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霞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农民的道德水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才能在整个农村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从而为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对于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农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一些不良道德风气也涌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使部分农民的道德观发生扭曲。有一些农民虽然物质生活富足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世界空虚问题,道德滑坡现象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农民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在保障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维持农民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良好的社会秩序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需要依靠全体农民来共同维护,这与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息息相关。在当今农村社会,一些人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漠不关心村集体的事业,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村集体利益;部分农民缺乏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被忽视,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可以净化农村社会中的不良道德风气,使农民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以此来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对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追求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品质。恩格斯认为:“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农民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农民道德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提升广大农民对农村美好生活的满足感。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全方位的,不仅包含工业化、城市化还包括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包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农民的道德水平还不高,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广大农民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加强农民道德建设有利于转变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既顺应了农民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的思想道德保障。
当前我国农民的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农民道德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儒家道德观作为传统道德的主流世世代代被广大农民所信守。广大农民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载体,从总体上讲,广大农民淳朴,勤劳节俭,有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只是这种道德有待于提高[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道德观面临一定的挑战,部分农民忽视优良传统道德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传统道德中仁爱、利义、孝悌、诚信等观念有利于塑造农民淳朴、善良的优良品格。在新形势下要弘扬传统道德中的优良美德,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4]。传统道德中的消极方面也在农村社会滋生蔓延,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旧道德仍在一些落后偏远的农村地区存在,甚至是根深蒂固难以破除的。此外,农民封建守旧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下,一些农民不择手段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平等、公正、诚信等优良传统美德。
新时代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也有所提升,但是仍有一部分农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出现滑坡现象。例如,有一部分农民不能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味地追求个人权利而不履行村民义务,对村集体的公共事务不闻不问,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村集体的利益;部分村民不能自觉保护村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和偷盗村集体资源;部分村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在村干部选举过程中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收受贿赂,不利于村集体事业的发展;生态环保方面,大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垃圾乱丢乱放、秸秆焚烧、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现象严重。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农民的道德观念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在同一水平,孝顺长辈、夫妻平等、关心儿童等家庭美德被一些农民忽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仍在一些农民家庭中存在;农村社会中虐待老人和儿童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困苦不堪,还有一些人不顾亲情为了争夺老人的财产反目成仇;自实施计划生育以来,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过度溺爱孩子,父母为孩子操办好一切从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的性格,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传统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把物质条件放在择偶标准的第一位,部分农村出现“天价彩礼”现象,使得一些贫困家庭不堪重负;夫妻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家暴、出轨现象存在于一些家庭中,一些夫妻对家庭和孩子不负责任,将离婚视作儿戏。
现在农村社会正处于特殊转型期,部分农民价值观念模糊,善恶标准迷失,是非观混乱,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5]。近年来,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使得传统价值观念逐渐发生转变。部分农民见利忘义,在生产生活中不守诚信,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在农业生产中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一些人为了面子大摆喜宴,不健康的礼尚往来给农民生活带来了经济负担;邻里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改变,攀比心理使乡土人情越来越淡漠;正义感缺失,是非标准发生变化;农民的精神追求过于单一,麻将、扑克牌大受欢迎;还有一些农民不相信科学,“算命先生”“跳大神”等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被宣传得神乎其神,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
总体来说,农民道德建设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也掺杂着一些消极腐朽落后的因素。农民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农民道德建设而言,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有利方面是:农村生产力发展迅速,平等思想、竞争意识、创新精神、民主观念等新的道德价值观在农民心中扎根,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利方面是: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使农民之间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传统道德受到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冲击,部分农民为了获得钱财,投机取巧甚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广大农民由于长期居住在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缓慢,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不能正确地辨别利弊,不利于农民道德建设。村级领导干部应当在农民道德建设中起到积极的领导和带头作用,应下大气力进行道德宣传,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但在现实中,部分村干部不但不能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榜样,甚至还违法乱纪,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农民的利益诉求容易被忽视,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后有时并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及时解决,农民有苦难言,长此以往,容易对村干部产生敌视情绪,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德体系失望,阻碍农民道德建设。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较之过去,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不良社会风气也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挑唆邻里关系、互相攀比和嫉妒、虐待老人和儿童、封建迷信、天价彩礼、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冲击着农民的道德观念,广大农民在面对是非善恶问题时很难客观理智地做出判断,因此破坏了农村社会的道德风气。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6]农民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就应当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实际,采取合理的对策加强农民道德建设。
农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农民道德素质、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营造风清气正道德氛围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及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对因家庭贫困无法入学的儿童当地政府应当给予补助,使农村儿童从小接受正规教育,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
其次,要重视家庭教育。风清气正的家庭环境可以使每一个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长辈的一言一行会对下一代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代代相传。农村社会是由无数个小农户组成的,每一个小农户家庭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整个农村社会的道德素质自然就提高了,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
最后,要借助网络、广播、电视、公告栏等途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的心中,并付诸于实践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化走进了千家万户,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网络道德风尚,净化虚拟世界的不良道德风气,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辨别好坏的能力,使农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加强农民道德建设,除了要大力推进农民道德教育之外,还要开展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
首先,要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商议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农民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开展农民感兴趣的、新颖的、为大众所接受的、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取得理想效果。
其次,要定期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道德实践活动开展的周期应当结合村域的具体实际而定,但时间间隔不宜过长。部分农村地区为了应对上级任务,将道德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只是偶尔开展甚至从未开展,形式化的道德实践活动不利于农民道德观念的转变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甚至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规范道德实践活动开展的周期及内容。
最后,要充分发挥村级领导人的道德模范作用。村级领导人作为农村基层的带头人,应当在广大农民中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带领广大群众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户”“好公婆”“好儿媳”“道德模范”“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使农民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道德性情,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并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村级领导人可以通过和农民的互动及时掌握农民的思想动向,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民道德建设更具有实效性。
农民道德建设,不仅要依靠道德的内在约束,还要依靠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评价的外在约束。将农民道德建设与农村法制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推动新农村建设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不熟悉。应当在广大农村地区健全法律体系,请专业的法律人员为农民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提高农民的道德觉悟。
其次,健全道德评价机制。从村民自治的角度出发,由乡村基层组织及村民共同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的积极作用,规范农民的道德行为。此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使广大村民认真汲取家规家训中的道德精华,对于健全道德评价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建立道德奖惩机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指出:“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6]应当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惩恶扬善,利用村头标语、大众传媒等形式宣传和鼓励村民做好事,弘扬正能量。给予道德高尚者荣誉证书、礼品或适当的现金奖励,对违反道德规范的村民给予批评和处罚,对屡教不改者要求其写检讨书公开道歉。提高农民的道德自律,从而加强农民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