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网络研究

2019-03-22 02:16苏李娜
卷宗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校企合作

摘 要:以我国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数据为样本,采用社会网路分析方法,对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现象进行网络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呈现顶尖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转化能力出众,普通高校和中小型企业合作转化程度普遍偏低;高校和校办企业合作转化频繁,部分高校只与校办企业开展大量专利合作转化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建议从强化已有合作和挖掘新的合作入手,采取积极激励措施、探索差异化合作模式,以期提高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水平。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利转化;社会网络分析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利作为创新成果的重要产出,在衡量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意义匪浅。校企合作是连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要途径,在国家产学研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迅速,产生了大量专利技术,但只有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起到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拟对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转化情况展开研究,以期揭开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成效的神秘面纱。

1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多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分析校企合作的网络拓扑结构。根据研究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雷滔以全国1985-2008年校企联合申请专利为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区域层面提出了校企联合申请专利的三个演化阶段。洪伟将1985-2004年大学与企业共同申请的专利划分为四个时期,在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Logit模型讨论了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变及其和政策变迁的关系。温芳芳对高校和企业共同申请专利为载体的科研合作行为及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并以此构建校企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图谱。二是微观层面:王朋等以清华大学校企联合纳米科研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校企合作行为在人员结构和技术领域的关联及分布情况,并且发现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扮演科研成果提供者,企业扮演物质支持者的角色。张珩等通过对江苏省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梳理和分析,提出江苏省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转化情况进行探究,旨在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2 数据来源及收集

2.1 数据来源

首先,《2009 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多集中在3-6年,维持时间超过5年的有46.7%,而《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专利实施率达到 50.3%。可见,专利维持年限越高越有可能被转化。就实际而言,授权发明专利在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审查认可,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如果专利权人在专利授权后,仍然愿意缴纳维持费维持专利,根据理性经纪人观点,那么这项专利很可能具有深厚的潜在经济价值。维持超过5年以上的专利,其潜在价值得到市场的充分检验,在实际生产中要么处于正在被转化,要么已经推向市场阶段,不然专利权人不会愿意维持没有市场前景的专利。其次,鉴于授权发明专利自申请之日起的最长有效期限是20年,维持超过20年的专利向全社会公开,不再成为有效发明专利。结合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本文拟收集1998-2017年间校企共同申请专利中维持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发明专利作为研究样本,从大概率角度代替转化专利,从大数据的视角分析合作专利转化情况。

2.2 数据收集

《上海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收集了1985年以来的所有授权专利,能够提供完整的研究样本。根据我国高校和企业的名称特性,采用分段式检索,检索关键词分别为“大学”&“公司”;“大学”&“厂”;“大学”&“株式会”,在平台共检索出有效专利数据28056条,进一步清洗数据:一是合作授权专利中两个专利权人数据占到81.8%,因此提取前两位专利权人专利作为基础样本;二是筛选出5年以上有效专利,经过数据处理后共得到研究样本15361条。

3 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的网络分析

基于收集到的校企合作专利转化数据,自编程序创建专利权人合作矩阵,导入可视化软件Ucinet6构建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网络。我国高校和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些合作团体,但整体合作网络稀疏,只有少数节点形成了拓扑结构。进一步分析合作网络结构,可以得到一些研究发现:

R1:顶尖高校和龙头企业的合作转化能力出众。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实力强劲的国内顶尖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亦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广阔。顶尖高校和龙头企业的社会知名度高、声誉卓著,在各自擅长的协同专利转化要素输出方面实力强劲,有足够的能力吸引合作对象,支撑合作转化过程。

R2:高校更多呈现出和校办企业合作现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都与校办企业合作转化频繁,且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只与校办企业合作转化。校办企业作为高校资产的一部分,是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场所。高校和校办企业合作研发和转化专利一方面专利技术在转化过程中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指导,降低合作信任风险和合作成本,减少专利权纠纷;另一方面校办企业产业化专利获取盈利,补充学校管理和科研开支,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我国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首先,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目前高校和企业在专利转化方面已有了一些合作,但大量转化专利集中在少数实力强劲的高校和企业手中,且形成了强——强长期合作模式,大量中小型企业和普通高校之间的合作转化,无论从合作频率还是合作时间都不够理想(1次合作和2次合作占总体50.25%),合作转化稳定性亟需提高。其次,高校知识向外部扩散能力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在合作过程中更愿意和校办企业合作,展现出亲缘合作现象,导致一方面高校知识不能被外界所知,另一方面外部企业不能获得高校的高质量研发成果,造成资源浪费。

结合以上两个结论,强化校企合作申请专利转化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已有合作。通过激励性政策支持,畅通合作渠道,建立信息对接机制,弱化专利转化的障碍因素,降低合作转化壁垒。二是探索差异化合作模式,挖掘新的合作。高校是技术供给者,企业是技术需求者,各自所在的环境、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展开合作,目前已知的校办企业转化、校企创建新公司转化、校企许可转让转化、校企阶段性合作转化等校企合作专利转化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加以模仿的同时结合现实条件,走出适合自身的合作转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雷滔,陈向东.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02):67-73.

[2]洪伟.区域校企專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01):40-46+150.

[3]张珩,朱英明,杨连盛.江苏校企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研究[J/OL].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1):50-57.

作者简介

苏李娜(1994-),女,汉族,甘肃平凉人,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创新政策。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校企合作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