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建设

2019-03-26 01:01焦利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发展能力贫困人口农村

焦利娟

摘 要:黑龙江省是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地区,致贫原因虽然与生态环境、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因来自该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针对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分布集中、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农村人口致贫的自身及政策等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015-01

在国家实施“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后,贫困治理的重点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14年贫困人口降至211.6万人,比上年减少了37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脱贫任务。然而,当前黑龙江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留守人员素质进一步降低、严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要实现这部分人脱贫,首先要摸清情况、查明原因、精准施策,才能确保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及人口概况

(一)贫困人口现状

1.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和分布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村1 765个,有1 358个村分布在28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按照我国现行(2012年)标准测算,2014年,黑龙江省贫困人口211.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1.9%;贫困发生率12.9%,贫困户65.5万,其中,50.1万户集中分布在28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占贫困户数的76.9%。

2.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根据2015黑龙江省县(市)农村经济社会统计概要数据,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全省后列,2014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011.18元,低于全省农村水平(10 453元)32.9%,低于全省水平(17 404元)59.7%。

(二)贫困地区特征

1.贫困地区空间分布较为集中

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沙漠干旱、盐碱贫水和低洼易涝区域,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包括龙江、甘南、泰来、明水等11个县,属于大兴安岭南麓国家级贫困连片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弱。地理位置偏远的饶河、抚远、同江、绥滨等县市,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成本相对较高。

2.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据统计部门数据,2014年黑龙江省28个贫困县都是农业县,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 957.76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3.02%;公共财政收入72.7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5.6%,平均仅为2.6亿元,低于全省县级平均水平1.6亿元。各县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2014年贫困县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

二、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长期二元社会结构,农村贫困人口素质越来越低

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人口仍以土地为生存基础和保障,由来已久的社会分工造成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低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出,致使贫困地区不仅面临资金、技术的短缺,而且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使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越来越差,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人口素质的二元化日趋显著。

(二)扶贫政策未调动贫困人口的广泛参与,缺乏主体意识

在扶贫工作中,产业项目扶贫是时间短、见效快的主要模式。政府在扶贫信贷资金的项目选择上未充分体现贫困人口的意愿,未能广泛发动贫困地区的群众参与,使政府成为了反贫困的单一主体,弱化了广大贫困户参与反贫困的主体意识,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等、靠、要”思想,贫困人口缺乏自主反贫困的主体意识。

(三)强调扶贫项目方式,缺乏对贫困地区人口的能力建设

扶贫模式往往强调通过送致富产业项目的方式,然而在实践中,政策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和资金,而大部(下转26页)(上接15页)分贫困户没有能力和机会获得项目,即使得到了项目,也会由于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等因素所限难以适应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要求而失败,难以实现其价值。因而,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包括人的整体素质、健康狀况、知识水平等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贫困地区的生态屏障地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供给能力是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大兴安岭南麓国家级贫困连片地区被国家列为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专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完善有利于区域生态保护税费制度,加快建立按照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量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机制。

(二)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加强农村贫困人口能力建设

人力资本的本质是知识积累和知识效应。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应当是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提升的核心。要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要把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持措施,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加强成人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建设。

(三)加强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人才培养,推进多功能农业发展

贫困农村缺乏人才资源,但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黑龙江省是多民族、散居边疆的省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保留下来大量的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对这部分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利于研究贫困地区的发展演变,还能将这些资源转变为市场资源,获取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迟宝旭,刘家富.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现状与成因[J].中国科技与信息,2008,(4):175-177.

[2]  公大勇.黑龙江省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救助对策思考[J].商业经济,2015,(9):6-7,52.

[3]  王科.中国贫困地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解释与培育[J].甘肃社会科学,2008,(3):100-103.

猜你喜欢
发展能力贫困人口农村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
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探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