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赛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工程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农业观光是一个具有求知性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形式, 农业观光园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园林,具有一定的农业示范作用,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从客观角度来看,农业观光型园林是农业生产与观赏型园林的结合体,这种类型的园林对传统农业结构以及模式进行了调整和修改,目前农业观光园普遍陷入可持续发展瓶颈。 对此,笔者借鉴漳州花博园观光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模式,提出实现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观光园通常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建设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规划构建成以农业文化与农村生活文化相结合的园林体系。 农业观光型园林的产生源于城市人们对农村生活的一种向往,大多农业观光型园林的服务对象为农村周边的城市居民。
农业观光型园林最早起源于台湾。 当时台湾发展农业观光型园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台湾地区农业萎缩,大量农产品滞销以及外来产品过度倾销的问题。 当时台湾提出了农业观光型园林建设的核心理念为:使农业生产向企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农民生活向现代化发展,使农村生态向自然化方向发展。 这一举措使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升,并且也拉开了我国农业观光型园林建设的序幕。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进而促使我国旅游业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发现,目前许多游客提出了关于农业这方面的旅游需求,迫切地希望能够建设起与生态环境紧密接触的旅游地,这促使农业观光型园林在我国快速地发展起来。 据不完整统计,目前在我国多个省市已经开发建设多个具有特色的农业观光园。
目前,农业观光园普遍存在经营者只注重经济效益,缺乏生态效益意识。 在观光农业园的建设中进行大量的人工改造,一味追求观光园的新、特、奇,违背植物自然生长规律,引进奇花异果代替乡土植物植被,使得原生态地域景观被侵蚀,许多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源遭受破坏,同时也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减少、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历史悠久,乡土文化浓郁,传统农作物及其耕作方式、手工艺及民风民俗都是支撑观光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源泉。 但许多地方的观光农业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失去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及其应有的乡土气氛,在建筑风格、材料、小品展示、植物营造等方面均无法展现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美[1],缺乏对乡土文化的挖掘。
目前许多观光农业园游客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单调的规划设计、缺乏特色、观光线路缺乏合理性,多集中规划为采摘、果园、农家乐等形式。另外,园区的日常管理落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马口的漳州花博园是响应国家号召的第一批农业观光型园林, 同时该花博园还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地以及两岸花博会的主会场。 漳州花博园整个园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供游客参观游览,其中包括六个园、六个馆。 六个园以漳州园、瓜果、棕榈、沙生植物、榕树景观以及儿童娱乐为建设主题,六个馆以萌生植物、沙漠植物、怪石、精品盆栽、国内蝴蝶兰以及国外蝴蝶兰为主要建设主题。 第二部分是供游客选购商品的超市,有各种园内精品盆栽、蔬果以及其他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第三部分为山庄,供游客居住,并且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风情[2]。 客观上看,漳州市花博园集观光、娱乐、休闲、加工、贸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一座综合性极强的农业观光型园林,该园林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发展。
“作物艺术”是漳州花博园的一项特色农业景观。 漳州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而漳州花博园充分利用当地应季果蔬营造特色的作物艺术景观,例如在花博园的入口处采用平和蜜柚布置秋收的景观。园区的闽南瓜果园利用当地的农业产品如包菜、小番茄、红辣椒等营造可食用景观,五个培育大棚内成片栽植蛇瓜、南瓜等,并利用景墙的形式种植香菜和时令蔬菜,向游客展示瓜果的生命与活力,同时起到了科普教育的作用。
“花卉的艺术”是漳州花博园另一项特色农业景观。 每年举办博览会时,整个园区展示的花卉品种很多,仅水仙花、三角梅、兰花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花卉品种就近万种;同时对这些花卉进行造景展示,融入深厚的闽南地域文化特色;园区还有插花馆等打造具有视觉冲击的花卉艺术景观[3]。
漳州花博园将传统造园与现代环境相融合,采用室内展馆与室外展园相结合的规划理念。 在室外展区中规划了闽南瓜果园、榕景园、花海广场等,同时依据植物特性,规划了阴生植物园、沙漠植物园等; 而锦绣漳州园则通过自然布局的形式向游客展现了12 个具有漳州各县的特色建筑微缩景观,如土楼、赵家堡、龙文塔、风动石等,有效地传播了漳州的形象与文化,提升了漳州的知名度[4]。总体上,漳州花博园观光农业是集农业观光、科技生产技术、娱乐以及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园,能够满足游客的日常需求。 游客在园中能体验到农业耕作的乐趣,并参观体验各种农业技术及乡土风俗文化。
目前,农业观光园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粗放使用各种自然以及社会资源,使我国的生态以及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5]。但是全新的经济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循环发展,其中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持续发展。 虽然部分农业观光型项目对国家的自然生态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该项目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观念, 还能够使人们的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除此之外,还能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效率,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良好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够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要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进行相关建设工作,并且在此过程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思想,通过各种措施将目标区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农业观光园能够受到广大游客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 如果在农业观光园建设过程中对这两个主要要素作出大量的人工修饰,即使在后续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也会无济于事[6]。 另外,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民俗特色进行深入的挖掘, 消除其中消极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农业观光型园区的核心内容进行重点呈现,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高度完善和优化整个农业观光型园林。
相对于城市园林建设,农业观光园更有较强的经济特点,要求其能够做到利用园区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来供给日常开销与经济建设需要。 另外,农民在观光园建设的过程中属于投资者,但是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有必要对观光园服务对象进行定位。例如,国内一些农业观光园具有独特性的优势,与国家许多A 级自然景区相邻,这类型的农业观光园对服务项目进行确立的过程中要面向整个国家乃至世界。 但并不是所有的农业观光园都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大多数观光园的服务对象都定位为周边城市居民。
农业观光园的管理及修护工作包括3 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员工以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对观光园的垃圾废物进行妥善处理;二是要对高峰期观光园内各项工作进行适当协调;三是要对游览项目以及各个时期游客量进行合理规划,使客流量处于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通常,农业观光园都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假期性,其客流量高峰期常处于假期,农业观光园中各种观赏项目具有季节性,一旦处于观赏的季节与假期,园内的客流量就会成倍的增长[7]。但环境都具有其能够承受的最大值,观光园的客流量一旦超出了这个最大值,就会导致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因此,农业观光园的建设规划者要对该方面进行严格的监测以及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好客流量。
农业观光园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特色,能缓解我国农业萎缩的现象。 在区域规划、基础建设和材料选择上,应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充分注重园区生态的自然基底。 在景观形态上,应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凸显和传承当地文化特征。 在运营管理方面,应处理好旺季客流量与园区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只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及科学管理三者完美结合,才能塑造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