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华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了诸多措施,如“05”方案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师们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如专题式教学、案例法、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手段。这些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要警惕的是,作为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的“概论”课存在排斥理论教学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建设“终身受益”的课程,也有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要求。本文拟分析“概论”课排斥理论教学错误倾向的认识论根源,提出加强理论教学的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些思政课教师将概论课的“难上”和不受学生欢迎归咎于其理论性。这种方法论上的错误有其认识论根源。这些教师认为,理论抽象枯燥,不接地气,而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理论水平低,很感性,不喜欢枯燥深奥的理论。迫于学生“评教”的压力,为了提高“抬头率”,就只能多讲案例少讲理论。确实,大学生年龄较轻,喜欢感性、直观的材料,认为理论教学是大道理的说教和强制灌输。于是,教师寄希望于通过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的改革来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这些改革确实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概论”课的效果,但这并不能成为排斥理论教学的充分理由,也不一定让学生终身受益。
首先,虽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看法和意见,但不能完全迎合学生口味。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不高,还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对理论的需求,因而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理论需求,适当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师应该有底气和自信,引着学生走,力争做学生理论学习的引路人。
其次,不讲理论的做法预设了理论就是枯燥的,不能吸引学生。但实际上理论自有其魅力和趣味,学生不爱听理论并非理论枯燥,而是因为教师没能把理论讲透讲好。作为教学根本依据的教材理论性强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按照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富有特色的形式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阐释理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是统一的、抽象的、标准化的,教学体系是生动的、多样的、个性化的。对于同样的教学主题,一百个教师可以设计出一百个不同的教案。教材体系转化教学体系需要无限创意,其过程就是再创造。总之,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将教材理论讲清楚、说明白。
首先,强调理论教学在“概论”课中的作用是由理论的特性和作用决定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1]1409作为理性认识的理论,是与现象相对应的。现象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把握的存在。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理论就是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因此,理论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把握、理解和运用,这正是它被一些人敬而远之的缘故,也恰恰是理论的特性和魅力所在。一些人持理论无用论,认为指手画脚地空谈是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工作(实践)踏实有用。理论的作用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被千变万化的现象迷惑,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比如,水往低处流是现象,地球引力才是本质。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地球引力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水,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有正误之分,这是因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有深浅之分,关于事物本质的理论认识也有正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往往被称为真理或科学理论,错误的理论被斥为谬论。检验理论正误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如果这个理论能很好地佐证现实,用这个理论来指导实践能取得积极的效果,那么这个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错误的理论会严重干扰事物发展,因此,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接受考验。正确的理论具有现实的解释力和展望未来的预测力,因此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概论”课讲授的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人民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反复验证为正确的理论,是指引我们取得革命和改革的理论指南。学习这些理论并以之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必将有助于他们理解社会现实,做出更多贡献。
其次,强调理论教学在“概论”课中的作用是由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的。“概论”课是本科院校五门思政课的核心课程,也是高职高专三门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课程内容上看,“概论”课是除了“马原”课之外理论性最强的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历史进程,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当前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针,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概论”课是以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是一门理论课,而不是以掌握某种具体技能或技术为目的的实操课。作为理论课的“概论”课自然以理论教学法为主。理论教学法也叫理论教育法,或者“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进行教育的方法”[2]120。理论教学法强调“以理服人”和“晓之以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概论”课当然要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但这种热爱和认同并不是完全感性的,而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总之,“概论”课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信息化手段等都应该为理论教学服务,反之就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概论”课教学加强理论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学生广泛关心的现实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贫富差距问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但不少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本质”时只谈“共同富裕”,而对“贫富差距”避而不谈,这就很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概论”课必须正视社会问题和矛盾,并从理论上解释清楚“贫富差距”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现象,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贫富差距”。
“概论”课教学加强理论教学要坚持政治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概论”课讲授不能一味地喊政治口号,对政治概念的解释要追本溯源,具有一定的学理性。例如讲授第八章重点“民主”问题,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是很难吸引和说服大学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学理上讲清楚“民主”是什么,然后揭示西方民主的虚伪性。首先从中文词源上解释,“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关键是谁是“人民”?此时要引导学生辨析“人民”和“公民”的区别。“人民”不同于法律概念“公民”,它是政治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包括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与其对应的概念是“敌人”。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民主”仅限于“人民”的范围,不是所有人的民主,这本身也体现了其局限性。其次,从历史源头看,“民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民主制是不同于君主制、独裁制、寡头制的政治制度,政治权力不再局限于某个人或统治阶级的某几个人,而是扩大到整个统治阶级,即整个统治阶级都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民主制的民主范围空前扩大,这是其历史进步性,但也仅仅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这又是其历史局限性。例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只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女性、外邦人和人数众多的奴隶是没有民主的,因此只能是少数人而非多数人的民主,是奴隶主及贵族的民主。再次,针对不少大学生对“民主”的迷恋,教师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苏格拉底之死”和“希特勒上台”来揭示“民主”的结果不一定是善的、对的。通过如此环环递进地解释“民主”,最后讲西方民主的虚伪性就水到渠成了。
理论教学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概论”课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解、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三种方式。
理论讲解是“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解释政治和伦理概念,论证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道德原则,阐述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教育方法,是一种他人灌输的方法,是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理论教育方法。”[2]123理论讲解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往往适用于学生比较陌生或难理解的政治理论,是“概论”课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
理论学习是“人们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学习或个人自觉学习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是一种自我灌输的方法。”[4]123“概论”课教学中的理论学习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方式,最常见方法往往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并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理论学习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也契合近年来思政界所倡导的课堂实践教学的精神。
理论研讨是“采用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的方法,即先由个人围绕一定的专题进行理论学习,并结合实际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然后集中起来,召开理论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这种方法,由于把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和学术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有利于学习的深化,也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启发,还能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2]125理论研讨对学生自习能力、理论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不常使用。如果学生综合能力比较强,可以考虑使用理论研讨法。例如,在讲“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时可以设计一次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历史背景和当代价值”为主题的研讨会,让学生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教师指导学生反复修改论文,然后召开理论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写作优秀的学生投稿,或者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发表。
近十几年来,大部分高校思政课采取了开卷方式,其初衷是反对死记硬背,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但开卷考试并不一定真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因为提高素质应该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如果连基本理论知识都没有掌握,谈何素质?此外,采取开卷的方式也与教学中排斥理论教学的错误倾向直接相关。理论往往是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即“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是要求识记的(有些人将之理解为“死记硬背”),因为反对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也就反对闭卷而倡导开卷了。但诚如上文所言,“概论”课本就是理论课,应该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要求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那么考核方式就应该以闭卷方式为宜,至少是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
理论性是“概论”课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必须纠正教学中排斥理论教学的错误倾向,理论教学法是“概论”课的基本方法,加强理论教学是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概论”课加强理论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政治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具体方法主要有理论讲解、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考核方式上以闭卷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