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勇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截至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1]人们日常的信息接收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网络媒体看似以技术方式、实则以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人们的思想与日常生活实践,同时也与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大学生群体如何处理与自媒体的对象性关系,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文化价值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自媒体既是一种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也应视作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既是由人所造就的,也是围绕人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大学生需要在人与自媒体的主客体关系中,把握并凸显人的主体性,维持生命存在的同时,追求完满的生命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二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学理论,后者就是价值理论。[2]由此可知,价值是指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简而言之,价值就是事物对于人(更确切地说,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或者说是“世界对人的意义”。价值在此无疑表达了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关系,即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人的意义。[3]这种关系是人类生命活动即社会实践所特有的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关系。在实践中,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要对自然界本身及其规律有所了解和服从,于是,满足主体需要的意识同把握客体现实的意识,就同时成为人类意识中的两个基本方面。这种意识体现了人作为生命主体的价值和作用。具体来讲,人在自己的生命存在中进行着世界实在性的活动。我们把人的实践活动同精神活动二者结合起来,凸显实践活动的意识特性,从而在文化意义层面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感悟。[4]
价值与意义都根源于人的生活实践或生活世界,抑或是文化世界。文化世界与自然世界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然世界本身是一个无人的世界,而文化世界则是一个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以人的活动为展现、但仍然以自然世界为质料的世界。[5]因此,有观点认为,活着即生存始终是人类生活的起点或基础。人的生命活动既源于生物的本能,又是有意识地展开的对象性活动,并因而具有自我否定和自我提升的性质。这诠释了文化价值的真谛。李鹏程对文化价值的定义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换而言之,人为优化自己生命的存在所追求的意义。对人的生命的最终目的的追求,就是人关于自己的生命存在意义的设定,从而也是人确立自己的生存信念的基石,是人自身优化自己的崇高追求的最后目标,也是人建构自己的文化现实图景的理想草案。以上论述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指的就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它决定人的追求、信念和理想,从而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6]
人们的思想或者精神活动就是从健康和完满这两个与生命存在状况有关的意识开始的。因为一切精神性的活动,都起源于对人自身的生命存在的健康和完满这两个最基本问题的思考。健康和基于其基础之上的完满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文化特性的两个基本概念,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文化价值的两个维度:维持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优化生命存在的价值[7]。生命存在是最高价值,一切事物的价值,都以它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大小而定。人的文化并不意味着人的生活完全摆脱了生物本能,因而基于人的生理本能和肉体需要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重要前提。健康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必然促使人们进行保持健康的行动,维持生命存在。与人的生命存在身体性状态有关的健康,主要体现在生理本能方面,如疾病、生死、饥饿等等。从动物性的生存经由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转变、发展出来的人的“生活”这一新的生命质态和生存状态[8],即是优化生命存在的状态。优化生命存在的价值系统比维持生命存在的价值系统具有更高的文化意向,其目的在于发展生命的存在,它的意识意向性不在于维持人的已有的生命存在的文化世界的活动,而是形成对之前惯常性文化活动的超越或进行改造式重构,使它达到更高的文化水平,从而实现生命的完满状态。可能这种完满的追求永远无法实现,具有不可终结性,正是此点才体现了人的文化发展的无限可能。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一含义在自媒体时代被赋予了新内涵。2002年,丹·吉尔默用“we media”(我即媒体)替换Journalism3.0的概念,这就是中文“自媒体”概念的来源。谢因·波曼(Sha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首先对自媒体进行了定义。[9]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媒介时代,即“我即是媒介”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主体个人,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总称[10],具体包括博客、大众论坛、聊天、微信等社交工具、微博等不同表现形式。自媒体与大学生发生着错综复杂并且时刻变动着的多样化的联系。大学生与自媒体世界,包括具体事物、行为、过程、结果等关系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价值观可视为一种有关价值的自媒体文化的指向系统,所展现的是在自媒体文化及其传播信息的活动方式影响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价值主体为维持和优化自己生命的存在所追求的意义,包括对健康和完满状态的追求。大学生既要借助自媒体满足其发展需要,也要在处理对象性关系过程中具有自我主体意识,不能陷入自媒体世界而无法自拔。在“对象性”关系框架下,文化价值理论要求,作为价值主体的人需要处理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内在关系,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与自身的关系,包括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精神(信念)。二是外在关系,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与他者的关系,包括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但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自媒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网络传播特征如大众化的传播主体,海量的信息内容,即时、碎片化、高速的传播形式。因此,它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忽视生命健康、缺乏人生追求、逃避社会交往、偏重个人表达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大学生无法更好地去优化生命存在。
