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形象感觉识别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

2019-03-26 06:49平,杨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通感味觉城市形象

康 平,杨 博

(1.兰州文理学院 教务处,甘肃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而提出的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借力国家战略导向,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城市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发展,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共识。从文化角度而言,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节点城市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各具鲜明特色的人文印记,但城市形象缺乏统一规划,宣传混乱,在国际范围的识别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城市形象塑造和识别也就成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在综合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形象塑造是指以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运用城市公关与形象策划手段构建出城市的基本轮廓,运用现代传播与营销的方式和技巧提升公众对城市的认知度,最终构建起城市在公众群体中的普遍认同[1]。城市形象感觉识别是指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角度来识别城市形象,将其融合成通感识别,从而形成完整的城市形象。本文尝试从通感识别角度来重新塑造兰州的城市形象,使不同受众对兰州形成全新、美好、统一而具体的城市记忆与印象。

当前,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形象感觉识别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城市形象塑造、视觉形象识别和感觉识别;另一是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形象塑造。但是,对于这两方面的交叉领域,鲜有研究文献涉及。

相关研究焦点由企业形象识别迁移到城市形象塑造,继而由视觉形象识别发展为感觉识别。城市形象CI(City Identity)概念源自于美国学者提出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operate Identity System)[2]。将该理论中的组成要素运用到城市形象塑造中,形成了全新的理论体系。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类似,城市形象识别可分为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和城市视觉识别三个层次。其中,关于城市形象识别的研究多集中于视觉识别上。如房庆丽等应用视觉识别概念探究了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关系,提出广告规划标准应当符合城市的发展规律[3]。方四文等进一步探究了城市户外标识和户外广告的融合问题,但其研究只是对城市视觉识别的扩展[4]。随着消费者行为学对视觉领域之外的其他感官研究的深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也从视觉识别扩展为感觉识别。如李小璐以杭州市为例详细介绍了多种感官识别的表达方式和参与方式[2]。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沿线城市的形象塑造就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在相关研究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研究占比较大,关于陆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形象塑造,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少数几个城市。李静丽认为内蒙古城市形象的传播要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手段,以“亮丽的北疆风景线”为自身定位,探寻核心要素,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内蒙古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5];李晓宁等探讨了城市形象传播在城市对外交流与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对西安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6];石晓博等顺应国家“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发展思路,指出西安在传承好原有城市形象的同时应加大现代创新力度,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共同发展[7];王晓芸提出西安城市形象塑造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人居和空间六个维度协同实现,城市形象传播则需要从理念、组织、渠道、内容、控制五大层面展开[8]。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通感识别”这一概念,将其与其他类型的“识别”整合后就形成了完善的感觉识别系统,并将它应用于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中,以探究如何塑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城市形象。并且,以兰州市作为样本,基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的感觉识别框架分析了兰州市的城市形象,进而给出了由抽象和联觉而形成的兰州市通感识别结果。

二、兰州城市形象的感觉识别

(一)视觉识别

城市视觉识别是指城市的相关信息被人的视觉所感知并在人脑中进行分析、分类与联想,引起情感共鸣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对兰州市的视觉印象可能存在偏见或误解。一提到兰州,人们就会认为那里的人们都骑着骆驼在沙漠中工作和生活。因此,推广宣传兰州城市形象,需要对视觉形象宣传进行“拨乱反正”。重塑兰州的城市视觉形象识别可遵循“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思路与顺序。“面”即城市整体色彩与全景的视觉识别,“线”即黄河和黄河风情线视觉识别,“点”即兰州城市标识视觉识别。

