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窍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19-03-22 05:16孙雪美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通窍供血基底

孙雪美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沈阳 1100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眩晕、恶心欲呕、共济失调等,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容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VBI性眩晕对于预防和降低脑血管意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方式主要为降压、调脂、降糖、抗凝、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因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缺血症状,但长期疗效并不显著,且药物毒副作用较大。中医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以活血化瘀、理气祛湿为治疗原则,减缓椎-基底动脉血管内膜硬化进程,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减少疾病复发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1]。本研究探讨通窍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VBI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VBI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2月—2017年6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的VBI性眩晕患者11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46.28±9.22)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0.83±0.29)年。治疗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46.28±8.76)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0.72±0.34)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疾病诊断标准[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有眩晕症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眩晕的诊断。

排除标准:耳源性眩晕;脑部占位性病变;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关节严重畸形、无劳动能力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脑供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用长春西汀(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10)治疗,20 mg/次,溶于2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日,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方剂组成为赤芍3 g,川芎3 g,桃仁9 g,红枣10 g,红花9 g,鲜姜9 g(切碎),麝香0.15 g(绢包)。1剂/日,水煎煮,早晚温服。2组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根据文献[3]进行,其中显效:TCD检查显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改善,达到正常水平,头晕、恶心及眩晕症状消失;有效:眩晕相关症状明显缓解,不适感减轻,TCD检查示血流状态明显改善;无效:眩晕症状改善不显著,TCD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治疗前后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评分、症状(头晕、恶心、呕吐、耳鸣、乏力等)评分的变化。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2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清NO、ET-1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其中NO采用比色法检测,ET-1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分别评价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等指标的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N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ET-1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头晕、恶心、呕吐、耳鸣、乏力等各项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见表4。

2.5 2组IMT及EEV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IMT及EEV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6 2组椎-基底动脉Vm和PI比较

治疗后,2组椎-基底动脉Vm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椎-基底动脉PI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1 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2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5 2组患者IMT、EEV评分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6 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m、PI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VBI性眩晕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异常,导致脑部结构如脑干、大脑、小脑等组织缺血发生,进而产生神经缺损表现,其中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还可伴恶心、呕吐、头昏晕沉、视物模糊等。且眩晕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VBI性眩晕容易发展为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与预后。VBI性眩晕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椎-基底动脉严重缺血或狭窄,造成大脑缺血从而引发头晕眼花等症状,研究[4]表明,眩晕的反复发作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因此,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减缓动脉硬化进程对于治疗VBI性眩晕尤为重要。然而,单纯西医治疗VBI性眩晕的疗效并不理想,文献[5]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VBI性眩晕疗效显著。

中医认为,VBI性眩晕的病机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受累,气、血、痰、瘀、水互结于体内,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造成血液运行无力。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而血瘀、气滞、水湿为VBI性眩晕主要致病因素,治疗上主要以活血行气为主,以改善局部血管微循环,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供正常。袁明等[6]以活血、祛痰、止眩为法治疗VBI性眩晕,取得了满意疗效。本研究中通窍活血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窍活络的作用,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赤芍养阴化瘀,凉血止痛;川芎行气活血;麝香芳香开窍;诸药合用,共奏通窍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通窍活血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VBI性眩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治疗后,2组IMT、EEV评分、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通窍活血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VBI性眩晕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通窍活血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VBI性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通窍供血基底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疏风通窍汤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黏膜恢复的影响分析
通窍活血汤灌胃对小鼠颅脑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辣语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