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政华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对贫困生实施帮扶,目的是促使贫困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效地服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产业扶贫向高质量发展。本文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教育规律出发,提出从思想、技术技能和经济三条路径对贫困学生实施精准帮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利用贵阳市部分高职院校集中的便利条件,笔者选取了5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在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为53%和48%,年龄在18~21岁,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占比为90%。通过对样本院校师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现将其现状分析如下。
高职院校通过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帮扶,对其思想起到了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精准帮扶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挖掘不够,少数学生过分依赖学校的帮扶,对精准帮扶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使贫困代际问题难以阻断;部分高职院校在对贫困学生资助渠道上仅仅只停留于经济上的帮助,没有体现教育扶贫的持续性[2]。在党建扶贫方面比较欠缺,党建与精准帮扶融合深度不够,一对一帮扶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未能有效地贯穿于精准帮扶的全过程,资助育人与党的建设没有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高度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未精准施策,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对贫困学生识别的过程中,未建立贫困学生在身心、心理健康、思想动态等方面的档案,辅导员对贫困学生的关注不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把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拼在一起上思政课,没有区别对待;三是在对贫困学生资助过程中,只停留于经济帮助的层面,很少涉及扶志教育,没有把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情怀与经济帮扶有效结合起来,使资助育人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经济帮扶是其他帮扶方式的基础,是保证贫困学生在无任何经济压力情况完成学业的根本保证,也是见效最快的扶贫方式之一。从对样本院校的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高职院校在给贫困学生经济帮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奖、学、助、贷、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对师生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每所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探索并构建了奖、学、助、贷、免结合的学费补偿模式,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教育精准扶贫资金基本覆盖了所有贫困生,基本保证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简单的经济帮扶的同时,没有建立完善的“长、短结合的资助模式”,没有把经济资助延伸为学生自觉的劳动行为,没有关注学生的能力长远发展。
经济扶贫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高职院校经济扶贫只是停留于国家规定内的资助政策。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学生拓展经济补偿。一是产教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人培养的基本模式,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高职院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补偿上,没有充分利用产教深度融合来获得对贫困生的支持,“校企协同帮扶模式”未建立;二是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上的帮助。
技能技术帮扶是所有帮扶方式的核心,它是助推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贫困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帮扶,能帮助其累积社会资本,提高社会竞争力,进而改善经济状况,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打破贫困代际的传递。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帮扶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与招生体制不协调发展,限制了对贫困个体的精准聚焦。高职院校在实施精准帮扶上,精准聚焦是先决条件,直接决定帮扶是否普惠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却相当困难。一是高职院校资源比较短缺,无法实现对所有的贫困人口进行短期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二是现有的高职院校教育招生整体缺乏吸引力。针对高职院校现有的招生条件和办学水平,进入高职院校就读需要一定的条件,很多贫困人口都无法满足此条件,再加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贫困地区的高中毕业生都愿意选择本科院校就读。同时高职院校招生宣传无法进入村、家庭,无法形成针对贫困家庭、个人的“深度聚焦”;三是在社会培训方面,由于受到国家现有体制机制的限制,无法开展对贫困人口的培训,从而限制了对贫困对象的聚焦。
教学改革与产业需求不协调,限制了贫困对象长远的发展。从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自《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2016~2018)实施以来,贵州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教育精准扶过程中,教学改革未体现“精准培养”。一是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高职院校未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对贫困学生的致贫原因未作深入的分析。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未体现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的差别,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都以同样标准去要求学生,未凸显个性化培养;二是在技能技术培训上,未体现“精准培训”。目前贵州省高职院校技能技术培训主要是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展开的,但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等因素各不相同,对技能的需求也各不一样,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一刀切”的培训方式,未结合贫困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技能技术培训,从而造成贫困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上岗。
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帮扶对接深度不够,限制了贫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向,并曾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精准帮扶上未聚焦精准。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实训条件以及实训设备非常简陋,无法培养出适合贫困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二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对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数量还质量都难以形成有力支持;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深度不够,导致帮扶机制不畅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通过构建以经济帮扶为基础、思想帮扶为引领、技术技能帮扶为核心精准帮扶模式,增强贫困学生脱贫能力,实现贫困代际有效阻断。
思想是时代的光芒。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照亮时代的航向[4]。贫困地区人口之所以贫困,往往是由于当地文化资本、思想观念、文化观念、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观念性的贫困。高职院校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不仅向其传授知识、技能,更应该加强其思想教育,改变传统的观念,解放思想,着眼于未来。
以党建为引力,扎实推进扶贫工作。贫困地区要真正地从脱贫走向富裕,再到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是提升内生动力和增强内涵造血功能。必须通过加强高职院校与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堡垒作用,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首先,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紧扣党建核心,发挥党员党建优势,把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帮扶。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实施“党建+”帮扶路径,将精准帮扶与党建工作进行 “捆绑”,做好党建的同时,咬定“精准”,将精准帮扶与党建高度融合[5]。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党员一对一的贫困生帮扶机制,压实帮扶责任,确保贫困学生生活有保障、学习有指导、工作有希望;其次,高职院校应组建一批产业帮扶支部。采取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岗在致富项目中在方式,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优势,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在校内遴选不同领域内的党员技术骨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扶,探索“支部+产业扶贫”模式,最后,以党建培训促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遴选优秀党员教师定期给贫困学生开展党及相关知识教育,加大对国家脱贫攻坚方针政策、科技知识、相关产业人才需求等方面培训力度,从而增强贫困学生脱贫的信心。
