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的陶灶

2019-03-25 07:20陈文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3期
关键词:汉代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河南省部分地市博物馆、文物管理所发现有带“河一”“河二”“河三”铁官铭文的灰陶灶,它们分别代表汉代河南郡铁官所辖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冶铸作坊生产的产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陶灶在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手法与题材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陶灶的年代应当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前后。

关键词:河南郡;铁官铭;陶灶;汉代

根据有关资料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河南省部分地市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收藏有带“河一”“河二”“河三”铁官铭文的灰陶灶,它们分别是汉代河南郡铁官所辖第一、第二和第三冶铸作坊生产的产品。与汉代河南郡相邻的河内郡、弘农郡冶铁作坊生产的铁官铭陶灶相比,这些陶灶无论是造型,还是制作工艺、装饰手法与题材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1 河南省文博单位收藏的汉代河南郡铁官铭陶灶及其造型

目前,河南省文博单位收藏并已发表的釜肩上模印有“河一”“河二”“河三”铁官铭文的陶灶共计17件,其中“河一”陶灶5件,郑州市荥阳县(今荥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1件[1],郑州市巩义市文物保管所收藏2件[2],巩义市博物馆收藏1件[3],郑州市博物馆收藏1件[4];“河二”陶灶5件,鹤壁市文物工作队收藏1件[5],《洛阳烧沟汉墓》一书收录1件(M68∶1)[6],巩义市博物馆收藏2件[7],河南博物院收藏1件①[8];“河三”陶灶7件,郑州市登封县(今登封市)文物保管所收藏1件[9],洛阳市宜阳县文化馆收藏1件[10],郑州市巩义市文物保管所收藏2件[11],巩义市博物馆收藏1件[12],河南大学历史系文物馆收藏1件[13],许昌市博物馆收藏1件[14]。另有未发表的河南郡铁官铭陶灶,以巩义市博物馆收藏数量为多,有10余件。

从各地汉墓发掘情况来看,陶灶是汉墓随葬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明器,不仅出土数量大,而且形制多样,大体可分圆形、马蹄形和方形(包括长条形和长方形)三种。而汉代河南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所见到的只有一种造型——长方形,规格大致分为两种:一种长23~26厘米,宽17~20厘米,高10厘米左右;另一种长31~34厘米,宽20~23厘米,高10~12厘米。陶灶中空,不封底,灶面正中有前大后小两个带釜灶口。最大釜径与灶面平行,釜的下腹部、底部嵌入灶内,釜身两侧均有模仿铁釜的合范缝。铁官铭文均模印在两釜的肩部,铭文的排列方式有上下、左右排列,即“河”在上,作坊编号在下,或“河”在右,作坊编号在左。但也有个别铭文模印不太规范,虽然也是上下排列,但顺序却是相反的。如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河二”陶灶,“二”字在釜肩上方,“河”字在下;巩义市文物保管所收藏的出土于钢铁厂内的“河三”陶灶,铁官铭文也是倒印的[15]。灶面四周模印各种炊具和食物,灶壁除4件为素面外,其余13件饰以单独或者连续的几何形纹样装饰或画像。灶前壁开一拱形灶门,有落地和不落地两种形式,以不落地拱形灶门为主。灶门上方有较矮的梯形挡火遮烟檐,也有在遮烟檐的位置饰以稍微凸起的条状线或一排乳钉纹,尾端有方形烟囱和圆形象征性通烟孔两种形式。

2 汉代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及特色

通过对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观察,发现陶灶灶面和四个壁是分开制作的,由五片粘合而成。首先,按照所制陶灶的尺寸先制作四个壁面,每个壁面的两端做成斜坡式,待晾至半干时粘合成长方形框,然后把灶面与长方形框粘接起来,陶灶四壁与灶面结合的缝隙用泥涂抹使其牢固。灶面上事先留下灶口,釜另外做好后放在灶口上。或灶、釜整体模制而成。无论哪种方法制作的陶釜,均严格保留了铁釜合范缝凸起的铸造原貌。釜与灶面结合部位的底面以泥填实,所以灶内底部各面粗糙。灶内壁四角用泥涂抹成圆弧形,起加强筋的作用。灶外壁的边角笔直,棱角分明。灶面表层经过加工处理得非常光滑细腻,便于模印各种图案和画像。陶灶为灰陶胎,胎质细密,烧制温度高。

陶灶画像的装饰手法均为模印,有浅浮雕和阳线刻两种表现形式。灶面多以浅浮雕的手法模印出食物、炊具和灶具,鱼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少者一条,多者三条,另有虾、蟹、龟等,炊具和灶具有刀、勺、盆、钩、叉、火杵等日常用具,其中刀是必备的炊具。四壁个别为素面或简单装饰,多数则采用浅浮雕、阳线刻或浅浮雕加阳线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神兽等画像,一壁一画,一画一主题。

