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蕾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应该具备与之相配的职业精神和思想内涵。如何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内涵和质量,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所需,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相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2017年5月,“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2017年12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国部署推广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元价值引领”与“多元社会思潮”之间的较量,面临多元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也面临青年学生的思想分化和价值变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树立学生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与修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育人大计。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有学者指出:“高职院校近几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减少教学成本,思政类课程几乎都是以大班的形式开展教学。因此,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实践教学无法展开,只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教学层面,不利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水平的提高。”[2]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少数思政教师的独有任务,而是所有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通识教育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仅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思政教育的理念,担当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实现思政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融合。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期待,同时也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程是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识课程旨在开发学生的心智,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目的是修身养德,德育为先,以德育德。从过程看,二者融入思政的路径不一样,思政课程教育属于显性教育,通识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如果简单地将思政课程的方式直接套用于通识课程,就会显得生硬和突兀。从结果看,二者的目的又具有一致性。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理念,旨在实现全课程育人,它不局限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显性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通识课等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按照“圈层效应”理念,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思政课处于第一圈层,形势与政策课处于第二圈层,通识教育处于第三圈层。可见通识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探求恰当的融入路径,使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不断增强育德意识和能力,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能力建设,通识先行;立德树人,责在通识。如何在通识教育中融入思政课程是未来通识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通识课程教师面临的新使命。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具有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真正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就像在汤里加盐,度的把握很重要,太淡,没有味道;太咸,难以下咽。因此,要把握好“四用四不用”:用当代中国成就鼓舞学生信心,用先进事迹感动学生心灵,用红色传承磨砺学生能力,用新时代历史责任激发学生担当;不用个人负面情绪影响学生感知,不用非专业性知识误导学生认识,不用低效教学手段消磨学生努力,不用历史发展曲折损害学生信念。
“公共英语”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对“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这门课程重要的思政功能。但目前“公共英语”与思政教育融合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思政教育重视度不够、教学内容处理不合理、教学组织形式缺乏新颖,等等。要破解这些难题,让“公共英语”的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就应该结合通识课程特色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全过程,实现通识教育教学的课程思政功能。
课程思政既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之所长,强化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思政化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出发,将学生个体对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对己、对人、对事、对自然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分析与判断,用英语产出任务[2]。有调查研究显示,低自尊感、理想信念缺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心理健康欠佳、网络环境困扰、原生家庭失衡等是困扰高职学生发挥潜能、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3]。因此,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之外,更应该从理念信仰、心理健康、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现实价值的引领和品格的塑造。
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第一册的第七单元Text A“Three Keys to Success”一文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到想要成功就要养成三个习惯,即Set Goals;Take Action;Ask for Help[4]。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语言知识外的目标,还需加上情感目标:1.Can describe three keys to success;2.Can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ccess and the failure.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入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让学生明白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让学生不要总是把自己成功归于自己因素,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用论道理,讲故事的方式正面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是课后写命题作文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本堂课的情感目标。
《公共英语》教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自然、教育、伦理、文化等众多领域,并且多数讲述的都是国外的人、事、物,有关中国的内容所占比例十分有限,涉及到思政教育内容的甚少。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充分钻研深入教材,充分融入更多的思政教育。一是要在“量”上增加思政元素;二是“质”上要有典型意义;三是在课程的“面”上要充分覆盖。因此,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依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发展和教学条件拓展加工,才能避免陷入“过分依赖”和“完全抛开”教材的误区;才能掌握作者如何通过单词、短语、句子和篇章给读者呈现主题内容;才能更深层次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政素材,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基因,紧扣教材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恰到好处地融入相关中国元素。
例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Text A “Magellan’s Madness”。该文讲解了麦哲伦的航海之旅,教师可以补充郑和下西洋事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成果分享等形式,对比了解两位航海家远航的目的、规模、时间、意义等,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中国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客观地向学生展现祖国的历史,增加学生的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还可以适当地选取ChinaDaily,Twentyfirst Century等媒体上的优质文章,把具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把课堂作为实施思政教育的“主战场”,通识教育应具备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教育的双重功能。教师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教师要提高思政教育融入的自觉性和自然性,把握融入的可行性,注重融入的反复性。一是以典型案例作为融入点。授课中结合课程环境,适时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历史事件嵌入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二是以非传统理念作为融入点。可在课堂上设置一个presentation的环节,每学期或是每个月选定一个主题,例如“厉害了,我的国”,让学生搜集最近我国在科技、国防、医疗卫生、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新闻,制作中英文的PPT进行课堂展示。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英文单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强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三是以课堂延伸作为融入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聆听国家领导人在一些国际交流或论坛上的发言讲话,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英文诵读会等方式,在锻炼、提升学生英语口语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实现智育、思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手段、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融入思政化的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政教育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将课程思政作为单独的板块进行评价,而是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全过程。“公共英语”课程需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的依据主要是期末考试和等级考试。在形成性评价中,思政教育应有不可置疑的底线,教师可以通过思政目标的确立、思政模块的细化、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将学生学科能力和思政素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通识课程不仅是旨在开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更是学生获得“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要实现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找准课程思政建设切入点,使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自然结合并成体系,是需要各级高度重视、各方全力支持、团队协作配合、老师不懈努力才能攻克的课题。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复制,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抬高思想站位,强化新时代责任担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统一,努力成为思政的传播者,承担起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