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省“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2019-03-25 03:50
关键词:福建省福建特色

陈 咏 昶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互联网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则是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使传统产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新的价值。农业作为支撑乡村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也自然地产生了新的发展诉求。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生产、贸易和交流水平,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创建起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1]。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互联网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积极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2]。由此可见,“互联网+”是当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福建省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予以了高度的重视。《201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应增强农村特色现代农业的建设,大力扶持农村电商,促进产业融合以提升我省农村的现代化水平[3]。2019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也强调,要继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福建“农业云131”工程,建造一批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4]。目前,福建的“互联网+农业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时间较短,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产业融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福建省的农业发展模式,分析目前互联网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福建省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市间的自然禀赋有所差异,要提升各地区的农村产业竞争力,就应当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因其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生产等新兴技术,能够嵌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整合当地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的创新升级,为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特色农业”,帮助现代农业摆脱传统的束缚,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就成为国内外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国外“互联网+”农业研究

国外的互联网技术起步早,普及程度较高,对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也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互联网与农业的产业融合上,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全球扶贫”等领域。(1)在“互联网+农业”的技术应用方面,Daniel等指出互联网技术能够分析大规模的农林分布情况,通过空间网络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分布进行分析处理,能为授粉、害虫管理和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大量数据,从而加速农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5]。而Uelison等则从农作物供应方面指出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视觉化系统和智能传感器,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从而保证未来能够生产出充足的农作物[6]。(2)在“互联网+农业”的平台搭建方面,Nicole等分析了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因素,指出产业结构、产品的复杂程度以及交易的高接触性是促使农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动机[7]。Fecke等通过调查德国农民对使用电子商务的意愿发现,由于在线上购买、销售农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电子商务对于德国农民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电子商务能否在农村普及与年龄和产业规模关系不大,主要是受风险意识和教育程度的影响[8]。(3)在“互联网+农业”的国际合作方面,Aissetou等指出互联网有助于推进全球农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并介绍了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通过互联网在非洲建立了16个教育试点机构,以进行非洲农林和农业企业发展的合作研究,对促进非洲农业教育有重要意义[9]。

(二)国内“互联网+”农业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互联网+特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精准扶贫”“农村金融”等方面。(1)农村生产经济模式的成功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秦开大等通过建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论证了互联网技术对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渠道整合、构建全新产业链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过程中,产业互联网是关键,能够改善偏远地区乡村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等状况[10]。张攀春通过对贵州农业大数据的案例分析,论证了生产大数据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指出“互联网+智慧农业”通过大数据处理和精细化管理,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设立特色农业种植基地,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11]。詹德康等通过对安徽黄墩县“互联网+蓝莓产业”的实地调研,得出互联网能够优化当地的资源配置,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的结论[12]。尤志认为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设[13]。(2)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王晓东指出互联网可以连接起贫困地区与市场的桥梁,通过互联网对农业各生产环节的嵌入,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加强贫困山区的物流系统,使特色农业能够快捷、便利地输送到市场上[14]。李延平等则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角度,认为互联网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从而加强贫困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15]。朱燕则是以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切入点,论述了临沂市沂水县通过不断整合特色农产品,打造出“红色电商”品牌,充分实现了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融合[16]。(3)农业投融资困难是阻碍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李国英指出互联网金融可有效解决农村借贷问题,并划分了目前的农村互联网金的主要融模式:电商平台、农业龙头企业、P2P平台和传统金融机构[17]。叶松勤等通过对安徽、山东303户农户的调研发现,过去农业缺乏大数据计算,授信困难,以致传统金融机构在涉农领域不会轻易放贷,而今,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将有助于发展涉农融资,可通过农村金融示范点的建设,增强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18]。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影响是全面的。在生产经营方面,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可以精准地促成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销售方面,电商和物联网则可以对接农村与市场,打破地缘的局限。在融资借贷方面,互联网金融入驻农村,可以解决涉农项目征信难等问题,为农业创新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加强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对于各区域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福建省“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福建省“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建省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对外合作,实现了农业产值的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福建省多丘陵的地理条件限制,机械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实现福建农业进一步突破的关键。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福建省的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并助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互联网+特色农业”的市场实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在电商领域福建省是最早规划农村电商的省份之一,2014年福建就形成了2个淘宝镇和28个淘宝村,数量列居全国第8位[19]。随着《关于依托“中国农产品交易中心”电商平台促进产销对接的通知(2015)》等农业电商政策的推行,福建省农产品电商数量激增,网上零售额大幅提升。2015年,福建共有10个国家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71个淘宝村,实现农业特色产品51.45亿元的销售额。2018年,福建省淘宝村数量在短短3年内增长至233个,农产品网上零售额达155.7亿元,总增长44.6%,同比增长53.4%,超过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的平均水平(32.6%)[19],占全省网络零售额的4.3%。福建特色农业的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在数字农业领域,福建省先后颁布了《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2017)》《2018年福建省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方案》等政策,开展了农业科技信息园区等项目的建设。截至2018年,福建省共有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国家级园区,比2015年增加了4个。2018年年底,福建省又公布了121家农业创新创业园区。数字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大批农业专业人才汇聚于此,提升了农业科技的研发能力,推动了福建特色农业数字化的进程。目前,福建已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2 950人,同比增长8.2%,农业技术市场合同171个,涉及金额9 465.56万元[20]。