从“面”上来看,兰州城市色彩整体上呈淡雅明快的暖色系,局部呈深暖色系和深灰色系,形成“中高明度、中低彩度”的色彩基调。这与黄河两岸山体的厚重、古朴的浅暖灰色基调相协调。兰州的总体色彩印象是淡雅明快,浑厚大气。而且,近年来兰州治理空气污染成果显现,象征着空气质量的“兰州蓝”成为兰州整体色彩的代表。2017年3月,一部名为《璀璨兰州》的VR作品将兰州全景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们对兰州城市面貌有了深刻的了解,它已成为兰州城市全景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线”上来看,作为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市的城市形象离不开黄河。张海龙认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性格犹如黄河的变幻莫测一般,刚烈耿直,直率坦荡[9]。在“两山夹一河”的地势环境下,黄河是兰州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自然风景线”。沿着这条自然风景线,兰州精心打造了有“兰州外滩”之称的“黄河风情线”,即黄河兰州段沿岸建造的滨河风景区。风景区囊括了众多的兰州城市形象景观,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识别。它具体包括中山铁桥、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白塔山公园、兰州水车园、黄河索道、水上清真寺、西湖公园、白云观、筏客搏浪雕塑、兰州碑林、银滩湿地、兰州龙源园、兰州马拉松主题公园、西部欢乐园和雁滩公园等。在这些景观中,多数与黄河文化或山水城市建设相关联,是兰州城市视觉识别的具象化。而且,水上清真寺和白云观共存于此,由此反映出不同宗教能够在兰州这座城市和谐相处,更展现了兰州富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

从“点”上来看,兰州城市标识识别包括城市形象标志识别、城市象征物识别等。兰州城市形象标志识别为“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它将中国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兰”字的基本造型,并嵌入了代表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母亲”雕像。该标志整体上将兰州的城市特点和“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城市形象定位融为一体,展现出兰州作为黄河之都的独特地位,强化了兰州的城市标志识别度和唯一性。兰州市的市花是苦水玫瑰,寓意美丽与爱,代表了兰州富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如图1所示的第23届兰州金鸡百花电影节标志就选用了玫瑰外形,整合了“金鸡奖”的金鸡元素、“百花奖”的花元素和电影的胶片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兰州城市视觉识别形象。除此之外,皮影吉祥物“黄河宝宝”的卡通形象融入了黄河元素,突显了兰州“黄河之都”的定位;兰州牛肉面的视觉形象被设计为憨厚可爱的卡通形象“牛大”。这些标志都将与兰州有关的特色元素相融合,从而构成了兰州城市的特色标识。“黄河风情线”中的黄河、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像是兰州城市象征物识别“五个一”中的三个,而《读者》杂志和兰州牛肉面则是剩余的两个。它们总体上被称为“一本书、一碗面、一条河、一座桥、一个雕像”。用“五个一”来识别兰州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图1 兰州城市形象标志代表

(二)听觉识别

城市听觉识别是指通过听觉刺激来传达城市的理念与形象,并形成对某一城市特定记忆的识别,是一个城市声音“个性化”的总和。一般来说,每个人通过耳朵获得该城市的任何声音都属于城市听觉识别的范畴。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声音与韵律,例如与人有关的方言、戏曲、音乐、广播、广告等,与物相关的各种声音等。只有对城市各种声音进行深度分析,才能形成对该座城市的听觉识别印象。

兰州方言是兰州城市语言,即兰州的汉语方言。兰州方言是我国西北具有代表性的语言之一,也是兰州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演进中,兰州方言形成了发音古朴、来源广泛、简洁明快、表达方式多样的特点[10]。在兰州方言基础上,形成了兰州人民喜闻乐见的西部民间歌曲,如流行于甘肃、青海等地的《花儿》地方民歌以及民间艺术“兰州小曲”等。这些艺术成为“大兰州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军旅艺术家张保和创作的在兰州家喻户晓的快板作品《夸兰州》,应用的就是兰州方言,令人倍感亲切。

