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敏感性皮肤的自身半脸对照研究

2019-03-23 09:01陈勇军杨赛艾菁黄莉宁严婷婷钟益萍杨斌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微针透明质红斑

陈勇军 杨赛 艾菁 黄莉宁 严婷婷 钟益萍 杨斌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美容科,广州 510091

敏感性皮肤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1]。国外报道60%~70%的女性及50%~60%的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皮肤[2],我国敏感性皮肤的流行情况尚缺乏精准数据,对广州地区904例13~30岁年轻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敏感性皮肤发生率约为25%[3]。敏感性皮肤的治疗主要是在加强健康教育、修复皮肤屏障基础上予以对症处理,但往往疗效甚微,容易反复。透明质酸是人体皮肤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之一,注射使用的透明质酸经过纯化后与组织相容性好,安全性高。微针注射可通过微创、精准的方式将透明质酸注射到真皮层,在面部年轻化应用中安全有效[4-7],而少见用于治疗敏感性皮肤。本研究旨在探讨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随机、自身左右半脸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6月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美容科门诊确诊的面部敏感性皮肤女性患者53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敏感性皮肤的诊断标准[1];②病程>6周,不伴急性红斑及过敏症状;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②高血压、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③高敏体质者;④注射部位存在开放性创面或活动性皮肤感染者;⑤近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美容项目或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⑥治疗和随访依从性较差。本研究已通过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GDDHLS-20171206)。

二、研究分组及处理

采用随机数字生成器结合余数法将53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3组,高压喷注组、微针注射组和联合治疗组。

高压喷注组:23例,年龄22.0~50.0(34.8±6.9)岁,中位病程(P25,P75)为2.0(0.9 ~4.0)年,Fitzpatrick皮肤类型Ⅲ型17例、Ⅳ型6例。采用高压喷射治疗仪(广州市迪美美容科技有限公司)于右侧面部(治疗侧)喷注透明质酸(商品名:逸吉芙,桂林华诺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桂桂械备20170012号),左侧面部喷注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侧),每2周1次,连续治疗4次。

微针注射组:15例,年龄25.0~54.0(34.7±7.2)岁,病程2.0(1.0 ~4.0)年,Fitzpatrick皮肤类型Ⅲ型12例、Ⅳ型3例。采用Panasi-Ds-10水光注射仪(韩国Panace公司,批号:PD1BFLM1200)于右侧面部微针注射上述透明质酸(治疗侧),左侧面部微针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侧),每4周1次,连续4次。

联合治疗组:15例,年龄21.0~49.0(35.1±8.5)岁,病程2.0(0.9 ~3.0)年,Fitzpatrick皮肤类型Ⅲ型11例、Ⅳ型4例。右侧面部微针注射上述透明质酸(治疗侧),左侧面部高压喷注透明质酸(对照侧),每4周1次,连续4次。

3组患者年龄(F=0.014,P=0.986)、病程(χ2=0.117,P=0.943)、Fitzpatrick皮肤类型差异(χ2=0.219,P=0.896)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治疗方法

1.高压喷注:调节参数,深度以患者耐受极限为准,间隔时间0.5~1.0 s,模式为调制连续,每次注射量为2 μl。操作手法为由内向外、由下至上,与毛孔呈逆行状态,手柄与皮肤呈30°~45°,连续喷注,距离皮肤0.5~1 cm,重复喷射2次,单侧用量约2.5 g。术后即刻使用皮肤修复膜(桂林华诺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桂桂械备20170004号)冷敷20 min,患者当晚即可正常温水洁面,早晚洁面后使用维生素E乳膏(院内制剂)润肤。

2.微针注射:涂抹皮肤表面麻醉剂40 min。调节参数,速度为“very fast”,进液量2.5 g,0.0156 ml/次,针头设置31G,5PIN,针管缓冲30%,负压10% ~20%,进针深度0.6~0.8 mm(以针眼轻微渗血点为准,即5个针眼中仅1~2个针眼渗血)。操作手法:持毛笔式,针头垂直紧贴于皮肤,相邻平行横向的两针交叉40%~50%,纵向无需交叉,行针顺序由内向外,由下至上。术后立即冷敷上述修复面膜20 min,术后24 h可正常温水洁面,早晚洁面后使用上述维生素E乳膏润肤。

四、评价方法

1.面部皮肤红斑、毛孔评估及乳酸刺痛试验:所有受试者治疗期间均停用本研究以外的药物及化妆品,尽量避免诱发因素。每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2周,拍摄左右侧面部皮肤照片,用VISIA皮肤检测仪(美国Canfield公司)分别观察左右侧面部皮肤红斑情况,并检测皮肤红斑、毛孔分值,分值越低表示红斑越轻、毛孔越小。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2周行乳酸刺痛试验,采用涂抹法将10%乳酸溶液涂抹于患者双侧鼻唇沟和面颊部,分别于2.5及5 min时询问患者刺痛感[1],程度分为4个等级(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2次分数相加,总分≥3者为乳酸刺痛试验阳性。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乳酸刺痛试验阳性人数/总人数×100%。