3 汉代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装饰题材

“河一”铭文陶灶,1件为素面,1件有简单的装饰。郑州市博物馆、巩义市博物馆和巩义市文物保管所收藏的采集于芝田乡稍柴村的“河一”陶灶,通过对比后发现,除了尺寸稍有差别外,3件陶灶的整体装饰完全相同,它们的画像应该是同样模子印制的,由此推測这种画像陶灶可能是第一冶铁作坊的代表作。“河一”陶灶灶面上有炊具刀、勺,灶具钩、火杵。前壁灶门模印着左右对称的一男一女,内侧有题记“二千石”和“夫人”①。他们头戴冠,身着长袍,衣宽袖阔,双手相抱置于胸前,束腰,长袍下垂拖地。人物线条流畅,五官清晰,表情自然,面部微向内侧,左右相对,似在窃窃私语,静态的画面达到了动感的效果。后壁是一只高大威猛的老虎,身姿矫健,睁目张须,张牙舞爪。左壁牵牛图,一人左腿弓,右腿蹬,作大弓步,左手持物,右手用力牵牛前行,牛反而使劲后退。右壁虎牛相斗图,虎张口瞠目,高抬前爪向前扑捉;牛面对来势凶猛的老虎,俯首弓颈,奋蹄翘尾,以叉形牛角猛扑过去。二者进攻瞬间产生的力量致使虎尾和牛尾直如剑状,冲向上空。虎、牛身上的毛发、条纹清晰,特别是虎口四周的须毛表现得十分精细。

“河二”铭文陶灶,2件为素面,其余3件灶壁画像则采用阳线刻或浅浮雕加阳线的表现手法。如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孝义镇里沟村汉墓出土的“河二”陶灶[16],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灶门左、右及上方饰以三重菱纹,左右壁分别饰龙虎纹。龙的身躯似蛇,虎张开四肢狂奔。龙、虎身上饰单线阳刻纹,线条流畅,虬劲有力,富有动感。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采集于巩义市的“河二”陶灶[17]和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河二”陶灶装饰完全相同,灶门左侧模印双膝跪地的男女,男子手持火杵往火膛里送柴,女子左手持扇,二人应该是在烧火做饭。灶门上方模印两只昂首、阔步行走的长尾鸟。后壁为宰牛图,左边屠夫单膝跪地,一只手持刀,另一只手按住牛首;右边屠夫一手抓紧牛腿,用刀刺向牛颈;牛张口露齿,四肢朝天,做垂死的挣扎。右壁浮雕两个带盖鼎,双附耳外撇,球形腹,下承三足。鼎盖与身饰上下对称的横S形纹,上端一排鱼纹、龟纹。鼎左一人呈站姿,双臂张开,双目注视鼎的方向。左壁为两人斗兽图,兽首前拱,粗尾后甩,四肢交叉作挣扎状;一人双手用力摁住兽背,另一人弓步,双手持物欲刺向兽首,其动作灵活、生动。人物、动物以浅浮雕加阳线条手法表现,浅浮雕使画像突出在灶壁上,阳线条除了勾勒出人物、动物的外形轮廓,还凸显动物的骨骼、人物服饰的褶皱纹理局部特征,使动物更加雄壮威猛,人物衣着的表现更真实、形象具体。

“河三”陶灶有的仅在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四壁为素面;有的除灶面模印食物和炊具外,灶壁的画像内容非常丰富。富有典型特征的是许昌市博物馆收藏的“河三”陶灶,灶面釜两侧各有一条鱼,右侧还有一把刀,釜肩上“河三”铭文的“河”字偏旁“水”异写为三横。前壁灶门两侧各有一怀抱幼子的妇女,幼子调皮地用右手抚摸着妇女的下巴,妇女戴帽,以阴线刻画出鼻子、双眼和嘴巴,五官清晰。她们身着束身长裙,折腰,跽坐,裙摆上的线条均匀流畅。灶后壁为虎猪相斗,虎张口瞋目,前爪高抬,扑向野猪,野猪本能地臀部着地向后躲避,同时弓背抬爪准备反击。左壁为龙,肩生双翼即应龙,龙身呈S形,昂首,屈颈,口吐长舌,有角,有须,有眼,有鼻,龙爪强劲有力,展翼作升腾状,鳞甲呈圆点状凸起。龙首、龙尾轻巧,身躯肥健,具有蓄势待发之感,神情威悍,霸气外露。右壁为奔虎,四肢张开呈奔跑式,张口咆哮,尾巴因发怒而上翘。虎的形体准确、形象传神,给人以虎虎生威之感。该“河三”陶灶以浅浮雕手法刻画出的画像细腻逼真、生动传神,与许昌、南阳地区东汉时期画像砖的表现手法完全相同。

