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维
摘 要:新出土唐人墓志铭是补订唐代史料、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源,现代史家在考释唐人墓志工作上往往着力甚多。文章立足于新出土唐代《郑遂诚墓志》,分析郑遂诚在历史上的活动及影响。郑遂诚于两唐书正史无传,但其事迹在杜佑等人的传记中有所涉及,其为中古大族荥阳郑氏的子嗣。通过墓志对其家族世系进行考察,有助于梳理郑氏家族发展脉络,或对唐史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墓志;郑遂诚;荥阳郑氏
1 《郑遂诚墓志》录文
《郑遂诚墓志》全称《唐故淮南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赐绯鱼袋量移池州司马郑府君墓志铭并序》。志高58.5厘米,宽58.5厘米,整体呈正方形。文字楷书,有界格,35行,满行36字。现摘录关键部分如下:
唐故淮南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赐绯鱼袋量移池州司马郑府君墓志铭并序
杨子留后朝议郎检校尚书户部郎中兼侍御史真定县开国男赐绯鱼袋于皋謩撰
嵩岳郁盘,荥波远澍,濬源胜气,无代无人。在昔桓公,实封于郑,因国命氏,层庆德门。府君讳遂诚,字元均。七代祖先护,雍、豫二州刺史兼尚书右仆射。六代祖伟,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初封武阳伯,晋爵襄城郡公,谥曰肃。五代祖信,隋秘书郎。高祖乾瓒荆州司马。大王父敬爱,润州曲阿令。王父峻之,宋州下邑令。烈考泚,亳州鹿邑丞,公即鹿邑第二子也。总角而孤,天宝末年,中原俶扰,衣冠人物,奔窜无所,与义兴长兄避地江表。飘寓转侧,备尝艰难。公于此时承颜侍膳之外,仰仁兄以敬,抚幼弟以怡,如临严师,用躬率之化,强学功倍,发愤忘食,故能剖判儒墨,揭厉典坟,乐之和《礼》之节,易之变《诗》之风,思索微言,揣摩大义,寻绎端绪,物无遁情。先达积疑,后来未领,皆发于根本,畅于枝条,驰骛天人,冈不该综。探颐余力,博我以文,色养高堂,急于禄仕,遂应进士举。俄中甲科,并命交辟,释褐校书郎,为江西从事,转右卫仓曹参军事府。除丁太夫人艰,栾棘在心,縗麻称貌,自葬祭至于服常,士林识之,以为得礼。是淮南节制廉问风俗,钦其家法可移于官,延咏休风,实咨幕画。公志行刚洁,不容非类,分操峭直,孤特于时,心之靡同,咫尺千里;气之所合,然诺一言,为群党排,贬宦荒裔。及圣君统极,再蠲宿忌,移池州司马,到职逾岁,发疾而终,春秋陆拾。噫,以义兴之渊源,以池州之墙仞,宜其棣萼辉映,发为国华,而郁烈虑,芳英早落,皆位不跻九列,年不过耳顺,明分之通塞不系于贤愚矣。於戏!怀才者不必尽贵,积善者不必皆寿,在乎所履。得天正性,入礼义之间,行圣贤之道,为仁由己,一日斯可,况中寿乎?乐天知命,所造必适,况冠后惠文冠为相府从事乎?三进一黜而无喜愠,是以身虽殁而志显,迹逾远而风可怀也。夫如是,则莫价无继之珍,委于深远,使瑰异之姿永谢,是举銮瑶图之不足,固为玩目赏心之所惜也。韫济世之才,抱致君之略,藏器下寮而不吾用,是搢绅人伦之不幸,将有通识鉴裁之所叹也。而荥阳府君泰然处顺,得失自是,此天下所以能屈其卑位短历而弗能屈吾道也。夫人博陵崔氏,从所天罹谴,忧苦生疾,丹檄偕往,蕣华先零。有女二人,齿长无嗣,命犹子客儿为继,至乎启手足之日。夫人在殡,先茔在洛,发引合祔,哀同顾复,孺慕号诀,有若己生,则公之宗祊其有主也。皋謩,先少保贰春官为小宗伯,与文章主盟,权度俊造,天下作者以为宗师,公之拔乎其萃,得升闻人,已试之效者也。小子尝辟司徒府,同在门馆,并辔造膝,出入数年,既敦通旧,又申姻好,以其兄之子归我,结縭展礼。公实为主,闺门雍睦,祀事丰洁,家道不替,实内友之助也。每一省吊,辄怀平昔,今则已矣。痛可既乎!公之季弟,前明州司仓参军事遵诚自宛陵迎柩,以元和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归葬有洛颍阳县颍源乡高重村之原祔先茔,礼也……
2 家族世系
据郑遂诚墓志,遂诚之上七代祖事迹均在列,故我们便从墓志中出现的人物开始进行讨论。据载,遂诚的七世祖名为先护,北魏孝庄帝时人,受郡公爵等,乃当时朝廷的一名封疆大吏。先护生逢乱世,经历了胡太后、孝庄帝与尔朱荣三者之间惨烈的政治斗争和抗击梁朝、元颢联军的战斗,因迎护孝庄帝与尔朱荣、成功抵御元颢军寇侵等功勋屡受嘉慰,最后却在尔朱荣倒台后败于其残余势力,不得已奔逃南朝,最后被尔朱家诱降杀害。遂诚六代祖名郑伟,据载乃西魏至北周间人,一生宦海沉浮,西魏代北魏时曾归隐,后又投身军旅,跟随独孤信从战河桥、玉璧,侯景之乱时又成功牵制敌军,功劳赫赫,晋爵襄城郡公。后在江陵防主任上擅杀属下被去官除名,北周武帝年间复官。从郑遂诚五世祖郑信到其父郑泚,郑家家世渐微,数代不过地方小吏,事迹不见于史册之中。
