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锦佩,杨梦姿,赵琳琳,张振辉,朱伟豪,翟仙敦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推断一直是司法鉴定的热点和难点,随着法医昆虫学研究的深入,嗜尸性昆虫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为PMI的推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已成为共识[1],但嗜尸性昆虫的种属鉴定是其广泛应用的瓶颈。其中,双翅目(diptera)与尸体关系最为密切,其分析研究和应用也最多,尤以丽蝇科和麻蝇科发挥重要作用[2-3]。由于麻蝇生长区域广泛、种类繁多,高度相似的形态外观使其仅从外观上难以辨别,相对于丽蝇,麻蝇在尸体不同腐败时期的活动规律不同,其鉴定更加困难[4-5]。因此,对法医学工作者来说,蝇类种属的明确鉴定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研究选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辅酶I(COI) 基因对4种洛阳常见的嗜尸性麻蝇进行序列分析,以期有助于丰富嗜尸性蝇类的基因数据库,为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基础数据。现报道如下。
1.1样本
1.1.1实物样本采集与保存以新鲜猪肝为诱饵,捕蝇笼放置于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树林里,诱捕采集到棕尾别麻蝇、赤尾麻蝇、酱亚麻蝇、急钩亚麻蝇共8只。分类标签置于离心管密封,-20 ℃冰箱保存备用。
1.1.2虚拟样本来源虚拟样本来自GenBank数据库,检索关键词Sarcophaga,以中国地区、COI、动物基因、序列长度为500到18 000为限定条件,经筛选获得与本课题组一致的4种麻蝇共90只,见表1。
表1 GenBank检索数据汇总表
1.2方法
1.2.1样本DNA提取采用本课题组已经建立的嗜尸性蝇类DNA提取方法[6],用Chelex-蛋白酶K法提取腿部DNA后,置于-20 ℃冰箱中保存。
1.2.2PCR扩增采用线粒体COI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总体系10 μL,内含2×TaKaRa©premix 5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L-1)各0.4 μL,DNA模板(含10~20 ng DNA) 1.2 μL,ddH2O补足体系。PCR热循环参数经优化后,采用95 ℃ 1 min;95 ℃ 1 min,45 ℃ 1.5 min,72 ℃ 1.5 min,共5次循环;95 ℃ 50 s,50 ℃ 1 min,72 ℃ 50 s,共35次循环;72 ℃ 10 min。
1.2.3电泳、Sanger测序及序列分析电泳条件:2%琼脂糖凝胶,溴乙锭染色,120 V电压,电泳30 min,采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拍照电泳谱带。PCR产物送上海潍捷基贸易有限公司测序,同时采取正反链双向测序以保证序列的准确性。Chromas Version 1.62分析软件查看所获得的8个蝇类样本基因序列,使用MEGA X软件删去首尾信号杂乱序列,在GenBank 中进行在线BLAST 搜索和比对,然后使用邻近法(neighbor-joining,NJ)对序列进行分析,包括:碱基组成分析、计算进化分歧率和构建系统发育树[7]。
2.1基因组提取及测序结果本实验获得共8个蝇种样本。PCR扩增片段长度在700 bp上下,经过软件去除杂带和引物后的核苷酸片段长度为648 bp。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所有实验样本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相似度均>99%,与形态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见表2。
表2 8个麻蝇样本COI基因序列在线BLAST比对结果
2.2碱基组成差异分析对本研究中98只麻蝇成虫样本的COI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保守位点526个,可变位点108个。其中简约性信息位点101个,自裔位点7个。碱基平均组成为:A=30.1%,G=16.0%,C=16.7%,T=37.1%,A+T=67.2%,具有明显的A+T倾向性。
2.3发育树分析运用MEGA X软件包对上述98只麻蝇样本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以家蝇为外群,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按照不同属、种分别聚类,分子鉴定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符合。麻蝇属种群聚清晰,在麻蝇种的级别上,自上而下共形成鲜明的4个群聚,分别包括41只棕尾别麻蝇、9只赤尾麻蝇、4只急钩亚麻蝇和44只酱亚麻蝇,支持率均为100%,效果好。
2.4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经计算获得棕尾别麻蝇、赤尾麻蝇、酱亚麻蝇、急钩亚麻蝇共98只不同个体的遗传距离,98只蝇种平均进化分歧率0.06,种间范围0.06~0.10,种内范围0~0.03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没有交叉,见图1。
我国的嗜尸性麻蝇分布广泛、种类较多,且其繁殖周期特殊、嗜尸习性独特,因此在死亡时间推断等方面表现出其蝇种优越的法医学价值[6]。
图1 4种麻蝇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
本研究共获得棕尾别麻蝇、赤尾麻蝇、酱亚麻蝇、急钩亚麻蝇8个麻蝇,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洛阳地区的4种嗜尸性麻蝇8条序列与来自GenBank数据库我国不同地区的90个相应蝇种序列合并分析后发现,利用COI基因序列可以有效地将洛阳地区常见嗜尸性麻蝇类鉴定到种的水平。所获基因序列通过BLAST在线比对显示,本研究麻蝇样本与GenBank中的相应蝇种已知序列相似度均>99%。对本研究8个蝇类个体mtDNA上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在麻蝇科的级别上形成4个种群聚,支持率均为100%,种间划分清晰、效果好;4个蝇种的平均进化分歧率0.06,种间范围0.06~0.10,种内范围0~0.03,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没有交叉。
Zhang C等应用COI基因短序列成功对麻蝇科属种进行鉴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8-9]。Jordaens等对麻蝇科蝇种的COI全序列进行鉴定分析,证实COI全序列虽具有较高的鉴别效力[10],但多态性好的仍为COI的经典序列区域,本研究结果再次证实该区域的良好多态性。虽然有不少研究指出,同种不同地区个体的一些基因差异较大,提示可以利用该差异进行死亡地点的推测[11-12]。本研究共分析15个城市的样本,结果显示差异不大,即使样本量较大的棕尾别麻蝇和酱亚麻蝇也无明显差异,这提示COI基因序列对所涉及的4种麻蝇的不能区分其归属地。
总之,本实验表明线粒体COI(648 bp)序列能很好地对洛阳地区常见的4种嗜尸性麻蝇种类进行分析鉴定,所获得的基因序列同时也是嗜尸性蝇类分子鉴定基因库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