,(33):27-30.

[3]  黄英杰.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6,(1):74-79.

[4]  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2-124.

猜你喜欢
创业实践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咖啡与音乐沙龙活动在大学校园的开展
大学生微创业实践教育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