埃里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人类的生命脆弱且越来越单薄,漠视生命的行为日益蔓延。当然,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世界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恐怖主义、贫穷和疾病以及犯罪等的存在不断地削弱人类的生命感,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威胁,对生命不确定性产生焦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以及传播方式强化了这一感受。在其影响下,不良信息的蔓延速度更快、影响更广,导致人类时时刻刻处在恐怖、仇恨、孤独、不安的庞大信息的包围之中,人类生命的脆弱感日盛。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亦是如此。在自媒体世界所弥漫的消极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令人堪忧的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生命和健康的轻视。如校园伤害、学生安全、自杀问题、性混乱等等,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安全事故并不少见,大学生自杀案例逐渐增多,性混乱导致艾滋病等相关疾病不断增加。从种种表现来看,主要在于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问题,注重身体感官享受和偏向个体内心感受。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自媒体所表达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容易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大学生轻视生命价值观,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危害到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是热爱国家,有理想有担当,有人生追求,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但是在当代不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也缺少了人生追求,以及为之努力奋斗的前进动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自媒体文化的影响。因为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媒介极大丰富,如微博、博客、微信、网络社区等,信息的数量也突破了个人能消化和选择的极限,从而导致无法遏制信息过剩的恶性循环,使人总是处于被动感知、消极接受状态,没有思考、判断时间,理论思维能力降到盲从、被外界信息控制。[11]大学生在处理与自媒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无法处理好这一关系,也没有较好地定位自己,从而陷入网络信息海洋里。从具体传播内容来看,在自媒体的传播下,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观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媒介中出现的虚假性、低俗化、色情暴力等内容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造成其价值选择功利化,只计较眼前利益,注重个人享受,理想信念模糊、倾斜和蜕变、价值观扭曲。对武汉地区高校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学习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集中在:低俗信息侵蚀心灵,易使理想庸俗化。[12]总之,自媒体所传播的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了消解作用。
人是社会人,总是生活在群体当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关键所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自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影响极大。自媒体承担着即时沟通、发布动态、记录生活、信息分享、虚拟游戏、公共服务等人际交往功能,作为社交应用平台,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自媒体的个性化,让每个人拥有一个独有的个性空间,极大地满足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它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负面效应,如在认识方面,过于依赖网络的间接交往而疏于现实的直接交往,导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心灵孤寂、自我封闭[13];在角色方面,多种角色互相冲突、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互相矛盾;在情绪方面,长期沉迷网络而使人的基本感情判断会日益淡化,从而体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缺乏真善美等感情的表达和流露,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在表达方面,有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与网友侃侃而谈,在网下现实社会中却不善言辞,回避现实交际,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现实人群中更加沉默寡言,性格更趋内向。总之,自媒体对大学生与人交流、合作、共事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致使他们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不愿意走进现实社会。[14]
马克思认为,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5]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个人的发展和活动必须考虑社会的整体发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发展,唯有如此,个体才会生存得更好。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在自媒体世界里,每个人可以自由发布消息,扮演不同角色,较少顾忌现实世界的道德与法律约束,传统社会中各种道德和价值规范的约束作用在网络世界传播过程中显得微不足道。大学生群体渴望自主选择,追求自由平等,有自己独特的主张。自媒体成为大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和载体。[16]如微博,集一对多、群发功能、转发功能、即时通信功能、发贴功能、互动功能、即时通话(联络)功能等于一身,可以融文、图、视频、音频等于一身,是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一种个人媒体。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传播个人主义的全面到来。[17]大学生在微博或者微信上异常活跃,充满个性的微博和朋友圈十分常见。他们通过自媒体平台释放和倾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其行为常常非常随意,法律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会被忽视和破坏,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淡化甚至忘掉自己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强调自我表达,注重个人主义,却容易忽视社会责任,对社会整体发展十分不利。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它具有特殊优势,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优势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自媒体时代,重塑大学生价值观,应当回归到人的价值主体性中来,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推进生命教育,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交往技能以及构建价值体系等方面的举措来实现其生命价值。
