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梭梭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9-03-24 18:12孔婷婷刘爱华张静文
防护林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梭梭分生孢子白粉病

孔婷婷,刘爱华,张静文

(新疆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Bge.)是干旱区沙地上常见的小乔木,属藜科梭梭属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我国新疆的梭梭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零星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缘、东南部以及噶顺戈壁。梭梭的干材坚硬而脆,易燃,产热量高,是优良的薪炭材;茎枝鲜嫩,含盐量多,是优良的牲畜饲料。梭梭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广泛分布在中亚荒漠生态系统中,具有耐干旱、耐风蚀、耐高温、耐严寒、耐瘠薄等特征,是干旱区优良的造林固沙树种[1],能起到减少蒸发、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风固沙等作用[2,3],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价值。不仅如此,在梭梭根部有肉苁蓉寄生,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梭梭在保护荒漠绿洲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病害都是影响梭梭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常常导致梭梭不能正常生长,严重时导致其连片死亡,加大了荒漠化风险,对新疆荒漠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梭梭病害的防治刻不容缓,文章对新疆地区梭梭的3种主要病害进行了概述,以期对梭梭病害的防控提供借鉴。

1 梭梭白粉病

1.1 分布与危害

梭梭白粉病在新疆的荒漠梭梭林区分布普遍,为害梭梭和白梭梭。在湿度条件较好的准噶尔南缘湖盆和河谷地带,如精河、乌苏、沙湾一带的梭梭林,发病普遍而严重,发病率常在90%以上;在高寒和干旱的砾石戈壁带,如奇台、哈密等地的梭梭灌丛,分布较少,发病较轻,个别地区发病率可达30%[4]。梭梭白粉病主要为害同化枝繁茂的幼苗和幼树,受害梭梭的株高、光合枝长度、基茎粗等形态指标有所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总生物量也显著下降,同时,白粉病对梭梭可溶性糖和淀粉等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含量也有所影响[5]。罹病枝叶被白粉病菌落所覆盖,使绿色面积大幅减少,降低植株的光合能力,造成树体生长衰弱,利于其他弱寄生菌侵入为害,造成大量的枝条枯死,对树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1.2 症状

梭梭白粉病一般在7月下旬开始发病,主要为害幼嫩的地上组织。发病初期,绿色同化枝上出现一段段淡黄色、水肿状的病斑,2~3 d后,变色部位出现絮状的白粉层,随病情发展,白粉层逐渐加厚,成毡状;严重时,白粉覆盖整个同化枝。发病后期,在白色菌丝层中产生淡黄色至黄褐色小点,即为病原菌的闭囊壳。

1.3 病原菌

病原菌为猪毛菜内丝白粉菌〔Levillulasaxaouli(Sorok.) Golov.〕,属于真菌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初生分生孢子圆柱形,(43~52)μm×(14~19) μm,近两端处膨大成环状,顶端变尖;次生分生孢子也为圆柱形,两端钝圆。闭囊壳于9月上旬开始成熟,直径143~245 μm,附属丝丝状,细而短,与菌丝体交织在一起;子囊8~10个,长椭圆形到椭圆形,(52~145) μm×(24~43) μm,有柄;子囊孢子2个、椭圆形。

1.4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枝条上越冬,来年春天闭囊壳萌动后,释放子囊孢子,侵染新的枝条,为初侵染源。在当年受害枝的白粉层中形成分生孢子,可随风传播,生长期内可发生多次再侵染,进一步扩大为害。8 月进入病害的扩展蔓延期,为害明显加重。刘振坤[4]在甘家湖梭梭林区的研究表明,白粉病的发病程度与梭梭林的气候条件、林分因子和立地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湿度大、郁闭度大的密集纯林普遍发病严重;侯振世等[6]在研究梭梭白粉病病原菌孢子萌发时发现,温度和湿度对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最适温度为10 ℃,相对湿度为35%;靳正忠[7]也发现,水分与梭梭白粉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梭梭茎和叶、土壤含水量大时白粉病病情较重;另外,沙鼠为害对白粉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沙鼠为害重的地区白粉病的发病率也高[8]。