2.“互联网+特色农业”的基建设施持续完善。“互联网+农业”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1)宽带是发展互联网的基本条件。自2014年以来,福建省就加强了农村宽带的建设,并在2017年底实现了98.5%的村落通网。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模式在农村农业的创新创业上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2)良好的交通和物流是发展特色农业电商的另一个基础条件。根据《福建统计年鉴》统计,2008—2017年福建的货运量由5.73亿吨增长至达13.23亿t,总增长130.99%,年均增长9.78%。其中,公路运输9.56亿t,年均增长10.7%,水路运输3.35亿t,年均增长9.17%。在港口建设上,福建省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在2017年也达到了5.20亿t,为扩大福建省各个行业的贸易提供了交通便利。此外,在2016年末福建省就已有超过28.3%的村落设立了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约8.3%的乡(镇)拥有火车站,13.8%的乡(镇)拥有码头,28.9%的村镇拥有高速出入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村物流的畅通。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建设施对发展农村的物流行业和电子商务都具有推动作用,为推动互联网时代的福建特色农业奠定了流通基础。

3.“互联网+特色农业”的业态形式多样化。互联网给传统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丰富了福建特色农业的业态,促进了福建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农业电商领域来看,农产品零售交易由B2C的交易模式开始向C2C与B2C共同发展转变。从2018年农产品网络交易模式分布来看,有73.8%属于B2C,26.2%属于C2C,电商贸易的经营主体趋于多样化[21]。从旅游农业领域来看,互联网技术缩短世界各地的距离,能够为游客提供线上宣传服务、线上食宿预订服务等跨地域服务,有效带动国内旅游业发展。福建省在此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农村风貌和优良的自然条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动生态观光农业等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福建省还凭借毗邻台湾地区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闽台合作的观光农业。可以说,“互联网+”促进了农业与旅游的产业融合,使特色农业跳出农产品的局限,以人文、旅游等表现形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从数字农业领域来看,由于“互联网+”带来数字技术和信息共享,使农业技术的研发不仅来自于农民的实践、政府的主导,也来自于科学的预判和市场的创新创业,使得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更加丰富,其载体也更加多样化。目前,福建省内已经建造起多个农村科技信息园区、农业创新创业园区,农业领域的创客空间、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创新创业载体也层出不穷,为福建农业的创新创业营造了活跃的市场氛围。

(二)福建省“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使得福建省的农业结构、基础建设以及对劳动者的要求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力、拓宽特色农业的销售市场、增强特色农业的线上宣传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种改变促使福建省的农业发展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在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上都融入了新的时代要求。