2.敏感程度评分:记录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2周敏感性皮肤常见的4项主观症状(瘙痒感、刺痛感、灼热感、干燥感)及3项客观体征(红斑、脱屑、肿胀),主观症状由患者在统一指导语下填写,客观症状由我科同一医师评估,主观及客观敏感程度均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

3.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末次治疗后2周由我科未参与此研究的2名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根据临床图片分别对左右侧面部整体美容程度改善评分,同时患者本人也进行评分,GAIS分为恶化(-1分)、无效(0分)、稍有改善(1分)、明显改善(2分)、完全改善(3分)5个等级[8],医师评分取平均分。

4.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及持续时间,末次治疗后2周门诊随访,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五、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s描述,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M(P25,P75)描述。多组年龄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或左右侧面部红斑/毛孔评分的差异,同时比较医师与患者对同一侧面部GAIS评分的差异。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配对等级资料比较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多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3组患者面部红斑及毛孔分值的比较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无中途退出或失访。末次治疗后2周,高压喷注组治疗侧与对照侧红斑分值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侧毛孔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微针注射组治疗侧红斑及毛孔改善均优于对照侧(均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侧红斑改善疗效优于对照侧(P<0.01),而毛孔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图1、2。

二、3组患者面部敏感程度评分比较

末次治疗后2周,3组患者面部无论治疗侧还是对照侧,瘙痒感、干燥感、脱屑症状均较首次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微针注射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侧红斑严重程度较首次治疗前显著改善(Z=-2.236、-2.887,均P< 0.05),而其对照侧均未见显著改善。见表2、3。

首次治疗前,3组患者面部治疗侧及对照侧瘙痒感、干燥感、红斑、脱屑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治疗后2周,高压喷注组和微针注射组治疗侧瘙痒感及干燥感严重程度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针注射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侧红斑症状严重程度低于对照侧(均P<0.05),3组患者治疗侧脱屑症状严重程度与对照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3。

表1 高压喷注组、微针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女性敏感性皮肤患者面部红斑及毛孔分值比较(±s)

注:对照侧采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治疗侧采用透明质酸;首次治疗前,同一组治疗侧与对照侧红斑/毛孔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组别 例数 侧别治疗前后比较首次治疗前t值末次治疗后2周P值同组左右侧差值比较|差值|t值P值红斑分值高压喷注组23 1.100.27微针注射组152.470.01联合治疗组毛孔分值高压喷注组15对照侧治疗侧对照侧治疗侧高压喷注透明质酸侧微针注射透明质酸侧1.01±0.55 1.00±0.73 0.92±0.36 0.96±0.43 0.85±0.40 0.92±0.35 1.10±0.87 0.89±0.61 0.81±0.44 0.64±0.47 0.85±0.31 0.59±0.25 0.17 1.37 0.78 2.39 0.08 3.93 0.87 0.18 0.45 0.02 0.94<0.01 0.08±0.55 0.11±0.38 0.11±0.38 0.32±0.49 0.00±0.24 0.33±0.325.02<0.01 232.190.03微针注射组153.020.01联合治疗组15对照侧治疗侧对照侧治疗侧高压喷注透明质酸侧微针注射透明质酸侧0.59±0.43 0.72±0.42 0.52±0.25 0.58±0.18 0.59±0.25 0.59±0.20 0.48±0.38 0.41±0.22 0.48±0.23 0.33±0.11 0.37±0.24 0.41±0.25 1.67 3.93 0.79 3.35 2.23 2.56 0.09<0.01 0.44<0.01 0.04 0.010.41 0.11±0.32 0.30±0.37 0.05±0.23 0.24±0.22 0.22±0.38 0.17±0.350.69

图1 联合治疗组敏感性皮肤女性患者左右侧面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临床对比 患者右侧面部进行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侧),左侧面部进行高压喷注透明质酸(对照侧),治疗后,两侧红斑均逐渐变淡,但与对照侧相比,治疗侧面部红斑颜色更淡

首次治疗前,53例患者中共出现刺痛感5例、灼热感4例、肿胀0例,末次治疗后2周分别为1、0、0例,因例数少,未行统计学比较。

图2 女性敏感性皮肤患者左右侧面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VISIA红斑对比 随治疗次数增加,治疗侧与对照侧红斑均逐渐变淡,但与对照侧相比,治疗侧面部红斑颜色更淡

表2 高压喷注组、微针注射组及双侧联合治疗组女性敏感性皮肤患者面部敏感程度主观症状严重程度比较

三、3组患者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比较

首次治疗前,3组患者面部治疗侧与对照侧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治疗后2周,3组患者治疗侧与对照侧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但仅微针注射组治疗侧较首次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治疗后2周,3组患者治疗侧与对照侧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四、医师及患者GAIS评分

