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听 钟 颖 杨卫萍 张 煊 刘素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090)
流产后关爱服务(PAC)能够在流产后及时知情自主选择并落实避孕方法,通过有效持续的使用避免重复流产[1]。2011年4月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发布了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指南[2],为我国开展PAC提供了规范化基础。本研究探讨微信干预与传统PAC方式在未婚女性PAC服务中的效果。
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本院计划生育门诊,因停经10周内非意愿妊娠要求人工流产的健康未婚女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均按照国家早孕人工流产指南执行,术前常规检查正常。所有流产者均选择行负压吸宫术,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在获得知情同意书后,手术前登记收集流产女性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孕产史、避孕方式及随访电话号码和微信号,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提供常规PAC服务,初诊时接受就诊医生的标准化避孕咨询,时间10~15 min。咨询内容涉及流产并发症、流产后排卵恢复、避孕失败和流产原因以及现代避孕方法使用。预约手术时再次接受护士的相关咨询,手术当日术前再次接受手术医生的避孕宣教[2]。干预组共3组,除常规PAC服务外,提供微信公众号,按随机号码进入不同分群:微信1组在术后1月再次进行微信PAC服务,包括避孕、随访和一对一咨询;微信2组在术后1~3月再次进行微信的PAC服务;微信3组分别于术后1、3、6月微信干预。对所有入组女性均在流产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术后避孕知识的了解。通过干预前后各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评价干预效果。
选择“最近一个月性行为时坚持每次正确使用避孕措施的比例”作为计算样本量的主要指标,得到样本量为每组177例,考虑失访率(15%)后,扩大样本量为每组209例,4组共836例。调查表由专人统一编码,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双遍录入并行一致性检验,然后转入SAS数据库进行逻辑校对并修正,最后锁定数据库用于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分析。年龄、孕周等数值变量的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无序分类变量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有序分类变量的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组研究对象共836例,每组209例。4组间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基本特征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组对象一般特征
4组对象孕周、孕次、流产1年内妊娠及妊娠原因未见差异(P>0.05),见表2。
表2 各组对象妊娠相关情况(%)
*F=0.60**χ2=7.56***χ2=6.82
知识问卷内容: ①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在两次月经中几天易受孕;②一般情况下,不采取避孕措施,流产手术后最早2~4周可能再次怀孕;③紧急避孕药不可在1个月内多次使用;④如性交时没避孕,事后立即排尿或冲洗阴道就不会怀孕;⑤避孕套具有避孕和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双重功能;⑥口服短效避孕药者在停药后的第1个月经周期即可以计划怀孕,无需等待半年;⑦放置宫内节育器是一种简单、安全、方便、有效的避孕方法;⑧将外用避孕栓、避孕膜推入阴道深处,要等待5~10分钟方可开始性行为;⑨采用安全期避孕不是一种有效的避孕方法。基线调查时对象对上述问题①、②回答正确率4组间无差异(59.4%、63.3%、59.7%、68.5%,19.1%、18.1、18.0%、16.1%)(P>0.05),PAC干预后对照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知识①、②回答正确率下降到16.7%、16.8%,微信3组回答正确率(50.0%、41.4%)最高(P<0.05)。基线调查时对象对问题③~⑨回答正确率4组比较无差异(P>0.05),PAC干预后初期各组各项知识回答正确率均有提高(P=0.000)。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对问题③(65.6%降至0.0)、⑦(68.4%、降至7.9%)、⑨(52.2%降至9.2%)回答正确率下降,其他问题正确率提高。而微信组下降幅度低,特别是微信3组回答正确率均提高(77.1%、100.0%、98.8%、97.4%、93.1%、71.6%、74.0%),且高于本组干预前和其他各组。
至随访终点,对照组和微信1组随访人数均为169人,微信2组为171人,微信3组为190人。术后1年PAC服务后效果评估,干预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术后1年PAC教育效果评估(%)
*CMH统计量=15.818**CMH统计量=37.487***CMH统计量=33.516#χ2=20.560
据统计,我国年人工流产数为1300万人[3],其中未婚人工流产占总数的20%~30%[4]。推广优质的PAC服务,促进妇女在流产后即时落实避孕方法,并正确和坚持使用,可有效降低非意愿妊娠[5]。
本研究观察的流产未婚女性,多数未用或者仅选择避孕有效率低的传统避孕方式,如安全期避孕或体外射精或避孕方法失败,成为导致本次非意愿妊娠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前避孕咨询和术后持续、针对性提供PAC服务是减少重复流产的必要措施。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阅读微信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6]。陈静等[7]研究发现失访者较年轻、大多未婚未产,由于流动人口经常异地变换工作场所,更改手机号码;另一方面部分年轻人因婚前性行为而导致意外妊娠,羞于开口咨询,甚至对随访强力抵触。较低的流产后随访率导致流产女性错过或延迟接受避孕指导。通过微信将PAC服务内容,特别是避孕知识定期推送,同时可通过提问方式对术后的个人情况、避孕方法选择与专业PAC服务人员沟通,即保证了个人的隐私,又得到了个体化服务,且微信操作简单、省时,随时随地能获得服务。张祎等[8]研究中提出目前医院通过PAC门诊提供专业咨询,以提高服务对象避孕方法及效果的知晓率,对随访中出现问题及时干预和处理。随访发现,失访率在术后1个月最高。本研究微信的干预较未干预人群,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干预效果凸显优势。微信的互动交流,增加了医患间信任度,提高了PAC服务效果,保持了PAC服务的连续性。
目前,多数医院PAC随访工作通过门诊复诊加电话随访完成,工作量大,随访率较低。PAC项目对随访工作有明确的要求,而随访滞后成为影响PAC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9]。本研究显示未婚流产女性通过微信方式接受定期统一的PAC服务和个性化避孕咨询,效果优于传统方法,为PAC服务提供了新的媒介。今后需进一步探讨干预的间隔时间,既能发挥PAC作用,又不引起服务对象抵触情绪。PAC服务要求为1年,微信是否能保证这种模式的长期运行,需要在工作中继续实践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