4 汉代河南郡与其他郡生产的铁官铭陶灶的异同

通过考古发掘,不仅发现汉代河南郡冶铁作坊兼营相当规模的制陶业,还发现河内郡和弘农郡冶铁作坊也生产有陶制品。1987年河南省安阳市梯家口村安阳坡壳厂基建工地发现了9座汉墓,其中3座墓出土有铁官铭陶灶,M45、M49各出土1件釜肩模印“内一二石五斗”的陶灶,M46出土“内四三石五斗”陶灶1件[18]。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洛阳北一百二十里为河内郡。……”其范围大致为今河南焦作市、济源市全境和新乡市、安阳市西部部分地域。安阳市出土印有“内一”“内四”的陶灶,说明河内郡的铁官标志为“内”[19],“内一”“内四”指河内郡第一、第四冶铁遗址。河内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也呈长方形,双眼灶,只是灶面上的釜为分体釜,釜上还有甑或釜内置勺,灶面周边饰简单的篦纹,灶壁则为素面,其年代当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或其以后阶段[20]。弘农郡,旧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范围包括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文物管理所收藏陶灶的陶釜上有“弘一一石”铭文,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有带范线缝的“弘一一石”陶釜,说明“弘”是弘农郡的铁官标志,“弘一”是指弘农郡第一冶铁遗址。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造型为马蹄形,上置前大后小双釜,只有前边大釜肩部模印铁官铭文。灶面模印各种食物及炊具,周边饰几何纹,前壁有拱形落地灶门,灶门两侧及上方为几何纹,素壁。弘农郡生产的陶灶虽无考古资料作参考,但该陶灶釜与灶相连,装饰相对简单,这些与中原地区出土的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阶段的陶灶特征相似,其年代应大致相同。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河内郡和弘农郡未发现生产装饰有各种画像的陶灶。

河南郡、河内郡和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的陶灶,至今未发现带釉的陶灶,均为灰陶质地,铁官标志模印在釜的肩部,河内郡和弘农郡铁官作坊生产陶灶的陶釜还特别附加了容量内容,河南郡陶灶的陶釜显示容量的仅见西安出土的“河一二石”和宜阳县文化馆收藏的“河三囗囗(似为四升)”二例[21]。在造型上,河南郡、河内郡生产长方形双眼灶,而弘农郡则生产马蹄形双眼灶;在装饰方面,河内郡和弘农郡生产的陶灶灶面一周模印简单的几何纹,灶壁则素面,装饰手法和装饰题材都相对简单,而河南郡生产的陶灶不仅题材丰富,而且装饰手法多样。纵观河南省各地出土和收藏的铁官铭陶灶,河南郡、河内郡和弘农郡三个官方冶铁作坊虽然均制作陶灶,但各郡生产的陶灶并没有统一的定制,以河南郡生产的陶灶富有艺术特色。因此,河南郡生产的带铁官铭陶灶和铁器一样参加商业贸易活动,不仅在河南郡治所周边县市有所发现,而且还远销他乡,有资料显示个人收藏西安地区出土“河一”陶灶的拓本就有11件之多[22]。

5 结语

陶灶是专为墓主人在阴间造炊而准备的象征性炊具,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陶灶灶面上模印的题材均是现实生活中食用的肉类和使用的炊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证明汉代工匠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从生活实践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表现出来,又不完全拘泥于现实生活,而是通过大胆的想象,把现实生活艺术化,成为我们研究汉代饮食文化的珍贵资料。

河南郡生产的长方形陶灶造型简单、大方,应该是比较接近生活中灶的原形,既稳当又节能。灶四壁的人物、神兽等画像,通过夸张造型和运动速度,把武士的力大无比、兽类的强悍凶猛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失真,刻画出的人物、动物形象灵活生动,形神兼备。河南郡生产的铁官铭陶灶的构图方式和画像题材,在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灶中是比较罕见的。陶灶上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画像作品与汉砖上的画像同样是中国汉画艺术的瑰宝。浅浮雕和阳线刻的装饰方法,一模一图、一图一主题的构图方式具有东汉画像砖的特点,结合对河南郡第一冶铁遗址[23]、第三冶铁遗址[24]发掘出土器物的判断,河南郡铁官铭陶灶的年代应当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前后。

参考文献

[1][2][5][6][9][10][11][13][15][21][22]李京华.试谈汉代陶釜上的铁官铭[C]//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7][12][16][17]王培明.巩义市博物馆藏汉代陶灶赏析[J].中原文物,2008(5):97-102.

[4]汤威.介绍一件带铁官铭的陶灶[J].中原文物,2003(3):80-81.

[8]河南博物院,焦作市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与巩义市博物馆交换的一批文物[J].中原文物,2012(6):107-109.

[14]陈文利.许昌馆藏汉代陶灶[J].理财:收藏,2016(5):36-41.

[18][19][20]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梯家口村汉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3(1):11-28.

[23]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8(2):28-43.

[2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研究室.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铸遗址再探讨[J].考古学报,1985(2):157-183.

猜你喜欢
汉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