兰州有“中国西雅图”之称,与北京、西安和成都并称为中国四大摇滚音乐基地。兰州音乐作品不囿于城市文化,奔放而不失细腻,热烈而不失深情,豪爽而不失人文。目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乐队中,“低苦艾”“野孩子”等民谣乐队均诞生和成长于兰州。“低苦艾”乐队的经典民谣作品《兰州,兰州》,自始至终贯穿着与兰州密切相关的白塔山、黄河等元素,运用了兰州方言,形成了强烈的听觉识别。除此之外,《你好兰州》《关于兰州》等歌曲都体现出了兰州独特的听觉识别;民谣歌手宋冬野的作品,如《董小姐》中的兰州香烟、《六层楼》中五泉山的石头等兰州元素,都促进了兰州的城市形象传播。特别地,原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李修平以及著名主持人朱军都出生于兰州。他们的声音也是兰州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再有,兰州交通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温一壶月光下酒》栏目,策划推出的“兰州本土文学作品大赏”系列活动,兰州方言小说《兰州老街》《老柿子树》《兰州大碗》《兰州人家》,兰州鼓子唱词《空城计》《木兰从军》《打临洸》等,都成为兰州独特的听觉识别标识。

黄河流水声是兰州城市最典型的自然声音识别之一,可令人感受到黄河深沉厚重的历史。兰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对伊斯兰教、道教等兼容并蓄,它们在此和谐共存。不同的教派仪式所发出的声音相互交融,也带来了不同的听觉感受。凡此种种,都成为兰州城市的独特听觉识别和形象宣传标识。

(三)触觉识别

城市触觉识别是指通过触碰城市代表性事物感知城市的形象。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触觉识别标识,兰州独特的触觉识别标识体现在其城市温度、城市建筑、城市公用物和具有兰州特色的物品等方面。

兰州有“西部夏宫”之称,从城市温度上体现了兰州的触觉识别。兰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西部的避暑胜地。在城市建筑方面,兰州的桥梁、公园、雕塑及其他建筑等共同构成了兰州的城市触觉识别。穿城而过的黄河造就了兰州的城市特点,兰州城多桥。被誉为黄河第一桥的中山铁桥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桥,其历史价值深深地吸引着游客,独特的造型给人们以深刻的触觉印象;更多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大桥,如黄河雁滩大桥、东岗铁路黄河大桥、小西湖黄河大桥、七里河黄河大桥、银滩黄河大桥、西沙黄河大桥和天水路黄河大桥等,让人们触摸到了兰州城市的厚重历史质地。

兰州还有其他独特的城市建筑。如兰州水车园、黄河水车博览园等,以黄河水车为主题,其木质水车与引水渠给人们以触摸时的厚重感,能使人们深切感受到兰州的黄河文化。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塑、筏客搏浪雕塑等凸显了兰州城受到黄河文化与精神深刻影响的痕迹。除此之外,兰州的八路军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及兰州碑林等,让人们在视觉与触觉的双重感受下认识了兰州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内涵。兰州城市的公用物触感,主要体现在黄河风情线沿岸的城市公用物所形成的触感上。在黄河风情线沿线提供了让人们休闲的栖息地和运动器材。这些共用物设计多样,使用舒适,均给予人们良好的触觉与心理感受,并可使人们形成对兰州的美好印象。

兰州石是天然形成的黄河卵石,具有观赏、品玩、陈列和收藏的价值,富有触摸感。兰州的刻葫芦,以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并涂上松墨,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之独特风格,极富触感。它们都是实实在在地代表着兰州特色的触感物品。

(四)味觉识别

城市味觉识别是指通过该城市的特定代表性食物的味觉风格与特色所感受到的城市味觉形象与记忆。笔者认为不能用某一种味道来表示兰州味觉,兰州味觉是包含多种食物的“杂味”,具体可分为兰州牛肉面味觉、风味小吃味觉及特色农产品味觉。

大多数人认同兰州的味道就是牛肉面的味道。这既与兰州牛肉面的“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格相关,又与“兰州拉面”的品牌传播形象分不开。兰州地处西北,昼夜温差大,早餐食用一碗热烫的牛肉面能暖胃驱寒;兰州人喜食辣椒,牛肉面中加入辣椒,味觉劲爆且充满活力;兰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城市,人口结构多样,要求饮食既适合不同口味的人群又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习惯。兰州牛肉面价格便宜、量大味足、适宜人群广,适合当地的经济水平、民族宗教、气候条件、饮食结构,能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11]。综上所述,兰州牛肉面业已成为兰州城市味觉识别的典型代表。

