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军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马列部,贵州 铜仁554300)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并写进党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一科学论断,把党的教育事业摆在我国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特殊地位, 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对于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同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会议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一种类型教育,明确指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这些重要论断和方案,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8 年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833 万人。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63 所(含独立学院265 所)。 其中,本科院校1 245 所,高职(专科)院校1 418 所。[2]毋庸置疑,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储备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诚然,高职院校是党领导下的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牢牢把握党对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做好政治上的明白人,决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加强党对高职院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高职院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上发挥统领作用,确保高职院校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联系起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
具体来讲,一是要贯彻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要坚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保障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真正做到抓好党建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治校,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是选优配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 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工作环境,形成广纳海内外贤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把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到学校发展事业中,通过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班,弘扬工匠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释放更多人才红利。 三是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党支部“五化”建设为抓手,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发展优势,对标高校党建工作任务20 项,重点在于二级学院(系)、部处室要重组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标准化支部建设上出成绩,在“一总一特”上形成品牌化优势。 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实效。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高职院校要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时刻将管党治党这个根本的政治任务扛在肩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责任担当,增强管党治党意识,紧盯关键少数(处级以上干部和中层以上干部)和关键岗位(招生就业、组织人事、后勤保障、国有资产、教材采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实效,确保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努力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3]2019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首次增加“育人成效50强”,引导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使命和担当。 事实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这项工作关系到高职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时代,正是青年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为他们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 因此,高职院校应始终把“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当前,学校党委要增强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做好《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助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为根本遵循,更加注重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建设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阵地建设、队伍建设,重点是把握思政课在高校事业中战略核心定位。 把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足开好思政课,加强师生先进典型案例宣传,搭建思政工作载体,注重方法创新,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为学生成长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好气候、好生态,做到思政进人心,润物细无声。再次,构建“大思政”三全育人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格局。“大思政”即把学校各教学单位、各行政职能部门、各教辅单位都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多管齐下,多渠道、全场域地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即是:一方面,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牢牢守住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主阵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使高职院校思政课成为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立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另一方面,要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贯穿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类别的课程,将专业技术技能与产业行业发展的历史、前沿技术文化教育相融合,做到人才培养方案德技交融,人才培养过程德技并举,人才评价机制德技同等,形成“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局面,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一体两翼”的学校大思政格局。
师德师风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权威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4]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特质,即理想、道德、学识、仁爱缺一不可[5]。强调“传道”是第一位的责任,要求广大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致力于帮助青年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工作一项亟需的战略任务。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更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高职院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狠抓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考评机制和强化高职院校教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自律意识。 目前,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配备了专门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学校要形成联动机制,多措并举,致力于创设呼唤好老师、培养好老师、支持好老师不断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宣传推广优秀老师的好做法、好经验,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再次,高职院校教师要甘于坐得住冷板凳,经得住寂寞,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勤学多思,夯实知识基础、打牢专业根底,拓宽学术视野、立足科学前沿,掌握先进理论和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各个领域的大批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这既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经验总结, 也是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供不二法门,更是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到2035 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文件, 如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 年3 月教育部等6 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升为人才资源开发和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成功向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活办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目前, 全国已组建1 400 多个职教集团, 覆盖了90%的高职和70%的中职学校,吸引了约3 万家企业参与[6]。
第一,准确把握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关系。 校企合作,一般来说学校是主体,学校主动向企业抛出橄榄枝,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其目的就是解决招生、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和保障就业。 学校解决了进口旺、出口畅的问题,教师得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而企业从中也获得利润。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学校引进企业工学结合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合作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受政府职能部门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学校主动性和积极性热,企业投入和参与度冷,“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 产教融合是指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某项技术的社会性(行业性)标准而融为一体。 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它是一个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企业和高职院校成了两个主体,企业将先进管理、技术、文化等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将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专业课程与企业标准相整合。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企业认证标准深度整合,课证互嵌共生,互动共长,有效发挥育人作用,双方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深度融合。
第二,构建以“契约”为基础的合作共赢关系。 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构建以“契约”形式的硬性约束机制,明确双方法定意义上的权责利,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向企业靠拢,走出去,引进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发合作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根据“契约”规定的义务,利用实体厂房、基础设施、资本、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创业、技术研发、课题申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在盈利的基础上,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等职责。
第三,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 混合所有制办学,就是行业、企业等社会(民办)力量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履行相应的责任,实现不同所有制形式优势互补。 校企双方根据协议,形成“公私合营、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如何“混”? 目前,国内有个别公办高职院校已经探索通过土地、校舍、仪器设备等要素低租金或零租金的方式,将某些专业或二级学院(系)实行行业、企业共同举办,成功实现股份制办学之路。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行业、企业和学校为双主体,这样一来既可有效激发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企业用工需求,获得办学利润,又可盘活高职院校现有土地、校舍资源,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其办学活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实现学校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形成高职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总之,职业教育要切实成长为类型教育,关键在于要自成体系。 职业教育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高职院校应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契机,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具体行动,明确时间表、划出路线图,努力下好职业教育改革这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