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叶静,王金龙
(1.东北师范大学 信息化管理与规划办公室,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无论对学校的建设发展还是对教师的个人发展都非常重要。科研成果认定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管理的主要手段,而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认定的主要对象,是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也是各高校发放科研奖励的重要依据。大量研究表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大量的研究项目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专长才能完成。很多项目需要跨机构、跨行业,甚至跨国家开展。科研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多必然产生更多的合著论文,合著论文在科研人员成果中占比越来越大。
如何对合著论文的署名给予科学合理的认定,在制度层面保障合著者的正当利益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合著论文署名认定的基本情况,提出比较适用的合著论文署名贡献计算方法,并指出在认定合著论文时需把握的基本原则。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有各自的特点,本文着重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合著论文署名认定问题进行研究。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作过统计,1901—1972年间,在28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185位的获奖成果是与其他人合作完成的。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的占41%,第二个25年达65%,第三个25年已增至79%[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研究成果中合作研究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
通过对我国期刊发文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各领域内合著论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笔者对国内某高校社会科学处科研管理系统2006—2015年发表论文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经统计分析,纵向上,2006—2015年,合著论文比率从21.2%提高到61.7%,提高了40.5%;横向上,每年的高级别(CSSCI、SSCI、A&HCI)合著论文比率均高于同年所有论文的合著论文比率。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合著论文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并且合著论文比独撰论文更容易成为高级别论文。此结果与吕海萍对《计量学报》的统计[2]、姜春林对《科研管理》的统计结果[3]相似。合著论文比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合著论文署名人员的贡献率认定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合著论文认定办法能否客观真实地反应合著者的实际贡献,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虚假署名现象的发生,涉及广大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表1 2006—2015年某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统计数据
本文抽样调查了国内一些高校在教授职务晋升和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中对合著论文署名认定的一些相关规定,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我国部分高校有关教授职务晋升和博士生导师资格认定的规定(人文社会科学)
C大学(985高校之一)近三年科研成果显著,目前正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或其它科研项目,有可支配的科研经费。要求如下:(1)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包括除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C大学2014年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查条件)(2)略第一作者或除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外的第一作者(1)以第一作者发表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科研论文,或取得相当水平的其他科研成果。对于艺术、体育等学科可单独制定相应的标准(C大学校发【2010】132号文件)(2)略第一作者 D大学(985高校之一)近五年来,文科教师在CSSCI确定的学术刊物上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5篇以上(第一作者至少一半);若以第一作者在SSCI上发表学术论文,则其余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即可(D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实施办法)第一作者至少一半1.在正式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年均1.5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至少一半)以上;至少应有其规定总数的2/3发表在CSSCI确定的刊物上(D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基本条件)2.略3.略4.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至少一半 E大学(985高校之一)1.略2.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水平居国内本学科前沿。近三年,发表有一定数量和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论著、论文(发表在SCI、ISTP、EI、SSCI、AHCI收录刊物或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重要刊物)或具有较高水平的重要技术成果、发明创造,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E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及申请上岗招生备案办法)3.