当然,兰州饮食独具地域特色、丰富多样。除兰州牛肉面的典型味觉形象代表外,兰州的鸡蛋牛奶醪糟、甜胚子、热冬果梨等风味小吃都深深地刻着兰州饮食文化的烙印,符合西北的地域特点。其中,鸡蛋牛奶醪糟和兰州牛肉面上榜过中央电视台饮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味觉识别强烈;而甜胚子、热冬果梨等特色产品也给兰州外来客带来独特的味觉体验。

兰州素有“瓜果之城”的美称,以白兰瓜、兰州籽瓜、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等产品而闻名。白兰瓜皮厚瓜甜、汁丰肉嫩,已成为畅销海内外的兰州特产;苦水玫瑰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花繁汁多、清香纯正,被选为兰州市的市花。兰州百合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和食用价值,多被作为赠送礼品;兰州籽瓜含籽量多、籽大,畅销全国,是颇具兰州地方特色的瓜种。总之,不能够用单一的味道来代表兰州城市味觉,兰州城市味觉应是“杂味”或“多种风味”。

(五)嗅觉识别

城市嗅觉识别是指人的大脑对一座城市相近气味所产生的具体或非具体的形象表现。不同城市里的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物质会散发出不同的气味,这些气味反映了该城市市民的面貌与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该城市各种嗅觉形象。一座城市的味觉识别通常是统一的,即公众认为有几种独特的气味可以代表该城市的嗅觉形象。兰州的城市味道可包括牛肉面气味、夜市气味、酒精气味和其他气味等。

兰州牛肉面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美誉,很多人认为只有兰州牛肉面才可以代表兰州的嗅觉识别。作为接待外来客最多的兰州夜市,充斥着各种小吃的香气,也是兰州城市的重要形象识别,以至于有人认为兰州的气味就是夜市的气味。兰州地处我国西北部,市民饮酒量大,也有人认为兰州的味道是空气中飘散的酒精气味。此外,还有众多代表兰州嗅觉品牌形象的事物,如古朴建筑所散发的本地泥土气息、经典小吃的气味、特色餐饮的气味,各种花香、果香的气味等。它们一起构成了兰州城市的嗅觉识别标识。

三、兰州城市形象的通感识别

“通感识别”是将五种不同感官的感觉贯通起来,不分界限,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即用一种感觉刺激勾起另一种感觉,能产生对该城市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等印象感知的形象识别。具体而言,经感觉系统来感知城市形象时,一种感觉刺激可以引起其他的感觉识别,人们所获得的各种感知结果不是割裂的而是内在联系的。如此众多的“形散而神聚”的认识感知与印象在经过分析判断后可上升为综合的感觉识别。并且,动用的感官越多,信息越丰富,关联性越强,人们对城市的形象识别就越清楚,印象也越深刻。

通感识别能够应用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有多种组合形式,不同的组合形式会有不同的效果。总而言之,不论是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还是形象的感觉因素都能让人产生通感结果,从而对城市形成感知,即该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其中,抽象的语言文字既能让人们对该城市的内在的深层的文化因素产生联想,又能令人们勾勒具象的感觉形象。不同的形象感觉识别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联觉。联觉识别是一种调动多种感知官能的综合性识别。

(一)抽象引起的通感识别

1.人文景观

兰州的抽象通感识别是人文景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抽象风情,常常用语言来描述这种风情。兰州被抽象描述为“金城文化基因雄厚、民俗风情醇朴”。人文景观发展从来都是与旅游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市人文景观资源类型齐全、文化特色鲜明。但是,兰州人文资源的开发大都处于较浅的层次。

2.文学作品

兰州的抽象风情更多的是以文学作品来展示的。兰州的独特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使得兰州的文学作品独具特点,使其成为“大兰州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兰州地处我国西北部,千百年来受黄河影响深远,因而兰州文学作品多通过展示兰州的具象事物引起人们的形象感知与记忆,从而揭示兰州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如兰州本土长篇小说《老街》展现了“一个大河之城的历史记忆”;电视纪录片《金城兰州》表现出了兰州的人文精神与城市气质;《美丽兰州》系列丛书展示了兰州的文化底蕴。

