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李仕波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版教材使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既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创新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让教材真正活起来,做到作用和效果相统一。显然,创新和提升话语表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话语权争夺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挑战,网络的碎片化、泛娱乐化及网络用语的盛行,不断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因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成为推动新时代思政工作的迫切要求。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情感不仅是推进真理追求的重要因素,亦是达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心灵共鸣的中介。教育者应从话语情感的感染力、表达力及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
第一,提升话语情感的感染力。感染力,即“能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或者启发智慧、激励感情的能力”[2],是使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价值观趋同的桥与船。一般而言,极具吸引力的人格魅力、富有启迪性的幽默话语、高精专的专业知识等共同集成于教育者情感话语的感染力,这是提升教育者对话语情感的把握程度、赋予课堂实效的重要力量。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与教育对象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对知识能够更好地接受与内化。教育者还应具备演讲家情感表达的感染力,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抓住教育对象的内心需要,增强话语情感的穿透力,这不仅丰富了话语的表达方式,且更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强化话语情感的表达力。表达力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递知识所掌握语言、情感的表达技巧。这要求教育者在不同的场域、语境下能够把握话语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其话语应饱含情感的真切流露。情感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知识传输的另一重要表达形式,一个好的教育者在话语表达上应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如此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没有情感的话语表达是苍白无力的,充满情感的话语表达才能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
第三,优化话语情感的亲和力。亲和力指教育者在课堂的交流、讨论、讲解过程中,其语气、语调的表达应亲切、随和。教育者应合理利用“接地气”、简单的话语,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一个富有亲和力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有效的课堂,教育者把深奥而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话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
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有力表达,是师生之间目标确定、心灵交流、知识传递的媒介。理论彻底,即是全面掌握理论。
第一,全面掌握理论。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教育者要彻底、全面掌握理论就要抓住理论的本质,从本质上实现理论自由转化的多样化,这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键。这要求教育者能够全面晰透、解读理论,实现理论生活化、社会化的转化。这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重要前提。
第二,实现理论通俗化。列宁曾指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4]即理论表达要通俗化。这要求教育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把晦涩、复杂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是要求教育者强行顺应大学生的需求,而是使他们能够实现主流话语与生活话语相结合,通过理论的通俗化表达实现主流话语进入大学生的脑与心。同一理论在不同的场域有不同的表达和传递方式,这是理论的适应性与教育者思维转化的共同结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育者应能够把理论转化为学生听得懂、易理解的话语。
第三,增强理论创新能力。对教师而言,具备一定的理论创新能力是其自身理论素质和教学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得以优化的重要维度。教育者要增强其理论创新能力,从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凝练总结,并升华为理论,进而应用在实践中验证其真理性与科学性。有的理论具备跨时空的真理性意义,这要求教育者顺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对之作出具有时代性的话语解释,使其符合时代话语的表达形式,具有现代性意义。理论创新是时代的召唤,是对教育者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话语权威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5]新的伟大时代必然催生新的话语,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契合时代发展之要求,从创新维度加强话语权威,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第一,教育者对话语资源的挖掘。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社会需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话语创新来源于时代的需要。这要求教育者把握好话语创新的沃土与养料。首先,应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丰富、内涵深远,为大学生品性、人格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次,应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重要来源,对其深刻领悟、合理引用能够增强话语的可信度与说服力。最后,应积极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话语赋予了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蕴含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
第二,教育者对话语形式的创新。话语形式的创新要求教育者厘清文本话语、口头话语、书面用语及网络用语之间的界限,能够自如运用这些话语形式,且应积极探讨网络话语形式的运用。话语形式的创新能够不断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丰富其话语形式。网络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教育者应借助网络平台不断创新话语形式,如动画、表情包、段子、小视频等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流的形式,而且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话语形式。在思政课课堂,教师可通过借鉴网络用语、动漫等,将网络流行话语形式融入知识内容,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提升,拓宽研究视域。
第三,教育者对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内容的创新主要包含“宏观领域话语内容与微观领域的话语内容”[7],宏观领域话语创新与微观领域话语内容创新应“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强其话语的权威性。在宏观层面,教师应厘清文本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界限,晰透文本话语的历史性、时代性和生活话语的受众性。微观层面,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里,贴近学生的需要及洞察社会的发展趋势,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学生需求的话语内容。
话语表达集成于教育者的理论涵养、情感渲染、创新能力,是其能力的综合体现。教育者应通过全面掌握理论、真切的情感流露、与时俱进的话语创新、有力的话语表达等共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
第一,提高话语表达水平。教育者是实现话语有效传递、传播的关键所在,话语表达水平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主流话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以及大学生对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的认同与维护。因此,提高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水平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有力保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话语表达既要有理有据,又要严肃与活泼并重,对于理论的讲解不是平铺直述,而是把理论紧扣社会及学生需要。教育者应以多样化的话语形式,庄重的话语氛围,引经据典的话语“穿越”,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采用灵活的话语风格。教育者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得透彻、生动,具有较大的挑战,亦是考验教育者对理论把握与话语表达的结合度。因而,教育者应运用灵活的话语风格,赋予枯燥、晦涩的理论以生命,展现灵活话语风格的魅力,凸显教育者话语的精湛。在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应保持话语风格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如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不仅能够增强理论的表现力,也能够使学生发现理论之“美”,以此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话语风格的多变性不仅可以体现教师的亲和力,而且还可以使难懂的理论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第三,善用时代流行语。流行语作为时代的晴雨表,表现了“网民”对话语的创新与创造,不但增强了语言的丰富性,亦为话语系统增添了无限风彩,其是最受大学生喜爱交流与表达的话语。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进者,对时代流行语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超过其他群体。他们话语交流的表达方式、说话关注的内容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教师善用时代流行语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亲切与活力,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融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媒介,是其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从理论、情感、表达及创新等维度提升其话语能够更好地增强教育者的研究能力,渲染教育者的情感流露,完善他们的表达技巧,提供独特的创新视觉,从而使话语理论研究得到升华,使教育者的情感与表达完美契合,不断创新符合时代发展、学生需要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