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贤,陈文镰
(福建商学院a.海外教育学院; b.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350016)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一直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这对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兴趣差异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难免会产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吃不了”的两种极端现象,难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1]。如何面对生源日益多样化、学习诉求个性化以及英语水平差异化的现状,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走班制”(optional class system)教学1869 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实行,之后迅速得到推广。“走班制”英语教学根据学生自己的学力、兴趣和目标,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班级进行英语学习。 因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化教育,而受到国内课程专家的推崇和教育部门的重视[2]。
台湾育达科技大学于2013 年始与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现更名为福建商学院)开展“校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成立了“育达专班”,以“全人育人”理念为引领,尊重人的潜能与个性差异。 闽台融合师资团队共同研究符合职场需求、适合学生基础和特点的英语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通过“走班制”形式,形成分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五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又由于区域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学生知识基础、语言认知与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3]。 为了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依据教育学与语言学相关理论及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特点,闽台教学团队为“育达专班”每一届近300 名学生制定了分层次、立体化、走班制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语言学习具有层次性,人类学习语言一般要经过从语音和文字、语法与句法、语义及概念结构,最后递进到语境语用的能力提升过程[4]。“育达专班”根据英语教学的各项要素禀赋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层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1)根据学习对象的水平差异,实行学生分层;(2)根据设定的目标任务,实行级别分层;(3)根据教学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实行教法分层;(4)根据个性化自主学习特点,实行评价分层(图1)。
图1 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图
具体做法:在开学初,对新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测试,并对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和目的展开调查,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不同兴趣、目的按全英班、强化班和提高班进行分类,分别以参加英语口语赛,达到四级、六水平,达到英语A 级水平等不同需求来进行为期二年的培训教育。具体如表1 所示。期间将数次对学生进行英语考核,并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学年末按照分层目标对学生开展测试,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分析教学设计与策略选择的利弊、不足,探索切实的改进措施等。
表1 “育达专班”学生班别与教学目标说明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台湾全人教育理念的引入,“育达专班”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从单维转向立体,建立了融境内外师资团队、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网络化学习平台、国际化第二课堂活动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见图2),丰富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内容,营造了校内外学外语的文化氛围。
图2 立体化教学体系图
1. 建立境内外师资联合教学工作坊
在“育达专班”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院教师与台湾教师两人一组,一对一结成“协同教学结对”,以台湾教师授课、我院教师观摩为主,每周跟踪观摩听课不少于2 节,记录听课心得;每月一次课则由我院教师授课,台湾教师听课诊断指导,提出改进意见。两校教师还定期举办“联合教学工作坊”,进行教学经验分享以及教学设计、方法手段讨论。 开展协同教学后,教师的教学模式多改为互动式、项目化教学,教学组织模式多改为学生团队合作式学习,考核评价方式也由期末综评改为过程评价和多样化评价。
2. 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 近年来,各种APP 用户数量不断攀升,为把APP 资源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应用基础。 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APP 资源丰富,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与听说素材,其内容紧扣时政要闻,能将抽象、枯燥的文字用活泼多样的音频、视频等解释出来,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特别是听说方面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资源所无法比拟的[5]。APP 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但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也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加深认知、理解和记忆,成为“育达专班”实现教育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理想选择。
3. 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育达专班”引进台湾“空中英语教室”作为自主学习平台,实现学习与评价的融合。 《空中英语教室》是一個各年龄层皆适宜的英文学习頻道,其中阅读部分收录世界最新时尚资讯、热点话题、人物、故事、文化、社会现象等,每篇均标有难易程度标示(Low, Medium 或High),并配有一份英语练习题。 提高班、强化班、全英班学生分别在任课教师的指引下,根据难易度标示,通过相互协作、闯关,增强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口语部分也分初级的“大家说英语”、中级的“空中英语教室”以及高级的“彭蒙惠英语”等課程,不同班级的同学在跟读与模拟实践中模仿标准发音、修炼口语能力,不断提升英语论辩水平。 此外,“空中英语教室”还搭配有《音乐ok 蹦》《Let’s 动动吧》《英语維基》等轻松有趣的短篇节目,还有“Talk About It” “Key Points” “Word Bank”等关于写作和语法等内容,是寓教于乐的较佳范本。
4. 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真实情境或近似真实情境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意义[6]。 闽台师资团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敢于开口”的英语学习氛围,具体措施:(1)2013 年,项目引入Toastmasters(“头马”英语国际演讲俱乐部)机制,鼓励学生做有备演讲和即兴演讲,重在过程参与,从一个单词说起,到一个句子背诵,再到一个段落演讲,循序渐进,提升口语水平;(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制作"语言听说读写APP"软件,通过选取、编辑、制作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听说与读写能力;(3)通过小组式讨论,教师将在线学习系统Schoology 应用于英语教学,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组合,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4)由老师牵头,成立英语社团(Fun English Club),学生提供课堂以外多样化的英语学习机会,塑造敢于开口说英语的环境,让同学间相互学习,增加兴趣及参与感。几年来,在各位老师持续的教改接力下,“育达专班”形成了“敢于开口表达、主动展示自我”的深厚氛围,从高考英语成绩超低,到掌握职场英语日常交流能力;从性格内向、自信不足,到全院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许多同学的英语能力提升用时短、见效快,从而兴趣倍增。
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商科人才为特色的高校, 用英语进行商务实践是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育达专班”专项实训课程都尽量采用真实项目,给予学生真实体验与有效的实践训练。 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实务”、电子商务专业的“商务口语”实践,都是在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5·18、6·18、广交会、华交会等展会上“教与学”,学生置身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与国外客商面对面沟通,锻炼其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商务技能。
