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燕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通识教育本身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就具有广阔的范围空间,并且由于世界各国由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对应性,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适应通识教育的需求,提升教学改革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提出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对于其概念和内涵之间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就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世界文明是多元化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但是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培养的方向知识在单向维度上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在世界文化交流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交往形式和内容都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具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要求,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过于强调专业划分的缺陷愈加明显地展现出来。新的社会背景的要求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确保专业教育的水平上加大对学生人文通识教育,弥补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足,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职业形式转化出现了新的特征,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逐渐被淘汰,而新的职业形式不断出现。高等教育如果无法适应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新型要求,坚持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专业对口”思想,将会使得学生就业远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通过人文通识教育化解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和非专业能力,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高等院校中对于人文通识教学的研究和认识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因此在开展人文通识教育时,所设置的课程和内容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部分高校中,更多的是将人文通识课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列主义教育,也有部分高校将人文通识教育认为是传统文化教育或者是主流价值观教育。对于这些指导思想而言,虽然能够对通识教育起到对应的引导作用,但是以此建立的学科体系分散性比较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较弱,由此导致人文通识教育的整体效果较差,无法培养学生需求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的产生首先是基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进展而提升出来的,在其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样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人文通识教学内容相对于专业课教育而言,主要是以现象和理论为主,缺乏对应的科学体系,无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加上大多数学生对于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还是以“挣学分”为主,无形中引导了学生课程等级观念的形成,甚至造成学生出现严重逃课现象。
人文通识课程中含有的课程内容复杂多样,涵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门课程,其中还有很多课程属于基础课程,但是在高等院校进行通识课程设置时,更多的是基于教学师资力量的角度出发,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时大多都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总体方案由学校统一管理,没有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不仅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还造成了极大的师资力量浪费,偏离了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降低了通识教育应有的教学效果。
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指引自身行动的开展,尤其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积极展现出自身具有优势的方面,从而促进自身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在我国高校人文通识课程设置中,大多数还是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极大的限制性[2]。但是人文通识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只有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才能确保通识教育效果真正达到设定要求。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人文通识课程开设中对实践性内容的教学无法达到实际要求。
目前在高等院校开展人文通识教学课程设置时,受到固有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将通识教育等同于文科教育,学生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对人文类通识课程也具有更加强烈的兴趣。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引下,学生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选择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无形中将人文类学科和自然科学类学科相分离。要改变这种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设置通识课程或开展通识课程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侧重学科交融性的提升。在目前高校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中,人文课程与自然课程之间交融度不足的主要因素是受制于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无法达到教学实际的要求,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其本身是出身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专业度上有较深的造诣,但是通识教育跨学科的思路方向拓展,以及相关学科的交融点如何布置,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学习的意义,摈弃单纯以凑学分为目的的选课思想。
目前我国高校人文通识课程教育开展整体水平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无法满足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在内容制作上不仅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于教师的思维模式和团队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形下,将慕课平台的组织形式与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起来,是提升人文通识教学的最优途径。慕课平台本身具有时间控制机动性强,制作内容精良,教学内容设置比较合理等多方面的特征,但是在其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学生辨析能力较差,课程选择不便,应用范围比较狭窄,面对面交流环境缺乏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在通识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慕课平台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避免二者之间劣势,充分发挥人文通识教育的优势。
优化人文通识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权,是提升高校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学生选课之前,要确保学生能够对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内容有着深入的了解,对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和考核组织有着深入的了解,确保选课过程中能够真正将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展现出来,能够自我抉择课程类型[3]。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人文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为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高等院校人文通识课程教学的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也是我国人文通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改进这方面的不足首先需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改变传统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单纯以知识讲解和传授的方式,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尽量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操作环境,以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4]。做好这方面的教学改革,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和学生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院校领导不断重视,加大资金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上,才能真正确保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活动中实践环节的科学开展。
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开展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对人文通识教育的研究和理解,深入分析目前教学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方位改善我国通识教育运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出人文通识课程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