略没有明确要求1.任现职以来,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10篇核心期刊(CSSCI)论文,其中,1篇研究报告折合1篇核心期刊论文,研究报告总数不得超过5篇;教学研究论文不超过发表论文总量的1/4;1篇《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折合3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SSCI、A&HCI论文和权威期刊折合2篇核心期刊论文(E大学关于发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基本条件》的通知)2.略3.略只承认第一作者 F大学(211高校之一)1.项目、课题均以学校为牵头或负责单位;学术论文等成果均应与招生领域相关、申请者为第一作者或为联系通讯作者,增刊类论文不计(F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工作实施办法)2.略第一作者或为联系通讯作者1.略2.独立完成的1篇学术论文权重算1;对于合作完成的论文,第一作者权重算1,其他作者权重计算为1/n(n指完成论文的总人数)。对于有通讯作者的论文,通讯作者视同第一作者。申报人为第二作者,若第一作者为第二作者直接指导的学生,可视同申报人为第一作者(F大学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不同作者之间按权重计算G大学(211高校之一)(1)文科在SSCI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若文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一篇专题研究性论文,即视为符合本项条件(G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2)略(3)略第一作者 作为各级职务任职条件的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G大学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及量化办法)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H大学(211高校之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条件:①近五年来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B类及其以上重要刊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②近五年来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到校经费不少于2万元(不含横向科研经费)。校级科研项目不计。学术论文必须是独立或第一作者(H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考核办法)独立或第一作者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A类论文5篇,其中国外A1或国内A1类论文1篇,主持A类项目1项(H大学将项目按按影响程度分为T、A、B、C、D五个等级。论文按刊物来源分为T、A1、A2、B、C五个等级);2.长期从事学科教育学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A类论文4篇,其中A类教学研究论文1篇。说明:条件无特别规定的,均指独立完成或排名第一的成果(H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办法)独立或第一作者
以上调研及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在合著论文署名认定方面主要有三种做法。
1.只承认第一作者的贡献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指在文章的署名中排列在首位的作者,一般是论文的执笔者和主要贡献人。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规定中只承认第一作者的贡献。采用这种认定方法的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论文挂名现象泛滥,论文的第二及以后作者一般不是论文的直接参与者;二是第一作者对论文著作权要负有一定责任;三是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重大项目时,评委只看重署名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只承认第一作者的贡献看似有道理,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导致科研人员不愿合作,难以产生高质量成果。合作发表论文会存在谁做第一作者之争,尤其一些比较优秀的研究人员对一篇论文的贡献基本相当时,这种争论就会更大。为了避免争论,一些优秀的研究人员只能选择独撰,缺少学术碰撞和交流,很难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二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挂名现象泛滥的问题。在防止论文随意挂名方面,这种认定办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同高校之间的认定标准不同,一些重点高校在成果认定时只承认第一作者,而一些省属高校在成果认定时承认其他作者的贡献,导致一些重点高校的教师和省属高校教师合作,重点高校教师撰写的论文为省属高校教师挂名,省属高校教师为重点高校教师提供论文版面费等相关费用,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对第一作者的贡献给予足够尊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第一作者不仅是论文的主要撰稿人,同时也要对论文承担一定责任。但还有很大一部分论文的其他作者作为论文的实际参与者,也对论文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只承认第一作者的贡献而忽略其他作者的贡献显然不符合实际。为了平衡只承认第一作者带来的问题,有部分高校在发放科研奖励时按照一定比例给其他作者发放奖金,但在职称评定和博士生导师资格认定时只承认第一作者。
2.著者贡献均等
著者贡献均等是指在合著论文认定时,认为各作者对成果有相同的贡献,如B大学在教授职称晋升条件中规定“第一、二作者均可”。这里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不管合著者的人数多少,合著论文成果认定时对每位合著者都按1篇论文计算,在科研奖励发放、职称评定和博士生导师资格认定等方面都给予承认。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尊重了所有作者的著作权和劳动成果,但实际上会导致学术成果虚假繁荣,1篇论文被当多篇论文来认定和奖励。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在对收录期刊论文进行统计时,将合著论文的所有作者都按照1篇论文计算。
二是根据一篇论文合著者的数量(N),认定每位作者付出相等的份额(1/N)。这种认定方法既尊重了所有作者的劳动成果,又不会造成学术成果的虚假繁荣,但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对于1篇论文,合著者对于论文的贡献大小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计算方法对论文主要作者存在侵占现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3.师生合著署名与第一作者没有区分