郑氏一脉的家世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多有记载,其上可追溯者又有若干。据载,郑氏家族在历史上曾经划分为三大支,即北祖郑晔一支、南祖郑简一支、中祖郑恬一支,其中北祖支的子辈又可分为七房,郑遂诚的祖上是二房胤伯,直至其父辈的世系排布为:郑胤伯(后魏鸿胪少卿)、郑希儁、郑道育、郑德政、郑玄瑾、郑楚基、郑文权、郑知节、郑休文、郑泚(封丘丞)。奇怪的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没有记载郑遂诚的名字,墓志中出现的遂诚长兄郑义兴和幼弟郑遵诚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史料中只记载了郑泚的长子郑万石、次子郑黄通、幼子郑黄裳的名字。同时,郑遂诚的祖父直到七世祖的名字也与墓志中的记载无法一一对应。与此同时,在《魏书》和《周书》中却又出现了不同的证据,据《魏书·郑羲传》载,郑羲的一个哥哥叫郑连山,连山二子名思明,思明有子名先护。又根据《周书·郑伟传》可知,郑伟是先护的儿子,而郑伟有子名大士。存疑的是墓志中郑伟的儿子郑信并没有出现在史料中,推测应该是史家书写时漏了其名,只记载了长子郑大士的名字,自然对其后代名讳生平的记载也就付之阙如。结合《元和姓纂》《后汉书·幼麟传》记载和赵超先生对于郑氏世系源流的考证,郑氏北祖郑晔一支的子孙中确有小白、连山二人,二人儿子中也确有允伯(实乃胤伯之误)、思明二人。由此可看出,《魏书》和《周书》上的郑思明实则是郑胤伯的族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于郑泚祖先的记载有误。再有《大唐故郑府君墓志铭》(墓主为郑绍方)和《沧州刺史郑公墓志铭》(墓主为郑孝本)两则材料所载可以印证郑遂诚六祖郑伟到高祖郑乾瓒的世系是确凿的。但其后世系再次中断,仅仅可知的是郑乾瓒的孙辈有名为晖之、倩之、品之和景之,推测遂诚王父峻之与其辈分相同,而景之子单名澍,似于遂誠父泚同辈,想来遂诚一脉是乾瓒旁支,但可能因其事迹平庸,史料未载。
3 生平仕宦
根据墓志资料,我们可以大概勾勒出郑氏遂诚一生的生平事迹。郑遂诚,字元均,生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卒于宪宗元和二年(807),享年六十。遂诚是北方著名大族荥阳郑氏北祖一支的后人,但家世不甚显赫。遂诚少时丧父,安史之乱中与长兄郑义兴漂泊流寓于江表。在此期间,遂诚侍奉长辈、抚育幼小,同时勤学好思,通晓《礼》《诗》,应进士举成功中科。释褐为官后历任校书郎、江西从事、右卫仓曹参军事府。除丁太夫人艰后入淮南节制幕府为官,遭到群党构陷贬谪边地。新君宪宗即位后重新启用,委派其担任池州司马,最后卒于任上。郑遂诚有女二人,无亲生儿子,通过过继的方式留下一子,其夫人是博陵崔氏一支。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全唐文》对于郑遂诚(字元均)的记载,有以下文字牵涉其人:“郑元均,建中二年进士,荥阳人,强抗,少所推让,然以此多怨,困不得仕。”“……而加(杜)佑兼濠、泗等州观察使。在扬州开设营垒三十余所,士马修葺。然于宾僚间依阿无制,判官南宫僔、李亚、郑元均争权,颇紊军政,德宗知之,并窜于岭外。”“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由此可知,郑元均曾经在淮南杜佑幕府中任职,但与同事关系不佳乃至相互衔恨争斗,以至于影响了战争期间的军政大事,遭到了贬黜。此外,今人徐璐对于杜佑幕府问题也多有研究,认为郑元均是杜佑文人幕府中的一员,参与文学创作,曾与文豪刘禹锡、名士权德舆共事,只不过建树寥寥、书册阙载。史料中对郑元均的记载与墓志中郑遂诚本人任职淮南幕府并由于人事而遭贬谪的事实相吻合。除开史料本身的考证,此处有一细节似颇可玩味。根据上述文字,郑元均遭贬谪乃是皇帝的直接行为,那么皇帝为何做出此等不同寻常之举,越级指挥开除一个地方低级官吏呢?欲究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得从了解此时期时代背景开始。据史载,德宗开除郑元均是在杜佑兼任濠、泗等州观察使时期,这一时期淮南节度使杜佑秉圣旨讨伐作乱的徐州张愔部,战后濠、泗二州被析出归其管辖。