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两处陀罗尼经幢对比研究

2019-03-25 07:20王瑞钢张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运河

王瑞钢 张蒙

摘 要:新乡两座陀罗尼经幢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曾矗立于新乡佛刹古寺中,经沧海桑田、朝代更迭的变化,寺庙已湮没,唯剩经幢屹立不倒。通过对比研究新乡两处国宝经幢,以点带面分析新乡佛教发展的因素,进一步了解唐、五代时期豫北地区佛教发展的繁荣程度与地方特色。

关键词:密宗;陀罗尼经;经幢;大运河

1 经幢形制说明

经幢是一种隋唐时期发展起来的介于建筑与石刻之间的佛教法器。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我国石柱刻经始于六朝,而石柱刻陀罗尼经则始于唐初。经幢的发展源自唐初佛教密宗传入中国,它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独创,之后经幢遍及全国,历经唐、五代、宋、辽、金依然流行。宋代以后,经幢逐渐演变成集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造型逐渐复杂,日趋华丽考究。新乡这两座陀罗尼经幢就是中原经幢的典型代表。早期经幢上刻的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密宗经典《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此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1],简称“经幢”或“石幢”。当时佛教密宗盛行,那些善男信女们认为用手抚摩经幢,或者沾染经幢灰尘就可解脱罪恶,这便是人们建造石幢的主要原因[2]。

2 新乡经幢对比研究

2.1 基本信息对比

新乡两处经幢基本信息对比如表1所示。

2.2 定觉寺经幢

定觉寺经幢位于新乡市卫滨区东水东村定觉寺内,寺庙原址曾经改为东水东村原东水东小学,又称东水东经幢、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下部南面刻有“维大唐开元十三年岁次乙丑……敬造石幢一区”的题记[3]。其佛龛及佛造像端庄凝重,雕刻手法多样,具有很高的文物与艺术价值,属于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定觉寺经幢幢顶由宝盖、雕龙、矮柱、宝珠四部分组成。宝盖下部刻出帷幔形状,上部为八面挑角廊庑形状,上刻瓦垅。宝盖之上为倒置的刻有帷幔的八角形小座,上立四条盘龙,盘龙上为一覆莲小盖,莲上有一八角形的素面小座,上立八角形矮柱,矮柱八面各雕一尖拱形小龛,龛内为与幢身相同的桃形头光的坐佛。矮柱之上为一圆盘,上立葫芦宝珠。该经幢年代较早,造型通体瘦长,和谐端庄,构思精巧,雕刻艺术精湛。

2.3 卫辉陀罗尼经幢

新乡第二处国宝经幢是卫辉陀罗尼经幢,位于卫辉宾馆大厅内,宾馆所在地原为宁境寺。寺庙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开始建造,几经浩劫,初建寺庙时的经幢历经千余年风雨仍然巍然不动。陀罗尼经幢幢身系上细下粗的八棱柱体,高1.70米,八面皆刻有陀罗尼经文。幢身刻“□晋开运二年岁在□已二月二十九日丙□”。陀罗尼经幢用青石雕刻对接而成,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八楼七级,比例瘦长,状若石塔。因此,有学者也认为其中有些石刻不是原幢上物[4]。陀罗尼经幢雕刻刀法娴熟,刻工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后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其石刻艺术存世极少,故此幢十分珍贵。卫辉陀罗尼经幢承唐代经幢之衣钵,启宋代经幢之先风,整个经幢布局严谨,人物造像逼真,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佛教文化。

3 新乡地区陀罗尼经幢发展因素

3.1 密宗的传入与发展

陀罗尼,汉译为“总持”,即咒语。咒语从原始佛教时代被演进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得益于密宗的发展[5]。密宗引进和立派离不开“开元三大士”的功劳,即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唐開元年间,印度密宗高僧均到洛阳[6]传授密法,或建立坛场,或翻译经典,度化四众,奠定了中国密宗的基础。这也促进了唐开元年间新乡地域的佛教发展和经幢雕造。此外,唐代以佛教经卷为内容的印刷术迅速发展,《尊胜经》也能被广泛传播。唐仪凤元年(676),《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仪凤四年(679)译成汉语。因而陀罗尼经幢皆建于仪凤元年(676)以后,新乡的陀罗尼经幢也不例外。