师生合著论文指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二或第N作者发表的论文。如C大学对学生为第一署名、导师为第二署名发表的论文和导师第一署名发表的论文同等认定。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相关认定办法中很常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鼓励导师投入精力认真指导学生论文,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和水平。这种认定办法会造成导师过分依靠学生来发表论文,通过指导学生论文达到自己职称晋升的要求和获得大额科研奖励。但如果完全不认定为导师的科研成果,又会造成导师指导学生论文懈怠,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合著论文署名给予科学合理的认定。我国于198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GB7713-87)“责任者姓名一款”中指出:“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这里明确规定了署名者按照实际贡献从大到小排列名次,可见从署名规则看,在合著署名贡献率计算时,应尊重署名排序。目前关于合著者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荣誉分配数学模型[4]
假设所有合著论文署名次序的排列均代表作者贡献的大小且其贡献份额的递减程度是相同的,这个假设也可以称为合著论文作者署名的“理想状态”。这样,对于n位作者合著的论文,第一著者的贡献份额是第n名著者的n倍,即将所有作者的贡献进行等额划分,第n名著者占1份,第n-1名著者占2份,以此类推,第1名作者占n份,
以合著者为2~6人为例,作者贡献份额见表3。
表3 荣誉分配数学模型作者贡献份额表
2.学术论文合著作者计分公式[5]
表4 作者贡献份额表
3.模糊著者排序法[6]
这种排序法要请专家模糊评分,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作者举例说明了5位作者合著论文中每位作者的模糊排序分别为0.35、0.35、0.13、0.09、0.08。
4.按比例分成法[7]
这种分成法存在一种模糊的概念。单独作者署名给全分;两人署名者分数六四开或七三开……排名越靠后分数越低;或者只认可前三位作者,即只对论文的前三位作者按不同权值打分,对其后的作者不予认可。这种方法是从定性分析层面出发的,可操作性较差。
除以上四种方法外,还有第一作者根据论文实际情况赋权值法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哪种计算方法,都试图最大限度地符合所有作者的实际贡献率。
笔者就本文提到的相关问题对国内某高校2015年发表的1102篇人文社科合著论文的所有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对当前所在高校合著论文署名认定办法的满意度、导师挂名满意度、合著论文署名贡献率几种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调查等共10个问题,参与调研者在非常满意(非常合理)、满意(合理)、一般、不满意(不合理)、非常不满意(非常不合理)5个区间进行选择。共发放调查问卷956份,收回问卷893份,其中有效问卷785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690份问卷的参与者认为当前的合著论文署名认定不科学,占比率为87.9%;对合著论文署名贡献率的几种计算方法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作者认为“荣誉分配数学模型”计算成果的贡献率比较合理,占所有问卷参与者的85.3%。在上述问卷调研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电话沟通、访谈以及研讨等方式进行调查。多种调研方式显示,用“荣誉分配数学模型”方法认定合著者的实际贡献率为当前比较合理科学的计算方法,比较尊重著者的实际贡献率。
通过此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前文提到的几个问题。
1.挂名问题
作者给他人挂名时,如给1个人挂名,1篇论文将被认定为2/3篇;给2个人挂名,将被认定为3/6篇。这样作者在给他人挂名时,侵犯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就不会轻易给他人挂名。导师指导学生论文,导师付出了一定的辛劳,应当得到认可,但不能将论文贡献全部纳为自己所有。当导师指导论文,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二作者时,给导师按照1/3篇论文认定,相对比较科学。
2.贡献率认定不科学问题
将成果按照一定比例认定给所有作者,成果总量保持不变,避免了论文成果第一作者侵占、重复计算和等额分配等现象。
3.合作问题
两个或多个作者合作撰写论文,对多个作者根据实际贡献大小(排名)分别进行相应的认定和奖励,教师就会对合作有积极性,通过合作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合著论文比率的增加,各高校会修改对合著论文署名认定的相关规定。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制定出来的规定也必定各具特色。在合著论文署名认定问题上,要最大限度地符合所有著者的实际贡献率。“荣誉分配数学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合著论文署名贡献率计算方法,值得推广。另外,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合著署名认定问题也和人文社会科学有所区别。虽然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但在制定规定时都要把握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鼓励相互合作
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科研状况,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研究出高质量成果。只有建立在鼓励相互合作原则上的认定办法,才能让科研人员愿意与他人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加强合作,研究人员的视野和信息量将大量增加。成员之间密切配合,才能产出高质量成果。鼓励相互合作,客观公正地认定其他作者的贡献率,能有效地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2.尊重实际贡献
科研成果是各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在同一认定体系下,无论哪种计算方法都要保证成果总体数量不变,不出现成果数量虚假繁荣,尽可能地接近著者的实际贡献,根据著者的实际贡献率科学地给予成果认定和科研奖励,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客观公正和谐的科研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