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析论

2019-03-22 07:34王似双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特色

王似双

(新疆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民族复兴”观念萌生于清末民初,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不断觉醒与民族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习近平通过对“中国梦”的深刻阐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复兴思想,绘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图景。本研究主要对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内涵、实现路径及时代意义做出分析、论述。

1 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内涵

当前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任务早已完成。对内,习近平从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层面概括其民族复兴思想的基本内涵为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蕴含着物质丰富、精神提升的双重含义;对外,民族复兴思想内涵表现为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着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1.1 国家富强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经济强国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在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新兴工业发展。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为核心,打造中国品牌;新兴工业的发展则要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在科技方面,深化科技体系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将中国打造为科技强国。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努力实现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必将使经济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是精神支撑。当今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低,不再只是经济和军事的较量,文化和科技的较量逐渐凸显。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是国家富强的坚强基石。习近平指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对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布局,多项法律的出台使文化立法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一个个数字见证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变化,众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是文化产业良好发展的最好证明。

1.2 民族振兴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内容

所谓民族振兴就是通过各重要领域的振兴手段或措施的实施,使中华民族综合国力屹立于世界之林。

民族信仰的振兴是民族振兴的首要问题。作为当代国人共同信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信仰的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人才振兴是民族振兴的坚强基石。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3]。国家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到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和激励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才智。

军事振兴是民族振兴的安全保护伞。一个民族的振兴,没有强大军事力量做坚强后盾,最终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强国梦总是与强军梦相互交融交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中去考察,围绕强军兴军的使命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并指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致力于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则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是人民军队永远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战略支撑和力量保障。当前以信息技术为牵引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迈入快车道,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建设一支能打赢现代化战争的人民军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1.3 人民幸福是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

人民是国家之本,国家发展应以利民为主。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帮扶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绝对贫困;通过健康中国战略将生态环境列为民生的优先领域,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和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振兴乡村战略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有这些都生动地表明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一切成就和荣誉都属于人民。70年风雨兼程、70年山河巨变,回顾新中国70年来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担负起这个初心和使命,它是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不断奋斗的根本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守住这份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根植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1.4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还包含着对世界各民族复兴的美好期盼。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永恒期望。无论是在维和行动,还是护航及国际救援任务中,处处可以看到中国人倾囊相助的身影。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重申,中国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这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同时,将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命运共同体”源自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千古不变的“天下”情怀,“中国梦”不仅关乎中国人自己的命运,也与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关。不仅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世界的和平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发展的大力推动。

“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因而取得了世界人民的共鸣,于2017年2月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多来,中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达成合作550余项,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发展新道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选择。在前进征程中,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多边主义的践行者。

2 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用“四个自信”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四个自信”是“四位一体”的,道路是发展方向,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动力。

2.1 道路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指引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是贯彻改革开放40年的一条主线,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解放思想在于转变旧观念,用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十九大后,我国各领域改革多点发力、向纵深推进。大力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赋予雄安新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使改革站上更高起点;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方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改革始终向着改善民生的目标迈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支持,要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完美融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大力促进就业,全方位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加快全民参保计划的实施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也是人民幸福之路。

2.2 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行动指南。它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是不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邓小平理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新时代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的时代课题。在十九大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庄严载入党章,成为新时代指引党带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探索和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2.3 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哪里搬来的,也不是效仿来的,而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发展中探索出来的,它具有一种积极吸收进步因素,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坚持制度自信,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和最大特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积极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党的领导贯彻到一切领域和一切地域中去。

坚持制度自信,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经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照搬他国政治制度之路是行不通的。任何国家制度都是每个国家具体国情的产物,只有扎根于本国土壤,才能结出适合本国发展的制度之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

坚持制度自信,必须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出发点,以人民为目的地,依法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制度创新不能脱离党的领导,自行其是或标新立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制度创新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2.4 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话语权。意识形态工作能否做好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当今在国际范围内围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越烈,随着各种“主义”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话语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好风向标。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7],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组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宣传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升公民道德修养;深化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文化事业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文化产业方面,做好文化立法和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使文化市场呈良好态势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体系;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

3 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的民族复兴思想作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明确指明了国家发展规划,科学总结了人民的共同理想,全面提升了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以实现 “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明确地指明了国家发展规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提及于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规划的重要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再次重申“两个一百年”目标,并将其与“中国梦”的实现联系起来,再次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步步推进、稳步向前,清晰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步骤和实践方向,勾勒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线路图。

自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这个梦想,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它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彰显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共领导人民族复兴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对社会民众精神高度探索的结果。“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更是人民的梦,它集中代表了人民的选择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决心。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科学地总结了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它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绘就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美好图景。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习近平用“命运共同体”一词准确无误地概括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在实现自己民族复兴的同时,还应对世界发展承担一份责任。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也是为世界谋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中国持续引领时代潮流,不断贡献中国智慧。越来越多的中国倡议陆续走出国门,冲向世界,逐步上升为国际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汇聚成国际行动,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事业,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起来,为“中国梦”的实现继续努力奋斗。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特色
我们的民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