末次治疗后2周,医师对3组患者面部的GAIS评分在治疗侧与对照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本人对面部的GAIS评分在治疗侧与对照侧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师与患者之间对两侧面部的GAIS评分差异同样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见表5。

表3 高压喷注组、微针注射组及双侧联合治疗组女性敏感性皮肤患者面部敏感程度客观体征严重程度比较

表4 高压喷注组、微针注射组及双侧联合治疗组女性敏感性皮肤患者双侧面部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比较

表5 高压喷注组、微针注射组及双侧联合治疗组女性敏感性皮肤患者末次治疗后2周医生和患者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GAIS)

五、不良反应

3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肿胀、瘀点、瘀斑、色素沉着、瘢痕等严重不良反应。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或生理氯化钠溶液后注射部位即刻出现轻度红斑,未予特殊处理均在1~2 d内消退。

讨 论

敏感性皮肤被认为是一种皮肤对环境因素的高反应状态,目前国内外缺乏统一诊断标准,国内主要依据患者主客观症状、半客观评估方法,如乳酸刺痛试验以及客观评估方法如无创皮肤生理指标检测进行诊断。本研究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而评估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效果。

面部红斑是敏感性皮肤客观的体征之一,其发生与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血管反应性增高及管周非特异性炎症等因素有关[1,9-10]。VISIA测得的绝对分值是一个综合考察指标,代表了选定区域内皮肤特征检测值的面积、密度和强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末次治疗后2周微针注射组治疗侧VISIA红斑分值改善及红斑严重程度改善均优于对照侧,且治疗侧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较首次治疗前显著降低,提示透明质酸能改善敏感性皮肤的红斑症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注射用的透明质酸含有按照不同比例复配的大中小分子透明质酸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可促进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创伤愈合,增加表皮厚度,有利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11-12],提高皮肤耐受性;其次,本次微针注射深度为基底层,敏感性皮肤基底层深度约为0.6~0.8 mm[13],比正常皮肤真皮层注射的常规深度(1.0~1.5 mm)稍浅[14],而基底层及基底上层角质形成细胞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密度最大[15],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目前的研究[16-17]显示,皮脂腺分泌旺盛以及毛孔周围组织结构弹性松弛是毛孔粗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微针注射组及高压喷注组末次治疗后2周治疗侧VISIA毛孔分值改善均优于对照侧,推测主要原因是透明质酸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表达Ⅰ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7,18]等,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合成胶原和弹性纤维而增加毛孔的支持和牵拉力。

末次治疗后2周,双侧联合治疗组治疗侧红斑分值改善优于对照侧,说明微针注射的方式对敏感性皮肤患者红斑改善优于高压喷注。一方面微针通过制造大量可控深度的微孔,有利于透明质酸精准给药而改善红斑;另一方面,微针的机械性创伤能有效刺激创伤愈合级联反应(炎症、增殖和重塑),该过程中血小板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等的释放能诱导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增加,通过真表皮增厚[19-20]而改善红斑。既往许多研究[14,21-22]表明,微针的机械刺激能启动皮肤损伤修复机制而改善毛孔,微损伤本身也可通过上调透明质酸合成酶的表达刺激透明质酸的合成[23]而改善毛孔。本研究中联合治疗组治疗侧及对照侧末次治疗后2周VISIA毛孔分值较首次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侧与对照侧毛孔分值改善未见明显差异。因此,尚不能认为微针注射法治疗面部毛孔效果优于高压喷注法,可能与本研究的治疗次数有限相关,需要更大样本、更多治疗次数或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敏感性皮肤容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紧绷感,常见红斑、脱屑、肿胀等表现,乳酸刺痛试验常为阳性,这些表现和乳酸刺痛试验均为诊断和评估敏感性皮肤的重要指标[1,24]。本研究结果显示,4次治疗后2周,3组患者面部治疗侧及对照侧瘙痒感、干燥感、脱屑严重程度均较首次治疗前显著降低,表明无论高压喷注还是微针注射透明质酸对改善敏感性皮肤的敏感程度均有显著作用。但高压喷注及微针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后皮肤敏感程度也有所下降,考虑可能是与患者术后加强护理如使用医学面膜冷敷及保湿剂有关。此外,微针注射术后,除1~2 d内一过性红斑外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微针注射透明质酸治疗敏感性皮肤与微针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及高压喷射透明质酸相比,有快速起效、提高疗效、改善敏感症状、提高皮肤耐受性等特点。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缺乏水分、油脂、经皮失水率等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随访时间相对较短,尚需要大样本且随访时间更长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猜你喜欢
微针透明质红斑
“微针”疗法命名探讨※
再也不怕打针的纳米微针
透明质酸钠可溶微针的制备及性能特征*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注射用透明质酸的应用进展
木星的小红斑
你是否了解新生儿红斑
木星上的大红斑
透明质酸在化妆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