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芳,唐云梅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 210088)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老生常谈问题,而作为毕业生中的贫困生,就业难问题就尤其突出。学生的前途命运和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可以通过就业问题来显现。国家提倡精准扶贫,对贫困生就业问题也要进行精准分析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措施,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农村地区或经济收入较低的城镇家庭是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来源。这些家庭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有些家庭无主要劳动力,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和高校的资助勉强生活。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参加课外各种实践活动的费用,也没有更多能力和时间制作精美的求职材料来经常性参加各种招聘会,在求职的服装准备上也比其他毕业生要逊色,这些都是导致他们对就业范围的选择相对较小的原因。
与非贫困学生相比,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卑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就业时的心理。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和社会就业来改变家庭困境。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由于这种自卑感和压力感,使得他们即使遇到很好的就业机会也会显得缺乏自信,不敢争取。
贫困生因为始终带有自卑心理,在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竞赛中表现不突出,他们在语言表达、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方面都很薄弱。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贫困学生倾向于少说话,不愿与他人交流。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大学活动,这使得他们没有其他非贫困学生那么发展全面。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者的综合能力是单位尤其看中的,很多贫困生能通过笔试,但是到了面试这个环节由于缺乏自信,不被单位看好,与好的就业岗位失之交臂。
贫困生家庭普遍存在社会资源不足的弊端。贫困生家庭很难在他们就业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非贫困学生相比,社会资源和人脉非常优秀。此外,贫困生经常在社会兼职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在能够提高自己软实力和专业能力的专业实习、求职面试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少的精力,使得就业机会越来越少。
在经济资助方面,由于政策资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生人数,高校往往根据贫困生成绩的排名来评选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严格来说,这种广泛的资助制度是一种短期的一次性“救济”和“担保”资助模式,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困难。
现有的助学金制度多关注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很少关注贫困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和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在帮助有困难的毕业生提高就业技能等方面。
从建立和实施岗位学习岗位的角度来看,在高校设立的大部分勤工俭学岗位都是简单的 “低技能”岗位,几乎都是在校内设立的,很少涉及校外岗位。这些职位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时,做好毕业前后的工作更为实际。
3.1.1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应该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补贴,培养良好人格,传授理论知识,提高整体素质的指导和帮助。帮助贫困学生获得就业信息,并积极为贫困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兼职工作。通过相应的实习安排贫困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并定期为贫困学生组织就业指导活动。根据贫困学生的特点开展指导和培训活动,有效提高贫困学生的求职能力。
3.1.2 学校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和保障作用
学校应该在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及如何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有效、更权威地发展校企合作和技能型人才。通过从学校层面选择并建立相应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协议,确保学生培训的质量和服务;通过降低培训成本或分期付款,减少学生的负担;通过用培训技能学分替换学校课程的学分,学生兼顾照顾学习和培训。
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缺乏认可。高校传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往往更加关注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当贫困生遭遇就业挫折时,他们往往会出现不安、焦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提高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应在日常心理辅导和指导的基础上,鼓励贫困生参加更多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克服自卑,找到和实现自我价值,从克服敏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入手,那么自然而然就业的自卑心理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
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保障贫困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但尚未针对贫困生就业问题设立专项资助政策。在贫困生资助上,高校是第一责任人,首先,高校可以为贫困生设立就业援助费,主要资助他们求职期间的交通费和住宿费,以缓解贫困生求职期间的经济压力,让他们无须为就业费用而发愁。其次,高校多举办一些提高求职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的培训,让贫困生无偿地接受这些技能培训。最后,进一步增加学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中的岗位技术含量,结合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和就业方向,让贫困生学的专业知识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将他们的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强贫困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应尽快成立职业指导规划小组,为贫困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建设工作。培养贫困学生的职业选择意识,发现和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通过为贫困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指导,建立“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平台。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有职业指导师证书,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贫困生的职业素养、个人优缺点、求职意向、求职规划等进行测评和指导,并在职业生涯实施过程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导贫困生提高资源规划与管理能力,整合合理资源,帮助其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建立合理的就业机制,规划和实施计划。
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首先是贫困生就业指导的第一要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指导他们努力调整自己,使个人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个人爱好和专业背景,考虑自我价值实现、求职领域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求职标准。加强对就业期望的指导,引导大学生合理认识社会,引导他们重视现实,抓住机遇,鼓励广大贫困学生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当然,也要防止因为过分关注收入水平、忽略了个人职业发展和职业前景,要指导他们综合考虑就业岗位,同时要坚决摒弃功利主义的择业观。
一是拓宽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我们不仅要增加在校岗位,还要开发利用校内外社会服务机构、企业商家等资源,鼓励他们为在校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同时做好协调和监督工作。
二是实现对岗位的转型升级。提高岗位技术含量,将专业学习、技能提高、素质提升、经济资助和个人成长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认同感。
三是以就业为导向。就业与专业和个人的利益有关,应与社会的真实就业环境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提高贫困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建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是提高贫困生就业水平的几个有效途径。对贫困生不仅是体现在校内的资助和关心,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就业前景,让贫困生真正有“渔”在手,积极引导贫困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政府和高校应逐步加大贫困生就业资助力度,并重点能在招聘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拓宽就业渠道方面给予帮扶,通过多方努力有效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