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顺芳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一种掌控力,它是教师行使教育教学权力和实现教学预期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受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对教师权威造成了合法性的消解,而师生交往的和谐或者冲突会对教育成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要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速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重构教师权威,对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权威的内涵通常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行使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职权,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素养,产生一种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力量。第二,是指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掌控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学生遵从教师的指令。综上,教师权威是由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法律赋予的权力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系,是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展现,是教师自身树立的使学生信服的威望,同时也是推动教育更好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教师权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威慑性。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有教育价值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权威意味着学生的行为举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这是为了学生以后能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所以教师权威的威慑性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学效能的取得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师生情感的交流上有一定程度的感召性。教师权威是由教师的德、智、才而构成的人格魅力,通过肯定性因素和积极的强制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导向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信赖感[1]。
第一,对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教师权威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对教师在专业权力方面的认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产生依赖感和信服感,合理地树立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策略性知识指导方面难以替代的作用,增强学生内心对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信任感,这样才能使教师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第二,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角色榜样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成为学生身边最生动的角色榜样,这种榜样作用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举止想象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教师正能量行为形成的角色榜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权威影响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满意感,而教师负面的角色榜样会误导学生的认知,影响教育教学效能的取得[2]。因此,要强化教师正面角色榜样的权威影响力,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展示自身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对学生施加隐性的影响,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获得。有权威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和信任,并把自身的权威要求和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他们会认真学习自己心目中权威教师的课,并从中获得知识,体悟情感,规范行为方式,对权威力比较弱的教师的课则会有相反的态度,甚至漠视或反抗,容易导致学生的反社会人格。所以,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度的、被学生接纳和认可的教师权威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热情,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一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教师权威带来挑战。在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同,价值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倾向,学生的价值追求受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影响,也显示出多元化特点,导致对教师权威和价值观念的不认可。现代社会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很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随着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发展,人们认为教师应把学生和家长看作上帝,使教师感受到自身权威的消解和地位的下降。人们对教师的一些不恰当行为也很敏感,这些不恰当行为也会影响人们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评价。例如,家长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没有受到教师的公平对待,就会到学校寻追教师的责任,严重的还会与教师发生冲突,造成教师权威的消解[3]。
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权威带来挑战。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在网络上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相对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则处于劣势地位,互联网上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开放课程,学生通过相关网络资源或者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或者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辅助学生学习的软件,以此检查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满足多样化的知识需求。这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随着智能化网络的发展,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校外学习资源,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对知识的批判意识,敢于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的偏差问题提出质疑。若教师自身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也会被媒体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人们对教师权威的接纳和认可。
三是师生关系失衡造成教师权威的消解。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寄予较大的期望,而学生现实发展情况又与教师的期望出现偏差,会造成师生关系失衡,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却倾向于自己的个性展示,这样就会偏离原来的学习目标,这时教师就要建立适度的、为学生所认可的权威,以此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信服教师的权威,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管控就被学生视为一种命令和强制,不但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的作用,反而引起他们对教师的抵触,导致师生关系的失衡和教师权威的合法性消解[4]。如果要避免教师权威被消解现象的发生,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用心呵护学生,关爱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首先,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塑造教师专业权威形象。一方面,教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以便能够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机智地处理师生之间的冲突,在师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建立有信服度的权威,加深学生对教师权威本质的领悟。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科学地设置教育教学情境,不断塑造被学生接纳和认可的权威形象,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合理调控教育教学进度和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用适度的权威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展示知识的灵动性。
其次,努力提高教师人格素养和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建立不仅和自身的专业技能有关,还与教师的人格修养、个人魅力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坚持以德施教,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用交流、沟通和引导的方式代替命令和禁止。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与自己发生冲突,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才能主动地接纳和尊重教师的权威[5]。另外,教师权威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认可和接纳,这就要求教师要博学多识,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高尚人格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构教师权威,对学生的发展施加更多正面的影响。
再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构自身的权威,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发展特点,合理接纳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在疏导和答疑解惑中获得智慧,使学生尊重和认可自身的权威,即使针对某一问题双方不能达成共识,师生间只要平等地去交流和沟通,学生内心也会被教师的胸怀所折服,自觉接纳教师的引导,有利于教师权威的重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机智经营教育,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要共学习、共进步、共成长,要做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断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减少对学生的强制性要求,通过自身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获取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潜移默化中重构教师权威。
最后,完善相关制度建设,重塑尊师重教文化。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准入制度严格把关,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明确规定教师职业的准入资格以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权利和义务,赋予教师管理和监督学生的权力,让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6]。另一方面要重塑尊师重教文化,引导人们真正尊重和敬畏教师职业,理解教师职业的真正意义,并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实施条例中规定尊师重教的具体要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学生和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事务之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与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信任,不断地接纳和认可教师的权威。通过从理性层面解读和探讨教师权威,从师生交往的视角看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从而促进师生间的真心交流,使教师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双慧眼,用机智经营教育,实现未来教育的返本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