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治强
摘 要:枕头是人们寝室必备用品,其出现的历史十分悠久,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隋代出现了瓷枕,唐代瓷枕在南北各地窑场均有烧造,比较常见,成为人们夏季喜爱的生活用品。寿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创造性地烧制出各式各样的瓷枕,有脉枕、头枕以及随葬用枕。宋代的寿州窑也烧造瓷枕,从现有遗存看,产品形式比较单一,仅见黄色元宝形瓷枕。淮南博物馆中留存至今的几十枚唐宋时期的寿州窑瓷枕,为研究寿州窑瓷器的品类、烧造工艺,枕头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关键词:寿州窑;唐宋;瓷枕;烧造工艺
当你步入淮南市博物館寿州窑展厅,会在众多的展品中不经意间被一件件精美而又可爱的瓷枕所吸引。这些漂亮的瓷枕为唐宋时期的寿州窑产品,多是生活寝具,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如今已显得幽光沉静、古朴灵秀、滑熟可喜。它们形态多样,色彩丰富,制作精巧,独具匠心。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始烧于隋代,兴盛于唐代,衰落于宋代。瓷器产品类型丰富,多见民间生活用瓷。隋代以烧青瓷为主,唐代以黄釉瓷最负盛名,宋代标本较少,仍以黄釉瓷为主。
瓷枕是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在我国隋代开始烧造,流行于唐代,发展繁荣于宋代,延用至明清、民国。瓷枕在一千多年的瓷器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枕头是一种寝室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至少有1/3的时间是与它相伴而过的。考古资料表明,枕头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当时采用天然石块,后来采用打制石块。再后来逐步创造了竹枕、木枕、玉枕、琥珀枕、丝织枕、铜枕、金枕等。《诗经·陈风·泽陂》里记载:“寤寐无为,辗转伏枕。”[1]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枕头的解释是:“枕,卧所荐首也。”[2]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战国楚墓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同出的还有一件木枕[3]。湖北省江陵市马山1号墓出土的竹木枕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枕头[4]。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件绢枕[5]。
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生产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丝绸之路贸易的鼎盛,促进了手工业的长足进步和商业的发达。陶瓷工艺受益于大唐的稳定盛世,在全国各地兴盛起来。硬质枕头中的陶瓷枕成为人们主要卧具之一。据说,瓷枕初时是作为随葬的冥器出现的,以后才逐渐成为寝具用品和治病号脉的工具。南方的唐越窑生产有青瓷枕,如越窑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唐代长沙窑烧制有为数不少的褐绿彩绘枕、兽形枕和诗文枕。北方的邢窑刻花白瓷枕、密县窑的珍珠地鹦鹉纹枕、巩县窑的绞胎瓷枕都是大家所熟知、喜爱的产品。宋代,科学技术、工艺美术取得了大发展大繁荣。宋代瓷枕的发展受益于唐代物质、技术、文化、审美的影响,进入繁荣时期。此时期的瓷枕器形比唐、五代有所增大,装饰技法也大有提高,刻、划、模印、剪纸贴花、彩绘、剔、堆塑、书法等技法广泛采用,充分展示了宋代瓷枕的艺术性。此时期烧造瓷枕的窑口也比较多见,南方有宋越窑青瓷枕、湖田窑影青瓷枕、龙泉窑各式青瓷枕、吉州窑刻花瓷枕、福建德化窑白瓷枕、建窑黑釉瓷枕;北方的汝窑、鲁山段店窑、定窑、磁州窑、河南新安城关窑、当阳峪窑三彩瓷枕。
唐宋时期的人们无论贫富贵贱都极喜好瓷枕。古人认为瓷枕“最能明目益精,至老可以读细书”。瓷枕为夏令寝具,能“清凉心肤,爽身怡身”。这从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窥探一般。唐代沈既济撰写的《枕中记》写有卢生枕瓷枕的故事[6]。唐代诗人岑参《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7]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8]唐孟浩然《晚春卧病寄张八》:“念我平生好,江乡远从政。云山阻梦思,衾枕劳歌咏。”[9]唐孟郊《酬李侍御书记秋夕雨中病假见寄》诗:“未觉倦衾枕,久为章奏婴。”[10]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赞颂瓷枕:“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11]