3.2 帝王倡导

除了大量翻译佛经外,帝王的提倡也对大量雕造陀罗尼经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当时的帝王武则天和唐代宗都竭力推崇佛教,特别是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初,代宗诏令天下僧尼限一月之内诵《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精熟。“仍仰每日诵二十一遍,每年至正月一日,遣贺正使具所诵遍数近来。”(唐法崇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卷一)像这样皇帝下令举国诵陀罗尼的事情,在历史上还是少见的,这也集中反映了当时密宗信仰的浓厚程度。这则诏令对中唐以后乃至宋朝建造陀罗尼经幢影响极大,由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便广泛传诵于寺刹而家喻户晓了。

3.3 政治文化中心辐射区

新乡近洛阳与开封,是唐五代政治文化核心辐射区。洛阳是我国著名的九朝古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兴盛,历代的高僧大都云集洛阳、嵩山一带。由于历代帝王、群臣信仰佛教,大力提倡和扶植,修建佛寺之风大兴,佛寺数量不断增加,刹庙林立。北魏末期,洛阳被称作“佛国”,有佛教寺庙1367所。这些都为新乡地区能保留如此丰富的佛教遗迹和庙宇奠定了基础。石制经幢始见于7世纪后半期(唐代)的中原地区也得到史学家一致认可[7]。

历史长河来到后晋(936—947),后晋只有12年历史,留存下来的石刻文物罕见。后晋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本文两座陀罗尼经幢所处的位置均在洛阳、开封周边,为新乡佛教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天然优势。

3.4 运河与城市

新乡、卫辉因运河而兴,属于永济渠其中一段的运河横穿新乡。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也增加了新乡地区人口和货物流动,沿河的驿站和店铺林立。新乡地区与运河有关的遗迹众多。这两座经幢均分布在卫河沿岸,可见新乡的佛教发展受运河影响很大。唐初,永济渠畅通无阻,沿岸兴起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因物产富庶、交通便利,唐初宗室、贵族大都将封地建在这里。魏、博、贝、卫、澶、相,这些州郡大多分布在运河沿岸,经济基础雄厚[8]。新乡地区的卫州也在六州之列,可见隋唐时期新乡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为兴建佛寺、造刻经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且此地人口众多,信众甚广。

3.5 新乡佛教发展绵延有序

新乡北魏西明寺造像碑,北齐佛造像,唐代、五代后晋、宋代陀罗尼经幢,宋、元、明、清各代古塔寺庙林立,为我们留存下新乡地区完整明晰的佛教发展线索。新乡地区现存寺庙有香泉寺、白云寺等,足见该地区佛教发展的兴盛程度。这也说明北齐至明清新乡地区佛教发展持续且兴盛。

4 后记

新乡两处国宝经幢时代清晰,雕刻技艺精湛,体量巨大,是我国古代佛教文物不可多得的精品。经幢分处卫河沿岸,受文化中心开封、洛阳佛教传播的浸染,成为中原地区唐宋经幢密集区。特别是北方唐代经幢新乡占比较高,成为研究陀罗尼经幢演变历史的关键节点。新乡经幢成为豫北地区佛教发展的实物见证,展示出新乡根基深厚、绵延不绝、灿若繁星的佛教发展图景。

参考文献

[1]贾鸿雁,张天来.中华文化遗产概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2]赵灵芝.尊胜幢小考[J].中州学刊,1994(5):129.

[3]刘习祥.豫北地区五座经幢的调查与初步研究[J].文物春秋,1993(1):24-31.

[4]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古建筑石刻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5]刘勇.政治与信仰:唐初佛教政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6]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一[M].范祥雍,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7]夏征农,陈至立.大辞海·美术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8]郑平.隋膺时期河北永济渠运输的兴衰[J].河北学刊,1988(6):54-59.

猜你喜欢
大运河
下一个有意思的运河时代
美哉,大运河
大运河·宿迁
大运河阅读接力活动启动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遗点
大运河
大运河的柳
在京城看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