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曦闽教授辨治黄褐斑经验

2019-03-26 13:14林芳峰付肖岩
福建中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褐斑肝肾气虚

林芳峰,付肖岩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3)

黄褐斑,是一种以颜面皮肤色素改变而呈现出局限性、或浅或深的褐色斑的常见面部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面尘”等。中医认为“皮肤乃五脏之境”,本病虽表现在皮肤,却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司及气血瘀滞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黄褐斑的诱因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相关,从而导致色素沉积[1]。

游曦闽教授是福建省国医堂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50载,擅长采用中医药“内调外治”法来养护肌肤,对黄褐斑、脂溢性皮炎、粉刺等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治颇有经验。游教授认为人体自身的局部与整体是统一的,内部或局部的病变,都能通过全身表现出来。黄褐斑不仅是外界因素引发皮肤的损伤,而且是体内某些疾病在面部的反应。究其成因,中医认为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和,瘀血内阻所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论治

1.1 气血辨治 正如《难经·二十四难》所云:“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而黧,此血先死”。多数医家认为:“有斑必有瘀,无斑不成瘀”[2-3]。 游教授认为血瘀是治疗黄褐斑的关键病机,根据临床特点,血瘀可分两型:

1.1.1 气虚血瘀型 多因素体气虚,或病久气虚,气虚运血无力,以致血行不畅而瘀滞。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进而导致气虚血瘀互见,血行滞涩,无以濡养,瘀阻肌肤,发为褐斑。临床表现为颜面淡褐色斑,兼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女子伴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或经时胸胁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涩。游教授本着“治病求本”的思想,从“气”入手,适当益气,从而达到化瘀的效果。治宜益气活血,养血消斑,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 15 g,白芍 10 g,当归 8 g,白术 10 g,红景天 10 g,黄芪 15 g,茯苓 12 g,丹参 12 g等。

1.1.2 气滞血瘀型 多因情志不遂,或因痰湿、阴寒内生,使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可致颜面肌肤失养,色素沉着,积为暗斑。临床表现为面色渐变黧黑,以面颊、鼻梁为重,皮肤粗糙,兼见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女子伴经血不行或经行不畅,或经时腹痛拒按,血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闭经,舌质暗红,舌下静脉曲张,边有瘀点,苔少,脉细涩。游教授认为斑与瘀同为有形之质,斑在外,瘀在内,瘀显于外则成斑。况且女子以血为本,血为有形之物,其不畅则易瘀,不能濡养肌肤反而显现于肌表而为斑。故治疗上讲究“治斑不离血”,并根据“久病入络”的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必瘀”,治宜化瘀消斑,活血通经。方拟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黄芪15 g,桃仁 10 g,川芎 6 g,赤芍 10 g,丹参 12 g,益母草 15 g,鸡血藤 15 g,桔梗 10 g等。

1.2 脏腑辨治 正所谓“有诸其内,必形于诸外”。游教授主要从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入手,再结合兼证,辨证施治,临床多分为三型:

1.2.1 肝郁气滞型 《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七情不调,心烦急躁,忧思抑郁均可导致肝气郁结不舒。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血热不能华面,渐使颜面气血失和致面发本病。临床表现为斑色晦暗,弥漫分布,逐渐加重,兼见两胁胀痛,性情易怒;女性伴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乳胀或痛经,经血色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游教授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肝气郁结,肝气失于条达,疏泄不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肝郁气滞,气血运行滞涩,产生瘀血,熏蒸于面,渐使颜面气血失和,上结于面而生斑。治宜疏肝养血,活血消斑。予加味逍遥散,处方:柴胡 6 g,白芍 10 g,当归 8 g,黄芩 10 g,茯苓15 g,白术 10 g,党参 15 g,鸡血藤 15 g,制香附 10 g等。

1.2.2 脾虚湿阻型 《诸病源候论》谓:“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脾为后天之本,脾土亏虚,失去统摄之权,则运化不利,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内停,痰湿凝聚,浊气上犯,熏蒸于面,产生“黧黑斑”。临床表现为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边界清楚,以鼻梁及口周为甚,兼见神疲困倦,纳少便溏。女性伴月经延期,量少,色紫暗,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或脘胁不适,缠绵难愈,苔白或腻,脉细缓。游教授认为湿浊内壅于脏腑经络之中,脾虚生痰,痰来自津,瘀本乎于血,痰阻血难行,瘀血内阻必生痰,痰浊停滞更致瘀血滋生,上犯头面发为斑。治宜祛湿健脾,活血消斑。予自拟健脾祛湿方加减,处方:苍术10 g,茯苓15 g,薏苡仁 15 g,佩兰 10 g,砂仁(后入)6 g,赤芍 10 g,丹参10 g等。

