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革英,钟佩君,李正军
(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新时代创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意义重大。
红色资源(亦称“红色教育资源”或“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且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内涵极为丰富,总的来说,红色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1)革命场馆类资源。革命旧址(包括遗物与实物)、战争遗址、旧(故)居、纪念馆、博物馆、革命主题展览馆、烈士陵园等;(2)档案书信类资源。文献档案与出版物、革命报刊书籍、革命领袖、将帅、烈士与理论家的经典论著、书信、历史资料、音像、照片、革命人物传记、回忆录以及访谈录等;(3)红色标语制度类资源。革命年代颁布的政策文件、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革命标语(口号)、宣传资料等;(4)思想意识与观念类资源。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或者说“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小岗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等;(5)红色影视文学类资源。主要包括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蕴含的时代精神、宣传讴歌英雄事迹的影视、文学、戏剧、歌曲作品等。
红色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党史国史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内在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承载着争取民族独立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红色资源包括物质形态的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资源,物质形态资源如革命遗址、遗物、旧(故)居以及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精神形态资源是指蕴含在红色资源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操和高尚品德等意识形态的资源。红色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丰富的内涵和形态多样的特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
红色资源革命性凝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辈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伟大斗争的过程中,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伟大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红色资源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的独特精神内涵,有利于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源头,无论是红色文化当中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还是今天的改革创新文化,都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汲取了宝贵养分,它们都是由民族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伟大的精神与物质成果。”[3]红色资源继承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基因,形成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红色资源所具有的革命性与民族性的特性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性,为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操、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情怀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无论是认知特点、情感情绪特征,还是心理发展规律,都呈现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点。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理解、易于接受的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学生多、内容多、理论性强,表达抽象,加上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有所接触,以至于大多数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态度积极性不高,“低头族”、“手机族”屡见不鲜。显然,思政课教育对象具有其特殊性,促使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必须有所改革和创新。
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实践教学主要途径:一是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和参观考察活动。如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瞻仰烈士陵园等;二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举办红色文化讲坛、学术报告会,邀请抗战老兵和老红军讲革命故事、重温红色历史主题班、团活动等;三是开展红色教育服务(公益)活动。如学生党员“三下乡”、“红色支教”、深入老区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等等。依托红色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入感受、学习传统的革命精神,使思政课育人价值通过红色资源的实践化方式实现。
红色资源是反映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记录特定历史的宝贵历史财富[4]。红色资源记录了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探索、不屈不挠的抗争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们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畏牺牲的革命史,记录了党和人民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进取、顽强拼搏,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强国的图强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激励青年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动力之源。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烈与英雄们用鲜血和汗水谱写的不朽历史篇章,反映我国革命建设的真实历史事实。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例英雄事迹都是鲜活的革命历史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珍贵素材。让历史事实说话,让学生亲自去感知、去触摸历史,去领悟红色资源深刻的精神本质和思想内涵,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红色资源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煅铸并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催化剂。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创新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发挥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和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应掌握红色资源的科学涵义、时代背景、类型特质、价值功能、开发利用现状等综合情况,同时,准确把握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及具体要求,选取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红色资源。比如,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思政课教师精心挖掘、选择和利用红色资源,尽可能多地选取准确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学生。
3.2.1 红色资源的共建共享必然性
(1)对于地方政府、红色资源区而言,红色资源是一种经济发展资源。红色资源作为经济发展资源,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红色旅游景点。红色资源大多分布在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地处偏僻,人员稀少,自然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保存良好;二是红色文艺作品。包括红色综艺与歌舞节目、红色影片电视剧等,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型实景演出、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等红色歌舞节目,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可爱的中国》、《周恩来回延安》等红色影视剧,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三是红色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书籍及红色资源相关的餐饮产业与食品。如毛家饭店、“红米饭”与“南瓜汤”等红色文化品牌。红色资源通过满足社会对先进文化需求,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收入,为当地社会和红色资源区的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对于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职能部门而言,红色资源是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而言,是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及革命传统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红色资源既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精神内涵,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社会效益特质。无论对于高校及思政教育相关职能部门,还是对于地方政府与红色资源区都有其共建共享的价值和意义。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既要注重社会效益,用红色资源做好文章,又要突显红色资源德育功能,而不能囿于社会效益。
3.2.2 红色资源的共建共享可操作性
红色资源是多功能的文化资源,既有着重要的旅游和经济价值,又有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加之红色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高校、政府、社会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建共享红色资源。第一,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方式。各高校同地方政府、红色资源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联合,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研究中心、红色旅游(实习)基地、红色资源教育研究中心、红色资源开发研究中心等;第二,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机制。(1)专项资金投入,政府与高校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与保护;(2)组建专门队伍,增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强化思政教育与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3)完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机制,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先烈们光辉的英雄事迹的真实记载,是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要注重红色资源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人员—资金—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构建红色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3.3.1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化相统一
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最终要落实到培养人的问题上来。高等院校思政课既要注重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传授,又要依托红色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1)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加深对红色资源内涵的认知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形式。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相关要求,将红色资源的德育价值与功能融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环节之中。
(2)创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内化红色资源精神实质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是红色资源育人的重要形式。第一,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开设红色讲坛、红色专题报告会、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等,深度发掘红色资源的内涵;第二,开展红色实践教育活动。以“五四”“七一”“八一”“九一八”及红军长征等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红色主题班会、研究性学习竞赛、红色党、团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第三,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讲到湖南革命史时,组织学生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刘少奇同志故居、任弼时同志故居、茶陵县工农兵纪念馆、“半条被子”发生地,等等。社会实践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从而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
3.3.2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讲授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贯彻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大纲要求,利用红色资源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和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政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知识、情感、认知、思维特征以及生活实际、成长的需要,确定红色思政教学主题,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震撼力[6]。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主导者作用。
3.3.3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传承性与方式创新性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另一方面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1)宣传先进典型。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7]注重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解中引入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黄文秀的先进事迹,通过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使学生们争做红色基因的信仰者、传承者;(2)开辟红色网络阵地。建设网上数字展馆,设立红色微博、博客群、QQ与微信等;开辟红色资源栏目,展示革命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同时加入“钱学森”、“邓稼先”、包括袁隆平等科学家以及当今“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等等。通过红色网络阵地,努力做到受教育的“点”(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契合点)多、“线”(思政育人全过程)长、“面”(受教育者大学生群体)广;(3)编创红色文化产品。以湖南省为例,如,大型红色文化专题片《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大型情景歌舞《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系列红色文艺精品,大型红色公益品牌——红色潇湘行,“笑满三湘,与祖国同行”八一专场慰问演出,“不忘初心跟党走,我为人民献热血”主题宣传等活动,用一系列红色文艺精品滋养、启迪、教育和引领学生。
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系统的工程。今后,高等院校需采取有效措施,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坚持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