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寿州窑,应市场需要,抢抓历史机遇,本着“人有我优”的市场理念,创造性地生产了各式各样的精美瓷枕,销售到各地。从款式上看,有长方形、箱形、委角形、腰圆形、元宝形、亚字形、花瓣形、牛形、大象形以及瑞兽形枕。从功能上讲,有头枕、脉枕、少量殉葬用的尸枕。装饰艺术方面,采用的有划花、模印、漏印、剪纸贴花、堆塑等。釉色方面,有黄釉、黑釉、酱红釉、茶叶末釉等。唐代枕头中仍以长方形枕为大宗,腰圆形、动物形、元宝形多见。釉色中以黄色多见,黄釉瓷是唐代寿州窑的典型产品,数量多,质量精,影响至宋代。黄釉枕釉水肥厚,釉色均匀,器形饱满,比例匀称。寿州窑枕头中体积最大的为花边帽形枕,长28.1厘米,宽23.2厘米,高14.5厘米。动物形枕多施黑釉,体量小(长度一般为11~14厘米),多为脉枕,精致秀巧的黑色兽形瓷枕平添了几分神秘和情趣,深受消费者喜爱。剪纸贴花题材枕头以翩翩起舞的蝴蝶为主,也有树叶纹、梅花鹿纹,剪出的图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的瓷枕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杰作,满足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需要。
淮南市博物馆藏有6件寿州窑宋代瓷枕,瓷枕不仅数量较少,产品形式也单一。以黄釉模印龙纹元宝形为主,有的上面印有北宋年号“大中祥符”,吉祥语“千秋万岁”。在枕的一长方形表面上模印有腾跃的龙纹,在两横端面上模印有松杉类叶片及宝相花、团花图案。宋代瓷枕在历史上处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南、北方窑厂均有烧制,产品丰富多样。釉陶、瓷胎皆烧造,器形比唐朝增加了许多,有卧女、婴孩、双狮、伏虎、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如意、鸡心、银锭等多种样式。其中最为出名的应属磁州窑,烧制瓷枕数不胜数,彩绘装饰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宋代寿州窑已走向萎缩,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寿州窑瓷枕使用的瓷土为本地产的次生高岭土(又称“拌子土”),土质含砂大,颗粒粗。窑工们为了烧制出精美的瓷枕,采用了化妆土护胎。化妆土是较细的瓷土或陶土,用水调和成泥状涂在瓷胎上,颜色有白色、红色、灰色。瓷枕上的化妆土厚度一般为0.1~0.5毫米,原料都经反复淘洗,颗粒变得细小。寿州窑瓷枕抹过化妆土后,先烧成素器,再施釉二次烧。寿州窑瓷枕多为瓷片粘合箱体构造,很难使用轮作,只能是模制枕面,再用手粘合在一起,费时、费工可想而知。寿州窑瓷枕使用支钉支烧,藏于匣钵,一匣一器。聪明的窑工会在瓷枕的一侧面或底面留有小孔,便于烧制时内部热气溢出,减少瓷枕变形。寿州窑的窑炉为半倒焰马蹄窑(因窑炉平面基址像马蹄而得名),又因立体结构酷像馒头,也称馒头窑。寿州窑能够烧出精巧、釉水肥厚、颜色均一的瓷枕,完全依靠的是窑工们醇熟的制作技艺和准确的窑温控制。
寿州窑瓷枕不仅仅是生活实用器,更是一件件高雅的艺术瑰宝。在它的身上是凝聚了太多的智慧和艺术,模印、剪纸、书法、绘画、刻画、堆塑无所不有。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传承,成了今天人们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一元,那方方小瓷枕可功不可没。瓷枕上那剪纸蝴蝶展翅欲飞,又恋恋不舍;小鹿畅快地奔跑,自由自在;卧牛饱食之后,多么舒坦;大象体态优雅,活灵活现;金龙腾跃,欢天喜地。这些艺术元素充分体现出那个时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珍爱,勤劳双手改变生活的快乐,和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一方瓷枕展现了唐宋时期多元的艺术魅力,颇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充分体现了窑工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生产方针,打造过硬的产品,坚持正确的经营之道,赢得市场一席之地。正是由于唐宋时期寿州窑师傅们的辛勤汗水、劳动创造,今天的我们才有幸目睹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
参考文献
[1]朱熹.诗经(朱子集注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3]李燕,苏萦.乱花渐欲迷人眼——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漆木器赏析[J].中原文物,2011(4):107.
[4]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1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
[6](唐)沈既济.枕中记[M]//文苑英华:卷八百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6.
[7][8][9][10]彭定求.全唐诗(全15册)[M].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1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