1.5 防治措施

1.5.1 天然林及时进行疏伐和清林,苗圃及人工林适当稀植,及时间苗、定苗,及时清除萌蘖和其他灌丛,使林地通风透光,避免形成湿热的小气候。

1.5.2 营造人工林应根据采伐迹地和立地条件发展一定比例的混交林。

1.5.3 植株喷药保护。苗圃、种子园和母树林于8月至9月中旬连续喷药2~3次,间隔期10~15 d,药剂用300~500倍福美砷、多福混合粉、托布津等。

2 梭梭黑枯病

2.1 分布与为害

梭梭黑枯病在北疆荒漠地区分布普遍,为害重,发病率多在50%以上,为害梭梭和白梭梭。病枝皮层开裂,整段变黑枯死,发病严重的林地,树冠稀疏似火烧状,由于同化枝大量减少而常常出现枯死株。

2.2 症状

主要为害梭梭衰弱的同化枝和木质化的枝条。发病初期,在病枝上出现黄绿色的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可扩展至环绕枝条;病部着生密集的凸起,呈黑色,有光泽,皮层一段段的断裂。

2.3 病原菌

病原菌为梭梭壳格孢(CamarosporiumpaletzkiiSereb.),属于真菌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分生孢子器单生或群集,球形,黑色,(95~143) μm×(119~143) μm。分生孢子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多细胞,1~2个纵格或为近十字形的纵横格、(10~19) μm×(8~15) μm[9]。

2.4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形态在病组织中越冬,来年春天,释放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孢子可随风雨传播,还可通过昆虫或人为活动为媒介,传播至健康枝条进行为害,生长期内可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立地条件差的林地,衰弱的林分和成过熟林分发病较重。

2.5 防治措施

保持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组织,减少侵染源;林间避免密植,保持通风透光;及时预防和防治白粉病,减少黑枯病的侵染概率。

3 梭梭锈病

3.1 分布与危害

梭梭锈病,又称梭梭瘤锈病,分布于乌苏甘家湖天然梭梭林中,只为害梭梭,白梭梭未见发生。梭梭锈病在新疆的荒漠林中有一定的分布局限性,主要发生在奎屯河沿岸海拔250 m左右的谷地、河阶地和冲积平原较郁闭的林分中,以奎屯河南岸东西近20 km范围内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受害严重,发病率高达68%~83%,病情指数31~55,许多梭梭因病枯死。

3.2 症状

主要危害梭梭的枝条和主干,寄主感病后,在枝条表面出现浅黄色的小突起,后出现褐色夏孢子堆。在病原菌的作用下,寄主病部无法正常生长,在枝干上产生1~10 cm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木质瘤,瘤的表面有裂纹,裂缝中生夏孢子堆。严重时,全株可见木瘤多达几十个[8],全株枯死后,木瘤变成灰黑色,不再产生孢子堆。

3.3 病原菌

病原菌为塞道维单孢锈菌(UromycessydowiiLiuet Guo),属于真菌担子菌亚门、柄锈菌科。夏孢子和冬孢子同生于一个孢子堆中,孢子堆无包被,不规则地生于木瘤各处。夏孢子单胞,呈卵圆形、椭圆形、肾形、盾形或哑铃形,比冬孢子颜色略淡,表面具细刺,下部光滑无刺,可见发芽孔2~6个,(24~33) μm×(14~19) μm;柄无色,长60~112 μm;冬孢子单胞,卵圆形、褐色、表面光滑、顶部有明显的乳突,可见发芽孔1~2个,(24~31) μm×(17~24) μm。

3.4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形式在寄主活病瘤中越冬,夏孢子和冬孢子也可越冬,但活力很弱[10]。待来年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瘤的裂缝里长出新的夏孢子,为初侵染源;夏孢子可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的同化枝,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高温是抑制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因子,在32~33 ℃时,夏孢子就已失去萌发活力[9]。在甘肃民勤发现,初侵染发病率与温度、湿度、枝条木质化程度以及病瘤周围同化枝条的数目有关[10]。姜怀瑞[11]调查发现,梭梭锈病的发生程度与坡向、立地环境、风向、林分因子、沙鼠危害等均有相关性。

3.5 防治措施

(1)重病区结合采伐清林,及时收集清理病株,营造混交林。

(2)及时摘除越冬后的活病瘤,集中销毁,阻止产生新的夏孢子传播入侵。

(3)植株喷药保护。5月底到6月中旬,全株喷布25%的200~400倍粉锈宁2次,药间隔期7~10 d,梭梭枝干光滑,药液不易附着,药剂中需加入0.2%~0.3%的明胶等黏着剂。

猜你喜欢
梭梭分生孢子白粉病
梭梭的建筑课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鸡 妈 妈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沙漠梭梭的守望者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