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外国文学传播渠道的革新
——以梭罗文学作品为例

2019-03-22 08:43采国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瓦尔登湖梭罗

采国润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伴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革新,文学作品的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等几个阶段。新的传播方式所具备的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以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作品为例,分析“互联网+”环境为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梭罗作品的影响

早在1926年,《小说月报》第17卷第12期刊登的郑振铎《美国文学》一文就对梭罗作了粗浅的介绍。[1]这是梭罗第一次在中国被提及,然而在随后的60余年里,梭罗的思想及其作品一直处于遇冷状态,其著作《瓦尔登湖》仅被一位译者翻译,且发行量只有一万余册。

20世纪90年代后,梭罗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集大成之作《瓦尔登湖》在中国出现了骤热的现象。从传播渠道加以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正是电子媒介尤其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媒体涵盖了口语、文字、图像传播的一切特点,并依靠娱乐性大大刺激了读者的快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正是由于新媒体所具备的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特点,读者的阅读门槛降低,二次传播更加便捷。经过多次传播后,作品的真实性、内在价值易遭到误解。此外,网络媒介给了受众更大的话语权,受众对作品的评论也会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梭罗的作品中,自然界及作者自己的内心一直是描写重点。在梭罗看来,自然凝聚了整个社会的智慧,他认为人类应该抛弃世俗之事,真正融于自然,进而获得智慧与平静。但这种思想在网络的推动下日渐被曲解为消极避世,更有甚者将之作为附庸文艺生活的标签。

二、新媒体视角下梭罗作品传播渠道的革新

(一)梭罗作品的音频、视频传播

文本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载体。随着科技发展,音频技术、视频技术被相继应用到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为外国文学的传播赋予了新生命。梭罗作品的受众以青年为主,据统计,青年群体占总受众的80%以上。除直接文本阅读外,他们接触梭罗作品最主要的途径是各种影音节目。受众可以直接收听梭罗作品的有声小说。此外,有关梭罗文学作品,尤其是《瓦尔登湖》的推介节目日益增多,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子午书简》栏目、重庆卫视的《品读》栏目。通过视频节目,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梭罗及其作品。

在影音传播过程中,原本严肃理性的文字信息被偏向感性的娱乐化的声音和视频信息代替。这种利用影音表达、诉诸情感的方式,刺激着受众的感觉器官,使得部分晦涩难懂的外国文学作品更易被读者接受理解。但是过分追求通俗易懂,往往导致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不能彻底被接受甚至曲解。因此,在制作外国文学作品的音频、视频时,需要联系相关作品背景,利用理性解读促进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二)梭罗作品的网络媒体传播

互联网发展已经经历了web1.0、web2.0、web3.0阶段。web1.0本质是阅读,web2.0本质是互动,web3.0本质是价值实现。在新的阶段,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互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都对外国文学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下面以web2.0时代虚拟互动社区网络豆瓣为例,探究其对梭罗文学作品的影响。

豆瓣网是web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网站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在该虚拟社区中,读书频道和豆瓣小组频道是对梭罗文学作品推荐最多的两个频道。在读书频道,通过对关键词“梭罗”进行搜索,可以搜索到梭罗所有被引进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瓦尔登湖》《荒野孤舟》《在路上》等。同时,用户可以对梭罗的各种作品进行打分或添加标签。如2009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家湘译本《瓦尔登湖》,豆瓣用户为该书贴上了“外国文学”“人生哲学”“随笔”等标签。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理解对本书进行短评、长篇书评,或对已有评价作出赞同回应。而在该虚拟网站的小组功能中,受众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加入或新建小组,找到自己的归属,获取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希望进一步了解或讨论梭罗文学作品的用户,可以在小组频道中自由选择加入或新建小组。在该虚拟社交网站的小组频道中搜索“梭罗”,便可找到“梭罗与超验主义”“梭罗点评”等小组。在这些小组中,用户可以发表自己对梭罗个人及其作品的评价,还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咨询提问,如:“在哪可以买到梭罗日记全集?”“谁翻译的瓦尔登湖最棒?”

豆瓣网、知乎网等热门虚拟社交网站大大增加了梭罗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黏性。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特点打破了外国文学作品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效率,使得优秀外国文学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受众阅读甚至二次传播,完成传统传播渠道几十年所形成的传播量。但我们也要看到,网络评论有时会对文学作品的传播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及时发现负面评价,并做好对应的舆论引导,多发表有利于外国文学作品传播的正面声音,更多地传播正确人生价值观。

(三)梭罗作品的自媒体传播

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媒体的发展,自媒体正逐步兴起,并对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外国文学向平民靠拢,使得全民阅读成为可能。在自媒体时代,梭罗文学作品的传播不再依赖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任何个人都可以依靠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渠道自由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媒体中存在着把关人。“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3]外国作品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把关人,他们在传播文学作品时会摒弃不符合自己政治或经济利益的文学作品。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梭罗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产物,与主流政治思想相违背,注定了梭罗的文学作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遇冷局面。而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把关人,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微博账号、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场所自由发表专业或非专业评论,或进行转发,实现文学作品的爆炸式传播。

因此,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真正实现了平民化,传统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边界日渐模糊并实现相互转化。梭罗作品的读者同时也是其传播者,在这种角色转化中,外国文学传播走向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因此,在推动外国文学传播时,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定期定量发布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影音、文字资料,并建立相关传播机制。

三、结语

新闻传播学与文学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新闻致力于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文学则着重依据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二者同根同源,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与文学传播都以大众作为接收对象,致力于为受众传递出有价值的信息,改变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认知与观念,二者都隶属于社会文化普及的必需品。[2]

“互联网+”时代,传播手段不断创新。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寻找适合自己的传播渠道,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出现在读者视野中。但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注意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及舆论的引导,预防负面舆论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瓦尔登湖梭罗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卷土重来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