1.2.3 肝肾亏损型 《普济方》载:“肝肾阴血亏虚,水不制火,血弱不能外荣于肌肤,火燥结成黧斑。”冲任失调,肝肾阴虚,水火不济,阴虚火旺致阴精更亏,脉络空虚,肌肤失养;肾的气化失常,水湿内停,阻遏气机,阴气弥漫,肾水不能上承头面,肾色上泛于面而发。临床表现为面色黧黑,或绝经后面色逐渐变黧黑,以前额、面颊等处布满黄褐色斑点为特点,兼见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女性伴月经量少,舌质红,苔少,脉细弱。游教授认为人至中年,任脉不充,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水亏火旺。若再因七情内伤,郁久化热,肝肾同源,灼伤阴血而发为病;肾主水,黑色主肾病,水亏火盛,皮肤得不到润养变得粗糙无光泽,肾亏本色外露,皆可导致面色黧黑,褐斑聚集。治宜滋补肝肾,养血消斑。方予六味地黄丸和二至丸加减,处方:生地黄15 g,枸杞子 10 g,牡丹皮 10 g,女贞子 15 g,墨旱莲 10 g,续断10 g,菟丝子10 g等。

病例介绍

患者施某,女,56岁,福建长乐人,2017年2月21日初诊。近2 a面部色素斑,呈蝴蝶样分布于脸颊,色晦暗,色泽逐渐加深,近日范围扩大,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色淡,否认“子宫肌瘤”病史。伴腰酸,睡眠欠佳,不易入睡,心烦易怒,手足心热,口干,纳谷一般,大便日1次,质稀,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此系肝肾阴虚,肌肤失养。治以滋阴补肾,清热安神。处方:女贞子15 g,墨旱莲10 g,党参15 g,麦冬 10 g,五味子 6 g,淡豆豉 10 g,生栀子(杵)6 g,丹参 12 g,制香附 10 g,白芍 10 g,合欢皮 15 g,炒酸枣仁15 g,夜交藤15 g。水煎,日1剂。

4月1号二诊,患者睡眠稍有改善,予上方去栀子加生地黄15 g,日1剂,并嘱患者用珍珠粉调和蜂蜜做成面膜,夜敷1次,每次40 min,1周 3次。患者服药与外用配合坚持2个多月(经时停药),面部色素斑消退30%,色渐淡,余症悉除。随诊6个月后,面部色素斑消退达80%。

按语:患者已过“七七”之年,肝肾不足,天癸渐竭,阴血亏虚,故月经先后不定期。冲任血少,故经量少,色淡。复加忧思失眠,营血暗耗,络脉空虚,肌肤失养。《外科正宗·黧黑斑》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本病以肝肾亏损为本,阴虚燥热为标。处方以二至丸合生脉饮为基础,其中:女贞子、墨旱莲平补肝肾;党参、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淡豆豉、生栀子清宣郁热;合欢皮、炒酸枣仁、夜交藤养血安神;古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丹参尚能祛瘀生新;再配党参、白芍、香附益气调经,疏肝养血。配合外用药,相得益彰,药中病机,标本兼治,虚实兼顾,故而奏效。

2 结 语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辨证当以去其因、消其斑为目标。外治法发展较快,面膜倒模、耳针、火针、刮痧、激光灼烧等疗法都取得一定的疗效。黄褐斑具有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夏重冬轻、难以速愈的特点,想从根本上治疗黄褐斑需要外治内养,方能达到标本兼治,不复发的目的。游教授认为临证须“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外,调护也很重要。她常建议患者配合针灸美容治疗,并教患者敷保湿营养皮肤面膜,每夜1次,每周3~6次,以达养颜祛斑之效。另游教授结合黄褐斑的发生诱因,重视对患者进行情志调理,嘱其和顺七情,起居有常,避免紫外线照射,加强防晒,多食新鲜瓜果,并强调本病疗程较长,应坚持长期治疗。

猜你喜欢
黄褐斑肝肾气虚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