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反思高职教育:技能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

2019-03-22 07:34嵘,桑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技能院校素养

刘 嵘,桑 雷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1 社会变革对高职教育提出新要求

1.1 高职教育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变革,认识论会出现大发展和大突破,对高职教育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高职教育也会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社会变革充满着风险和危机,高职教育发展与社会变革密切相连,也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适应论”,社会变革会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变革;二是“引领论”,高职教育发展对社会变革具有引领功能,换句话说就是高职教育发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促使社会变革,主动、自觉地引领社会变革。尤其对于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来说,高职教育已悄悄成为“社会的中心”,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彰显,这种“引领”功能正愈加加强。

1.2 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高职院校正在源源不断地培养不可或缺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忽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动力源”地位。高职院校要与社会现实接轨,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应首先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人才为已任,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政策和措施要激励教师教学热情和工作活力,提高教学和育人的实际效果[1]。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时刻紧盯教书育人这一目标,以人为本,运用教育规律,培养具有职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应充分考虑社会和企业需求,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与时俱进地完善教育教学评估体制和教师考评体系,抓住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处理好复杂问题,让高职教育推动社会变革。

2 技能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必要性

2.1 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

职业素养是在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从当前社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和反馈来看,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作为重点,提高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基本已达到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逐渐成为决定学生将来成就的关键因素,社会和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这些方面。当前各种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形成偏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其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给企业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譬如,有人为了贪图利益出卖企业核心技术和信息资料,这些职业行为损害了企业的利益,造成行业不正当竞争,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大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学生明白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将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融为一体,从自己做起并影响带动身边人。高职教育必须以职业素养为本位,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发挥好指导功能,进而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健康发展,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2 纠正“技能本位”的错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全面”体现出了职业教育观。从目前来看,高职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全面”二字,甚至还有渐行渐远的趋势。教育过程忽视了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潜能,显现出“单一化的生产”,容易造成片面畸形化的发展。

目前多数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这三者构成一体。相比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教育也应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只顾眼前,要让学生实现全面可持久发展。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拥有正确三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次是具有技能和水平的职业人[2]。反思近十年来的高职教育,忽视了“教书育人”,突出了“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更多扮演了职业训练所角色。杜威曾说过:“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而且,以实利为目的的教学,牺牲想象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改进和理智见识的加深……不但有损于自由的教育,也同样程度上限制了所学知识的运用。”高职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更要促进学生全面、可持久发展。

2.3 大学生由“求职者”向“创造者”转变

“要使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现有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还要使他们成为未来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现在的“就业与创业,适应与创新”本质相同。高职教育以前基本都是按照培养“求职者”的思维在进行,如今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不能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素养和创新的培养。这一重要转变也凸显了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从“高等教育适应论”视角向“高等教育引领论”视角转变的趋势。

3 高职教育应对转变的举措

3.1 树立工匠型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人才的活动,核心是人。人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精神世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发掘人的潜能和培养才能,追求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人们给高职教育贴上了“更接近于职业岗位”“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和“不容易失业”等标签,过分关注功利性和职业目标,忽略了教育提升自我、升华人性的功能。高职院校应重视职业素养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培养,培养专业精、素养好、可持续发展的工匠型人才。

职业教育梦由成千上万学生的职业梦构成,是“技术强国梦”,最重要是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拥有精湛技能、创新思维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的工匠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梦,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使他们能够自觉担负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3.2 坚持职业素养本位教育

高职教育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把最适合的文化内容融入教育工作中,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水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然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指明了中国精神文明发展方向,也概括了中国传统价值观。职业素养本位教育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敬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具体工作中,用“三个坚持”来加强职业素养本位教育。

3.2.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内容,三者有机统一,强调追求创造、锐意创新。教师应将个人奋斗、国家强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告知学生,运用《厉害了,我的国》等视频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就业观。

3.2.2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指导社会现实生活和工作的科学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指导教学工作的正确理念。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多引入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打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实践中加强指导,帮助分析和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对真理进行验证,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选择。这也是构建学生实践体系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3.2.3 坚持吸收借鉴各种优秀文化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我国的时代精神,也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同时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3]。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蕴含着许多优秀文化因素,同时能够自信自主地借鉴各种优秀文化,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结合实际消化吸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补充。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取其精华,将适合我国学生、能够提高职业素养的文化因素挑选出来,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3 建立多元化课程建设主体的对话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课程制度刻板,教学缺少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内容。高职教育素养本位的课程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制度建设作为保障[4]。职业院校课程制度包括三个方面:课程价值准则、课程行为规则、课程运行保障。课程价值准则由课程理念、课程哲学、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观组成。高职院校应明确课程建设价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课程行为规则和课程运行保障主要针对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和课程实施过程。需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操作流程等内容,建立规划、审议、管理等课程建设程序,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有课程建设,但存在共性问题: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主体没有深入参与。素养本位的学校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首要目标,以教师和学生为建设主体,以行业专家指导为专业支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能封闭在校园内,而应该是主动接受建议、民主决策的过程,需要多方主体之间的深入开展交流,形成良性循环的对话机制,这才是建立以素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技能院校素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