以思想为先导,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高职院校在实施精准帮扶实践中,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帮扶过程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始终,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做到思政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到位,改革创新到位,认真研究新时期贫困学生的思想特点,鼓励引导贫困学生把练就真才实学放在首位,使其不但能做事,还有做成事,更要做好事;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把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脉搏、时代潮流紧密结合起来,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贫困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视野中,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激活贫困学生的理想追求,激励其经磨练、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其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凝聚强大的青春力量。
以创新为引领,拓展方法手段。随着高职院校精准帮扶工作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等、靠、要等思想比较严重,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贫困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在谈恋爱、金钱的追求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渗入层出不穷,使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精准挖掘每个贫困学生的思想特点,建立一对一思想帮扶机制,广泛开展实地调研,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贫困学生思政工作推向更好的发展。一是加强和改进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分层次建立贫困学生档案,精准查找贫困学生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帮扶工作,找准与贫困学生的共鸣点,以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亲身的体验,使贫困学生真正明白财富是通过努力奋斗得来的;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月为载体,把握时代特点,结合贫困学生需求打造学生喜爱的品牌活动。注重活动实效,传播校园优秀文化品牌活动,引导贫困学生增强 “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
高职院校在实施精准帮扶的进程中,必须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针对不同贫困学生致贫原因进行精准定位,精准施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脱贫为目的,提供政策支持,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使贫困学生在高职院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技术人才[7]。
推进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目前,虽然贵州省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教育精准扶贫班”,但是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家庭的需求,在加上高职院校招生宣传没有进社区、进村子、进家庭,贫困学生对高职院校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错失了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机会。一是高职院校要充分借助分类招生的机会,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招生宣传,把高职院校的优势传递到每一位贫困学生手中;二是在招生政策上,高职院校应适当向贫困家庭学生倾斜,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进校学习技能技术;三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东部职业院校对口帮扶西部职业院校的机会,创造条件,优先选派贫困学生到对口帮扶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精准培养”。产教深度融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技能技术的重要方法。一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培养“懂技术、有技能、下得去、用得上”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依据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专业体系,为产业脱贫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一个产业脱贫一方的目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一对一”“一对多”个性化培养与教育,订单式培养地方发展急需人才,使他们带着技术进市场、掌握技能上岗位,确保产业、专业与脱贫三者协同推进[8];三是建立贫困地区产业帮扶机制。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通过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助推高职院校主动研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政策,识别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及需求,推动贫困地区在发展中“政产学研”协同实践,使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与贫困地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等协同发展的内在实力,有效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和体系建设,使其成为服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的有生力量;四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家庭人人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精准培训”。以县为单位,发挥涉农高职院校的优势和作用,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分别对贫困地区在家务农、外出务工、回家创业人员开展菜单式培训。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精准帮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精准帮扶,高职院校可以全面、准确建档立卡,根据贫困学生自身优势和贫困地区产业升级的分析,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就业指导,实现“精准就业”。一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创新创业设备和基础设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硬伯条件与企业设施设备无缝对接;二是依据贫困学生致贫原因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精准培养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实现“一贫困一导师”帮扶制度,使人才培养与贫困区域经济社会无缝衔接;三是高职院校要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探索集约化顶岗实习。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切实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和订单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尝试开启创业体验式项目,积极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利益群体的连接,尝试在贫困地区建立“职校—产业—个体”开放合作的创业平台,促进资源的流动和整合,打造贫困地区集群发展优势。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稳定就业,是切断贫困链条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应加强技术鉴定与实训教学结合的教育方式,支持学生自主创业,构建创业岗位教育平台,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实力。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精准就业服务机制,挖掘就业岗位。
扶志和扶智在高职院校精准帮扶中更重要,更有意义,要大力实施“造血式扶贫”,让贫困学生有信心、有志向、有能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助模式,把扶智教育摆在扶贫工作的首要位置,将给予式扶贫转变为发展式扶贫。如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增强贫困学生脱贫致富的信心;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用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来进行扶贫,使扶贫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变为开放式扶贫。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使贫困学生在技能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确保自己所学技能技术学以致用,为合作企业创收的同时获得应有的报酬,助力自己的学习生活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合作企业可以拿出一些临时性工作岗位招收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贫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到该企业工作获取相应报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困难。在订单培养班和校企合作班,企业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
高职院校积极组织校外可组织的力量,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全面帮扶贫困学生。如在遴选校内超市时,明确要求合作方给贫困学生提供一定的赞助,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邀请优秀校友参与高职院校扶贫工作;吸纳地方慈善机构向学校贫困生捐赠衣物、生活物资等物品,以期减小贫困生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帮扶贫困生从物质上的给予转变为强化精神层面上的积极引导,帮助贫困生高质量地获得职业技能,营造学校良好氛围,使贫困生无压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