濠、泗二州看似普通,实则地理位置极重要,其地毗邻汴河可控扼江淮漕運线,而漕运对于唐帝国来说不啻为一条生命线。在当时军阀割据、贡赋稀少的情况下,唐朝中央仅能依凭直属东南八道的钱粮税收维持生存,而漕运正是此时贡赋周转的交通大动脉。纵观德宗一朝,皇帝对于江淮的关注度远胜于河朔三镇,德宗在位期间极力拉拢扶持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使其忠心朝廷、戍卫漕运,对成功稳定江淮局势起到了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等到张建封子张愔被骄兵挟持叛乱,朝廷对本地区十数年的经营可谓危在旦夕,加之杜佑讨伐失败,朝廷便只能在面子上保持对此一地方的控制。可以想见,此时德宗的当务之急是重建对徐、濠、泗三州以及漕运的有效控制,涉及此事的大小政务皇帝自然也亲力亲为,德宗敏感的神经已不容许地方政治出现任何差错,而此时南、李、郑三人的政治纠纷有搅乱地方政治秩序重建之虞,皇帝自然大发光火、容他不得。
考其生平,遂诚一生未曾身登荣位,为官官秩不高,皆是朝廷或地方的中下级官宦,曾任校书郎、江西从事、右卫仓曹参军事、淮南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池州司马等职。校书郎一职在唐代分属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崇文馆、司经局等五个部门,官品自从九品下至正九品上不等。虽然校书郎品级不高,但官职属于清官范畴,受官者多为门阀士人,符合郑遂诚的门第出身,同时此官也是文官入仕一个很重要的起点,被杜佑誉为“文士起家之良选”。江西从事是江西观察使幕府职位的泛称,品级位于九品至八品间。右卫仓曹参军事府是统御天下府兵的十二卫之一“右卫”的属官,正八品下。淮南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是两项官职的合称,官吏身兼两项官职其实是由于唐代地方藩镇僚属除带本镇官职外多带中央官职,目的是为了辨识官吏级别,方便中央任免迁调。两项官职中的淮南观察判官执掌判官、兵、骑、胄四曹事,是方镇的属官;监察御史掌监察官吏、纠正刑狱,是中央政府的职位,品级正八品下。可若是职官名称带有“里行”二字则稍有殊异:实际上“里行”不同于“正官”。《文献通考·职官考七》载:“神龙以来无复员外及试,但有里行。凡诸内供奉及里行,其员数各居正官之半,惟俸禄有差,职事与正同。”从中可以看出凡是“里行”均不属正式官员序列且俸禄略低,但执掌职能相同。司马是唐代诸州长官的僚佐,乃悠游禄位的闲职,多用以安排贬退的大臣,如宪宗时期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历史上唐代州县长官品秩不尽相同,其判断标准在于所辖州县人口的多少,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记载:(池州)元和户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一户。按照唐代标准户口不满两万当为下州,下州司马品级应在从六品上。郑遂诚被授此官之前遭到贬黜,后来重新获官是因为新皇登基后的恩赦,墓志中出现的“量移”一词(多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的情况)本身已经说明其获官并不符合正常程序。有鉴于此,可推测一个量移司马的等级至多为从六品上。从九品到从六品,郑遂诚一生仕宦可谓履历平平,无甚过人之处。
参考文献
[1](北齐)魏收.魏书·卷56·郑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唐)令狐德棻.周书·卷36·郑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杜佑.通典·卷四十·职官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清)严可均.全后周文·卷16·郑伟墓志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宋)欧阳修.新唐书·卷75·宰相世系表五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卷12·先君石表阴先友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宋)欧阳修.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