1.新农人成为福建特色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互联网+”为福建特色农业带来了新的业态、新的商机和新的技术,使福建特色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这一转变下,福建特色农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新农人的概念应运而生。与传统农业就业人员不同,新农人更加注重多层次知识水平的融合,以及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从传统生产角度来看,随着福建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社会地位。职业农民需要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商业头脑。2019年福建省科协出台的《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就特别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省建立一支拥有55万人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提升农民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从农业旅游角度来看,福建省素来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旅游资源丰富。在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下,观光农业等休闲农业由于其收益高、辐射产业多,必将成为福建特色农业的主要经营形式。但由于休闲农业糅杂了农业与旅游行业、文化行业等其他行业的特点,要求从事农业旅游职业的就业者不仅要熟知当地的乡土风貌,还应当具备历史、旅游等多方面知识。从技术研发领域上看,福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使农学的研发更加依赖于数字化手段和人工智能。这就要求农业研发团队不仅需要精通农学的人才,也需要统计学、数学等人才。可见,在“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推动下,新农人将逐渐取代传统农民和传统农学科研人员,成为推动福建特色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休闲农业是福建“互联网+特色农业”的重要方面。(1)福建农村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厚,休闲农业是福建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福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兼容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拥有客家文化、闽西红色文化等多样且独特的文化资源,并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另一方面,因为福建省多丘陵、多河流的地貌特征,空气清新,植被保护情况良好,福建农村的自然风光也别具一格。由于福建旅游资源多集中在农村和山区,和农业的联系紧密,因此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可打造出具有福建农业特色的旅游线路。为此,福建省于2016年共开设了休闲农庄、古村名镇等174个乡村旅游项目[22],以促进当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必须要借助“互联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现在的消费者往往凭借互联网平台来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因此,要大规模吸引游客,就必须要利用好公共的互联网平台进行自我宣传和营销。另一方面,新型的信息技术业也能为旅游增添亮点,如位于长乐的福建VR体验中心,就通过VR技术构建虚拟空间,以新的形式宣传红色文化。同样,这些技术也可以运用在福建特色农业文明的宣传上,为吸引消费者、推动福建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绿色发展是福建省“互联网+特色农业”的主旨。从经济效益来看,持续获益的农业往往与健康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福建省素来以茶叶、瓜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为特色,在休闲农业方面也以绿水青山和优质的空气质量为旅游卖点。如果环境过度污染,必然会导致土地恶化、水源污染,农产品的质量将大幅下降,游客将大幅减少,农业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持续下降。因此,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福建省“互联网+特色农业”必须注重绿色发展,以保证农业收益的持续增加。从环境效益角度来看,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意味着拓宽了农业的贸易市场,为农业带来更大的经济体量,从而加快当地农业资源开发和挖掘的速度。但过度的开发和落后的生产手段,会导致资源浪费甚至枯竭,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要突出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共进。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环境角度,在大体量的互联网农业下,绿色发展都是福建“互联网+特色农业”的主旨。

三、福建省“互联网+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尽管在互联网背景下,福建省特色农业的发展趋势良好,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仍旧存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1)农业的生产结构不平衡。2017年农业产值1 527亿元,同比增长3.9%;农业服务业产值仅为139.9亿元,同比增长5.3%;而农业制造业仅增加值就达4 498.7亿元,同比增长10.6%[20]。可见,农业的二三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福建农业服务业的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3.49%,而农业制造业的产值体量要远远超过原本边际效益更高的服务业。由此可见,尽管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有序推动,但目前获得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2)农产品的贸易结构不平衡。根据福建省商务厅统计,2018年福建省农产品网络零售收益中,有71.5%来自于茶叶,而水果、蔬菜、畜禽肉类等仅占3%左右,作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花卉仅占零售总额的0.1%[23]。这说明福建省特色农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相对于其他农产品而言,消费者对于福建茶叶的需求显然要高出其他农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福建茶叶自古以来声名远扬,武夷山岩茶、安溪铁观音等都是行业内口碑较高的品种。同时,茶业依托背后的茶文化和产茶地的旅游资源,能够通过多个渠道进一步推广自身的价值,打造品牌优势。另一方面,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由于大棚技术的推广,具有极高的替代性。同时,福建省的瓜果、花卉行业还没有打造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或品牌。因此,在互联网平台上,福建省的水果、蔬菜等并不如福建茶叶那样具有竞争力和独特性。随着电商平台的进一步建设,茶叶的高收益会导致福建省内资源过分集中于茶业,使福建农业结构不平衡问题加剧。(3)地域发展不平衡。受地理条件的约束,相比较于东部区域,福建省中西部农村的交通。条件较差,丘陵广布,地处内陆,缺少自然港口。由于交通受限,不少村民选择离乡谋生,以致当地的农户数量普遍少于东部地区。由于既没有便捷的交通,又缺乏充足的农业劳动力,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电商发展受限。而福建省仅有的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又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可以说,无论是“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技术资源还是电商资源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发展明显不平衡。

(二)普惠金融程度不高

由于传统的金融项目产品品种少,贷款额度小,给农村创新创业的融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过去农村信用社是农村融资借贷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授信门槛较高,不能满足大部分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农村的土质、种植情况进行预测,从而解决涉农项目的征信问题。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通过碎片化管理,减少农村投融资的中间环节,突破地域的限制,为农户提供资金周转的便利。

但目前福建省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实施过程并不顺利。2018年福建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 865.44亿元,尽管比上年增加了12%,但仅占全年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56%[20]。可见,福建互联网金融还处在起步阶段,未在农户间普遍使用。可能是由于福建省对农村金融安全建设的投入较少,又缺乏风险控制和金融监管机制,使农户对普惠金融的接受度不高。福建农户中绝大部分仅受过中小学教育,对于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的了解较少。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尚没有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难以保证农户在进行融资过程中顺利规避风险、解决矛盾。另外,现阶段的福建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容易受到互联网金融诈骗等负面报道的影响,又会因未知和害怕受骗而拒绝使用,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推广。