1968年,美国的唐纳·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思想。他探讨了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此后,日本、英国,中国台湾、香港等相继倡导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我国也逐渐被大家所认知和提倡。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而文化价值包括维持生命存在和优化生命存在两个方面。可见,生命教育所表达的观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与文化价值具有内在一致性,既为了人(生命)的生存,也为了人(生命)的发展。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借助自媒体文化来促进大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指引。生命教育是一种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18]在大学生群体中特别需要大力推进生命教育,宣扬生命价值,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利用教学载体,包括学科、专业、课程等,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二是进行专题教育,系统深入与学生探讨有关生命的课题,让学生以一种健康和理性态度对待死亡和生命;三是做好有效管理,将对学生进行积极管理与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四是开展实践育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实践平台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当今世界中国深刻变革、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呈现多样、多元和多变的特点,他们的价值信仰、人生追求特别需要指导和引领。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观念展示。人的本质力量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对象存在的一种能动性关系。只有找到理想目标,才会有人生的方向。[19]因此,对大学生来说,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自媒体文化影响下,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一是把理想信念与时代使命相结合。把理想信念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结合在一起。习近平同志勉励全国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把理想信念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应当运用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来分析当前的中国现实,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注重培植和发展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科学文化。三是把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对于大学生来说,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借助自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生命存在的意识自觉,并将这种自觉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以有定力有计划的实际行动来实践理想信念,实现人生的目标追求。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对大学生来讲十分重要。特别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尤其需要对自媒体有理性的认识。自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而绝不是人的目的指向,人不应被自媒体所异化。与此同时,大学生需要更好地借用自媒体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而借助自媒体发展,培养社会交往技能是生命的社会属性乃至精神属性的强烈需求。具体做法:一是认识自我,相信自己。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拥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人生体验,在其所经历的事物和成长过程中,他会逐渐认识自己,既有不足,也有价值所在。只有客观认识自己并理解自己,发现真正的自我,才可能坦然地悦纳自己并相信自己。二是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大学生应当像认识自己一样去认识他人、理解他人,他人的言行背后受到不同的经历和观念的影响,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后,进行换位思考,对他人的言行多加包容和谅解,因而更愿意与他人沟通和接纳他人,在面对外界的人或事时,才可能去从容面应对、理性分析和恰当处理。三是加强学习,勤于练习。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大学生特别需要加强学习,不仅学习专业知识,也需要学习不同文化,同时在交谈艺术、尊重他人、待人接物、举止礼貌等方面多加注意和练习,不断提高交往技能和提升个人素养。总之,以一种尊重生命存在和实现生命完满状态的追求去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这是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人们每天通过微信、微博、博客、视频、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自媒体形式获取信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这些碎片化的即时信息所传达的价值观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成体系的,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构建整体的价值体系:一是目标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需与人所追求生命健康和生命完满两类生命价值系统结合起来,有层次、有类别、有逻辑地阐释价值观。二是过程方面,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引导,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要加强政府和社会的舆论导向工作,营造和强化大众传媒的正向传播作用。三是主体方面,在自媒体环境下,人作为价值主体,除了日常教育之外,在利用自媒体方式的同时,需要加强自我修炼,准确把握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四是内容方面,自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的价值教育内容应当吸收各类文化思想精髓和融入自媒体新话语新思维[20]。五是评价方面,以文化价值指向,确定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可以说,大学生群体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断言:“思想和文化风格并不改变历史—至少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历史。但是,它们是变革的必然序幕,因为意识上的变革—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上的变革—会推动人们去改变他们的社会安排和体制。”[21]依此判断,价值观将会对人们未来的社会行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探讨有关大学生价值观这一课题,分析价值观受何种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形成正确价值观?总体来说,价值观与文化背景是无法割舍开的。因为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既影响着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又影响着人的价值观的发展和转变。自媒体时代所营造的信息文化亦是如此。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应当理智应对自媒体的影响,利用自媒体的有益之处,从而在维护生命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去追求卓越的生命存在,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