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鸣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具体实践中不能一概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内容会因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毛主席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体现了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解决过河的工具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阶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此阶段尤其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先搭桥造船,再过河,选对方法,对症下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一些变化,一系列问题不断涌现出来,且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精心引导和栽培,对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关注和引导,能够更好地促使其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法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随着教育内容的变化适当调整教育方法,大学生也能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具有极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密切关系到新青年素养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务必抓住黄金时期,正确认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新时代、新变化、新形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务必选择好过河的工具,选对方法。
首先,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品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人格和品质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人格劣、品质差,直接影响人之为人的各个方面。如果思想品德这枚“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没有扣好,那么后面的扣子必然会出错。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把真善美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田。这项任务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生硬粗暴,而应采取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行为特性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既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又能为学生所接受,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其次,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目前大学生很少关注国家大事,极其缺乏为祖国和集体服务的意识。而采用讲道理、灌输的方式进行说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排斥。因此,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避免大学生的厌烦和排斥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再次,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多采取疏导和咨询的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排除疑虑,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大英雄等空洞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找准自我定位,分清善恶美丑,承担起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外,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心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等都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经验以及知识水平、工作水平都是影响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高素质教育者,往往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大学生的个体特点、认知能力、接受水平等也是影响方法选择的主观因素。第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影响方法选择的首要客观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影响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教育内容的难易度、内在联系及其所能被大学生接受的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第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是影响方法选择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在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复杂的环境下难度加大,因此,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越来越重要。
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教育方法固化的问题,理论灌输法仍是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大部分大学还把理论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学生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门考试科目,并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些大学形式化地开展班会活动、升旗活动、纪念日活动,而不了解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充分参与,缺乏亲身体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成效甚微。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是目前部分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不够灵活,呆滞死板,多依赖课堂教育,不注重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家庭、社会的配合,关注不到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所在,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仅仅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另外,一些年长的教育者难以接受新事物,难以有效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工作,仍然拘泥于某种老套的方法,更无从关注教育对象是否存在差异,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是否一致,不懂得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而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视这一问题。大学生自尊心、自我意识较强,行为易冲动、偏激,倘若教育者仅对其讲是非,讲对错,或是生硬粗暴地直接批评、教育,极易引起学生抗拒,甚至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因此,受教育者应积极通过沟通、疏导等方式,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帮助其解决问题,消除其消极负面的情绪。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讲求对症下药,大学生呈现出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是此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过渡期,身心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复杂又充满矛盾:第一,学生身心发育迅速,逐渐变成熟,成人感不断增强,但心理发展相对比较迟缓,做事情、想问题还较为幼稚,呈现半成熟性、半幼稚性;第二,大学生对生活和未来极具热情,有美好的憧憬和远大的理想,但在追梦路上往往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内心敏感、脆弱,抗挫能力不强,经受不住打击;第三,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生活经验少,思想和行为比较单纯,但同时做事情往往欠缺考虑,易冲动,易闯祸,易上当受骗;第四,大学生追求独立,渴望摆脱束缚,但又对父母和老师充满依赖,渴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信赖;第五,大学生性格和气质尚未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第六,部分大学生具有懒惰心理,虽有美好憧憬和理想,但缺乏行动力,吃不了苦,难以坚持到底。
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还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为依据,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十分灵活,同一教育内容,因条件、环境和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时期而言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4.2.1 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是指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大学生的年龄、性格、理解能力、心理发育状况、所能接受的程度等存在差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不能整齐划一、一概而论。有的大学生自尊心较强,不能直接批评,而宜多采用咨询开导、榜样示范的方法。倘若教育者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直截了当地指出其错误,那么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伤害其自尊心,甚至给其留下心理阴影,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事与愿违。
4.2.2 因事而化
因事而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事实来选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可。“事”包括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一切问题。“因事而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投入真挚的情感,结合具体的事情,选择恰当的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初心,围绕学生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2.3 因时而进
因时而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调整、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抓住机遇,顺应时代的特点,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你说我听”、“你划我记”的方式,逐步实现平等式、开放式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感受、自我审视和比较鉴别的方法去分清善恶美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适应科技和社会的进步,除了口头、书面教育,还应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现代化的工具及新兴科技手段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的体验。
4.2.4 因势而新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中,坚持因势而新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紧跟市场化、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态势,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要摆脱传统教育方法单一的模式,学会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二要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要注重借鉴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中国化”。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民主性和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意愿,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适当地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多用一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适时观察体验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关注学生变化,合理利用咨询辅导的方法,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疏导其内心的苦闷和不良情绪,引导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促使其健康成长。其次,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爱国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纪念日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此外,明确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教育者无论开展何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归宿。教育者要切切实实把学生装进心里,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须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灌输,一般以显性课堂教学“我讲你听”的方式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和厌烦情绪。纵使有的教育者满腹经纶,讲得也十分精彩,但仅凭“一张嘴”是很难收到成效的。而隐性教育讲求的是耳濡目染,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此方式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在愉悦的状态下受到教育,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的新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强大的渗透作用往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隐性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哲学教育、法治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渗透,并注重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和日常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子。隐性教育隐藏于日常生活、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针对大学阶段学生的普遍特点,应大力提倡隐性教育,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加强校园风气建设,培育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熏陶,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接受洗礼。
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不断更新,跟紧时代步伐,注意与现代科技手段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亟需摆脱传统单一的模式,配合多媒体展示,在课前结合教授内容,根据学生的喜好制作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动画,或者采用播放视频、音乐等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既可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为学生所真正接受和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切需要在选择与应用中增加现代化的元素,逐步赶上现代化的步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多变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的不同要求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发挥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点,博采众长,使其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教育活动,既活化了理论,又增加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虽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主渠道和主阵地,但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能获取到的资源,比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进行实地教育,还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节日庆祝和纪念活动,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运用榜样示范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既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受教育者见贤思齐,从典型人物的身上受到启发,又能够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在榜样的影响和感染下,对比自身的差距,反思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自己。
除上述外,还可以采取多种综合的方式,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虽有成法,但无定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的方法便是最成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