(三)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尽管福建省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是劳动者人口却存在老龄化、文化素养较低等问题。目前,福建省农村35岁以下的劳动力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7,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还在进一步恶化,农村常住人口以2%的速度在减少,导致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同时,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获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5.7%[20],80%以上的农业经营人员最高仅受过初中教育。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对于互联网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知识都没有深入了解。要使现有的农民能够进一步掌握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就必须要进行再教育或再培训,耗时多且成本较大。

另外,我省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比较薄弱,2017年地方农业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2 950人,占全部技术人员的1.8%[20],缺少充足的农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一方面,本地从事农业研究的生源不足,无法为福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2017年福建省农学本科毕业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7%;农学硕士生575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4.8%。另一方面,福建农业就业人口的工资收入普遍低于福建省全行业的平均水平。2017年城镇平均在岗农业职工的年工资为58 068元,比平均水平(69 029元)低了将近10 000元,其中国有单位的这一差距最大,达到3万元以上;而房地产、信息技术、金融等行业工资则远超省平均水平[20]。由于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过大,因此福建省也难以吸引外来的或在外就业的农业人才来就职或创业。由此可见,福建省的农业建设人才亟须补足。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省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的对策

(一)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福建省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尽管制造业、加工业的利润极高,但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边际效益应当是最高的。但是在过去5年里,福建省的农业服务业产值都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左右,远低于农业制造业。福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或许与农业服务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慢有关。尽管目前,普惠金融和休闲农业等项目已经得到大力推广,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显著。经分析,由于互联网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平台,普惠金融和农业旅游都需要依托于互联网,因此结构发展不平衡极有可能与服务业和互联网的产融结合不够有关。因此,福建省应当加强农业各个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加大互联网平台的利用程度,提高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应用水平。在休闲娱乐方面,政府应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利用VR等数字技术来丰富休闲农业的形式。在普惠金融方面,政府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水平,保护投融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当加强农户关于金融知识和技巧的培训。

(二)加大回乡创业政策力度,吸引复合型人才投身特色农业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数字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愈发凸显,继而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上文论述,福建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在技术迭代极快的现代社会,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政府应当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并加强农村的教育资源投入,以提高未来农村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

除了加强对现有农户的培训外,政府还应当采取更为有利的政策吸引知识分子和创业人才返乡创业。目前,福建省政府出台的《福建省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十二条措施的通知》提到对返乡创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从事种植行业的新型企业进行补贴、对部分创业项目予以10万以下的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但由于福建农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措施的奖励力度较弱,对高级知识分子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吸引力。对此,政府一方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补助金额和优惠政策,并着重加强对弱势行业的人才补贴;另一方面,也应当解决返乡创业人才的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生活问题,以解除回乡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三)推动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普及,建设农村金融示范点

土地抵押权的实现和小额信贷的发展,可有效解决农业企业征信困难问题。但现代农业规模日益扩大,而传统农业金融体系却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农业领域的投资需求。互联网金融跨地域、碎片化的特性,可以打破农村的地缘限制、适应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提高农业领域融资的便捷程度,降低借贷成本,为农业领域融资问题拓宽渠道。因此,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建设,可以解决农村创新创业的资金问题,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的发展进程,提高农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水平。

由于信息闭塞,部分农户对于互联网金融存有抵触心理。对此,政府应当建设一两个农村金融示范点,以增强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针对大部分农户未学习过金融相关知识等情况,还应当增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科普及宣传,提高农户在运用互联网投融资时的风险意识。除此之外,给予适当的金融优惠政策、简化涉农领域借贷的手续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普及。

(四)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推动果蔬、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共同发展

分析2018年各农产品大类网络零售额占比情况[23],福建茶业是福建农产品网络零售收入的主要来源,占零售总额的75%以上,而其他福建农产品的占比均在5%以下。除茶叶以外,其他特色农产品在外省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导致福建特色农产品贸易结构严重失衡。对此,政府应加强果蔬、花卉、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和建设,效仿茶文化,打造各类农产品背后的人文故事,加强消费者对其他农产品的关注度。由于茶叶易保存,而果蔬、花卉等难以经历长途跋涉和漫长的运输时间,因此政府还应鼓励市场加快农作物冷藏技术的研发,或与各地进行种苗合作培育,将福建特色产品输送到省外各个地区。同时,果蔬、花卉等农产品还可以延伸出不同的商品形式,如制作成糕饼、果脯等,便于农作物出口和运输。总之,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失衡,既是农产品的贸易容易受到单个行业波动的影响,也不利于长期下来资源在各类农产品上的合理配置。因此,应当积极推动果蔬、花卉、水产等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农产品结构内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福建省福建特色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特色种植促增收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中医的特色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完美的特色党建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