3.地名

兰州的一些地名也展现了兰州的丰富文化底蕴。“金城”就是兰州城的古代地名,突出了兰州在古代西北边防中的重要地位。在兰州市内,雁滩、马滩、南面滩、工农渠和水车园等地名是黄河文化的代表;绸铺街、骡马市、十里店等是丝路文化的代表;王保保城、阿干镇等是民族文化的代表;盐厂城、费家营、陈官营、金城关和青石关等是军事文化的代表。

(二)联觉形成的通感识别

1.视觉引起的通感识别

相比于抽象的文字描述,联觉形成的通感识别多是通过感觉器官的感受而产生,即一种形象感觉引起人们对该城市的另一种感觉想象[12]。如城市的不同色彩使人联想到不同的温度,引起触觉识别;通过城市的不同声音而联想到具体的视觉形象等。在人体的五种感觉中,视觉所接受的外部信息占比最高,达83%,听觉占11%,触觉、味觉和嗅觉只占很小的部分。因此,在联觉形成的通感识别中,视觉的效果最大,各种感觉都可以通过视觉引发联想,视觉对于城市形象识别的效果最明显。

从兰州市的整体视觉感受来说,“黄色”既是黄河的颜色,也是兰州山体的颜色,更是西北的代表颜色,黄河及两岸山体所形成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厚重的心理感受。从宏观层面看,“黄色”主色调突显了兰州的城市形象与地域特色,让人们联想到兰州的地理地貌和历史文化;同时,鸟瞰兰州城,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状。兰州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多民族文化在此融合和关联。从中观层面看,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共存,城市内一些公用物及建筑物无不体现了兰州独特的文化气息。如兰州西客站的风格结合了中原文化与“丝路”文化,加入了“飞天”元素,独具魅力,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触觉感。从微观层面看,视觉细微之处可引发味觉与嗅觉的交互作用。如果人们受到视觉形象细节的刺激,哪怕抽象的语言文字刺激,也可以引起味觉和嗅觉的反应,比如,在一张兰州牛肉面的宣传图片中,根根面条和色彩饱和的汁汤就能使人联想起其全部的鲜美。

2.味觉与嗅觉相互影响的通感识别

除视觉对其他感觉的主要影响外,味觉和嗅觉必然相互影响。当人们闻到食物气味时就会产生味觉感受联想。人们所认可的“兰州的味道是牛肉面的味道”包含着味觉和嗅觉两个相互影响的层面。人们选择“兰州牛肉面”是因为嗅到它的香气,而更多是因为喜欢上了它的味道。此外,兰州夜市也是兰州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很多游客对兰州夜市都有特殊记忆,一提到兰州,烧烤和食物的香气、摊位及人群的拥挤、灯光及叫卖声等各种感官形象不约而至。另外,作为黄河之都、西北的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历史、宗教、文化等经听觉刺激都会引起视觉印象和味觉想象,如兰州的夜市叫卖声、食物的烹饪声音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联想与味觉想象。

3.触觉引发的通感识别

相较于其他感觉,城市的触觉刺激会使人们对城市的感官印象更加深刻,也使人们对城市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更加深刻。与江南水乡城市“细腻”的特点与风格相比,兰州在美学上呈现出的是极具张力的西北“粗犷豪放”的风格。对于兰州的城市建筑、自然风光、地理地貌、食物特色、方言及音乐等具象感觉,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等抽象感受,在经过实实在在的触碰和亲密接触后,人们都会对其留下深刻感受与认知。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形象重塑与传播面临良好机遇。城市形象通感识别,从抽象和联觉两个角度,全面调动受众的“视听嗅触味”五种感官,形成人们对某一城市独特而全面的印象与感觉,使城市形象得到富有冲击力的传播。城市形象通感识别是本文的学术论证要点。笔者以兰州市为例,基于通感识别理论提出了塑造城市形象的新思路,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的形象塑造与宣传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文中提出的“城市形象通感识别”还需要多学科协同推动,使其不断完善。在未来的研究中,当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的共性,以及各城市的个性特征,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城市形象塑造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通感味觉城市形象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