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挑战与进路

2019-03-22 08:43杨晓捷康少波张泽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

杨晓捷,康少波,张泽旺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具有培养人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能,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全面而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

新时代,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实践性,指引中国人民完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事业。当前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新时代国家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行为准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体力和脑力和谐有序地发展,还包括人在实践中思想境界和内在涵养的升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高等教育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课题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服务。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给广大青年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基、立国之本。

(三)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学习动力,彰显马克主义信仰的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化。高校自由、开放、包容的环境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交流平台。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是主流信仰,但是依然存在以下现实困境。

(一)对“信仰”概念的认识不清

“一说到信仰必说到宗教,一说到宗教必说到迷信,一说到迷信必说到科学,一说到反科学必说到反马克思主义。如是,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无缘了”[4]。当社会生产力低下时,人类对自然界产生敬畏,形成了对神灵的崇拜,以此摆脱精神的困扰和获得心灵的慰藉,信仰由此产生。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和真理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美好理想作为最高精神追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而工人党却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5]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所追求的“人的全面解放”不是虚拟世界的乌托邦。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终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好证明。

(二)部分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政治态度端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教学中,培养了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由于教学科研和家庭生活的压力,高校教师也存在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下降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把职业物化,而不是把教育这一项崇高事业作为理想追求,在思想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积极探索。

(三)多元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

高校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剧变以及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部分官员贪污腐败等负面新闻使少数大学生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凸显。然而,不能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说道:“有一种奇怪却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已经可以安息了——在世界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的资本主义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观点更显得滑稽可笑”[6]。资本主义世界交替出现经济危机以及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冲突与矛盾,恰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新时代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进路

要突破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困境,需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和精神追求,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好思想关。

(一)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把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高校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起来,有利于科学制定学科建设、专业培养计划,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引领。在学生党支部中开展党员活动、理论学习,在团支部中开展团日主题活动,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

(二)明确教育重任,提升教育者的思想认同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静下心来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髓,并运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新入职的教师,不仅要考查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也要对其思想及心理动态把好关,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引进新媒体教学手段,打造精品网络课程。要把科技创新成果和时代楷模新风尚引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使课堂教学生动化、通俗化,教会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历史思维[7],重塑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导地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深化课程改革,激发受教者的思想共鸣

“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8]。中华文明中的哲学观点和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是相通的。可以将大学生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融入教学中,传播社会主义真善美,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朴素的生活作风。

(四)引导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检验真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是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科学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探索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可动摇。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结合国际热点和时政要点,设置大学生关注度高的专题,开展“形式与政策”创新教育;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宣讲等形式挖掘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将理论知识内化到精神层面。

(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高校应多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第二课堂”,举办充满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文化集市”“社团巡礼”,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应搭建各专业、行业、学科竞赛平台,发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加强网络监管,通过集中理论学习、线下分组讨论、分享事实案例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落到实处。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意蕴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说:“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9]。新时代赋予高校新使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高校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扬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激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