对大学英语教学“因材施教”,可以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层次,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7]。走班制在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的基础上,再按层次分成流动的若干英语教学班,即,学生上英语课时“流动”进入各自的教学班学习,下课后回到各自所处的行政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走班制的一大特色就是,班级学生人数根据英语学习成绩进行动态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向学院教学秘书及课任老师申请调整级别,允许降级,但提出升级的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班级的测试要求。 走班制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竞争机制,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竞争中都能获得进步,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闽台“育达专班”分层次、立体化、走班制的教学模式改革于2015 年开始实施以来,英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兹以2015 年前后的英语过级率及雅思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情况如表2、表3 所示。
表2 “育达专班”2013—2015 级英语考级与雅思成绩
表3 “育达专班”2016—2018 级英语考级与雅思成绩
表2 的数据显示,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偏弱,他们虽然有强烈的报考意愿,考试前也投入不少精力去背单词、阅读、刷题等,但通过率偏低。 虽然学校加大力度,引入第三方培训机构进行雅思英语专门培训,但效果不明显。 这种低通过率一方面是学生英语底子薄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从学校外语教学的手段方法上去剖析差距。
对比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之后,“育达专班”的英语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跃升。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2016 级及以后各年级的英语过级率与雅思成绩明显高于2015 级以及之前的各个年级成绩;2017 级的四级过级率已经过半;2018 级A 级过级率超过80%,四级通过率虽然只达到62%,但大部分参加考试的学生都获得400 分以上的成绩(425 分为四级通过成绩)。 这说明分层次、走班制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具备积极的现实意义。
走班式的升降级竞争机制给不同班级带来的差异见表4。
表4 “育达专班”2016—2018 级各班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数据表
从表4 可以看出,随着分层次、立体化的英语教学新模式的不断完善,各个年级的英语整体水平逐年提升。 通过走班竞争,全英班的四级通过率明显高于提高班。 虽然强化班的四级通过率不如预期效果,但强化班学生四级成绩大部分都能达到400 分以上。 此外,在分层次教学模式设计中,全英班学生的教学目标除了作为种子选手参与各个级别的英语口语比赛外, 还要求参加国际标准化的雅思考试,全英班的雅思成绩也显逐年上升效果。
总之,分层次、立体化、走班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经过近4 年的实践探索,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该模式通过信息化的课堂教学互动,给学生更大的阅读与交流空间,增进了师生情谊;通过网络化的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提高了学英语的自觉性;通过开展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虚拟与真实的学习情景,提升了英语应用能力。
“费时低效”一直是传统大学英语教育教学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压缩学分”更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巨大危机。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英语的世界通用语(lingua franca)地位日趋突出。 提升外语能力,服务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外语能力建设“费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队伍的对外交流合作能力不强,需加大政策引导,增加财力支持,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选送教师参加访学、进修、国际会议、学术研讨;增加外籍教师占比,举办论坛、教研教改活动,促进中外籍教师互动互通,拓展其国际化视野,增强专业知识能力。
台湾地区2002 年开始在高等院校推行“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计划”,陆续出台了10 项专门性的国际化法规文件。 这些发展计划或要点通过大量持续性的政策优惠、奖促性的财政投入和可操作性的指导调控,有效促进并提升了台湾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和竟争能力。 台湾师资队伍结构国际化水准、国际证照对接、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多样的境外交流合作等教育实践模式值得大陆借鉴。
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是青年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利用其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英语世界,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和生动活泼的教材教法来支撑。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达,移动互联的普及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因此,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必须课[9]。各高校可通过开展信息技能实践活动和校本相关培训,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传播通道和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实现与境外合作院校的互联互通,共享线上线下图书资源与科研信息资料,为师生获取国际资讯提供平台和技术服务。 这不仅能增添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也会转变传统教师的角色地位,化解“学分被压缩”的现实危机,让英语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性的方向发展[10]。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地区、各省市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在外语教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因此,每个高校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方向与目标的教学模式,建立分级、分层评价体系,把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不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达到立体化教学的预期目标。
英语学习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浸染其中,只有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提高英语的知识应用能力[11]。 因此,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各种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营造一种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校园却能感知世界,开阔视野,增强多元文化的沟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外语的能力与水平。
大学英语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外语阅读与表达能力, 只有建立一套促进大学英语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与评价模式,其提升外语能力建设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虽然仅有一海之隔,但台湾地区的大学英语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模式、资源整合与利用上都与大陆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大陆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既要积极应变,更要主动求变,应立足省情、校情,从师资水平、教学模式、考评机制、外语素质能力拓展以及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与台湾地区高校的合作,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外语能力的新要求,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