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关注教师的专业自我。所谓教师的专业自我,主要指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专业工作所抱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师专业领域中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潘海燕教授及其团队创建的基于“自我经验”与“专业共同体”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和模仿的过程,真正的内在活动是一个在反思伴随下的生长与应用过程。”主张调动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教师从一个个具体的教学反思案例中提炼“事例经验”,借助“专业共同体”,再集中对许多的“事例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对同一类的经验整合产生类经验。集中若干类经验后,再凝练为个人经验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生发“实践智慧”,从而促使教师形成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与发展动机,最终形成鲜明的专业自我。
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当前教师培训的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宝贵经验。传统的教师培训主要采取“授——受”式培训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参训教师的“自我经验”。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立足教师经过反思后获得的“自我经验”,即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共同体”,通过教育活动、教育体验,用反思促进其嬗变,帮助教师生成新的经验或思想。实践也证明,外来的知识只有在和教师个体的“自我经验”相结合时,才能被内化为“实践智慧”。近年来,我区一直致力于新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2018年3月,我们将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应用到新入职教师培训中,开展了基于自主生长理论的“临床型”新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基于自主生长的“临床型”新教师培训以课堂为培训场所,以“自我经验”为培训出发点,在“课堂会诊”的基础上诊断并化解教学中的问题,最终提升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该培训基本框架为“课堂会诊——理论补给——实践体验——自我反思”,体现了“诊测、补给、实践、反思”四位一体的培训整体架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生成、建构起新的知识,从而充实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重视个人经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自我经验”是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教师经过实践体验和反思获得的“实践智慧”,是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培训的过程就是不断促使教师“自我经验”增值的过程。因此培训前,我们通过基于教学现场的“临床会诊”,引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剖析、诊断、反思,提升教师对“自我经验”的敏感性,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积累事例经验。
教学现场可以是真实的课堂,也可以是教学录像或网络直播课堂。在课堂观察中,培训者与参训教师要对现场展示的每一个课例进行深度剖析。如一堂课该怎样导入,怎样结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样提问,怎样讲解,怎样恰当进行课堂评价,如何有效挖掘利用课程资源,如何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教学问题都可以是现场观察与诊测的重要内容。
具体做法:将新教师按照学段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派一名对“自我经验”很敏感的指导教师跟进指导。新教师提前在学校录制一节常态课,研修过程中,指导教师组织学员对每人提交的课堂录像进行“会诊”。通过“临床诊测”,发现每位学员教学中的个性化的闪光点与真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低段在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的划分、新课的导入、识字教学的方法指导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中高段则在如何正确提炼教学内容、核心问题的设计与切入、学法指导、教学资源的开发、读写结合等方面问题突出。随后指导教师和学员一起深入剖析典型问题背后所关联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原理,并通过交流研讨,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这一环节有效提升了参训教师原有的认知水平,唤醒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为了提高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反思,引导新教师对自身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提升他们的自我经验,需要给新教师“补给”相关的理论知识。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要全面兼顾和改进极为困难,因此可以聚焦诊测中的关键事件或典型问题,以专题讲座或微讲座的方式开展专题研修。比如本期培训,我们就以“精准目标、优化设计、关注文体、强化语用”为研修主题,聘请了区内外优秀的教研员和一线名师,进行专题培训。教育智慧源于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统一。通过完善理论“补给”,不仅丰富了学员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学会智慧行走。
基于自主生长的“临床型”新教师培训需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师的自我经验,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让教师在“行走”中改变“行走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发展。
“临床型”培训强调问题导向、实践核心,立足教师的自主生长,注重通过现场诊测、分析与分享活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自我经验。在这一环节中,导师结合“会诊”中梳理的个性化的闪光点和核心问题,制定月研修主题,布置实践任务,学员结合研修主题和任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放大“闪光点”。每名学员首先要在学校指派的“师傅”指导下进行备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试讲,然后再到小组中上实践展示课。各小组实践导师带领本组成员分别围绕研修目标,以学员的课堂为例进行深入剖析,在充分肯定“闪光点”的同时,进一步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做课教师对自己这节“原型课”还要进行再修改,并重新回到本校上“改进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专业共同体”将已有的自我经验不断修正、完善、提升与系统化。同时又在小组成员的互动分享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并不断在领悟、反思、发现、总结中,凝练成个人的实践智慧。
没有反思的教育实践必然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办法,教师对自我经验进行反思是实现专业自我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学员要参与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即时进行反思,整理自身的实践体验成果,通过不断反思,将一个个散点式的“事例经验”总结梳理成为一个“类经验”,这里的“类经验”指的是教师将大量“事例经验”进行整合,获取全面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多路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小组做课教师要结合小组课堂实践写出教学反思,听课学员也要结合每次听评课提交听课体会。撰写反思的形式可以是案例、随笔,也可以是论文,此外,我们还要求学员在微信群中即兴发表个人的感想,分享他人的观点,从而营造伙伴研修的氛围,在共研、共学、共促中共同成长。通过自我反思,提高新教师的问题意识,帮助新教师提炼“事例经验”,整合“类经验”,凝练“个人经验体系”,并最终生发“实践智慧”,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基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注重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组织依托,让教师有团队、有平台,有同伴互动机制和相互激励氛围,通过团队研修促进教师自我经验的建构。因此,我们积极引入市级优质资源,首次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对新入职教师实施为期一年的培训,为新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引入更优质的资源。培训采取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运行方式,整个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为主体进行顶层设计,由市区两级共同组建班级指导教师团队,每班还选派一名教授担任首席培训师,主要负责研制学科培训方案、课程计划;区教委和进修学校师训部负责学情调研、项目招生、班级管理和项目实施,并负责组建学科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参与实践课程的指导;基层学校与师训部门对接,要熟悉培训的整体安排,确保培训班学科实践活动、学员校本实践的有效实施。
基于自主生长的“临床型”新教师培训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帮助教师实现了个体的专业成长,而且促进了市区校三级联动机制的形成,推动了基层学校校本研修的常态化,以及区域教师培训机构职能的转型,实现了校本研修、区域研修的优势互补。打破了传统的单打一式的培训方式,实现了培训由点向面的转化。
此外,以往的培训中,中小学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和挖掘。基于自主生长的“临床型”新教师培训,巧妙融合各种培训资源,注重发挥中小学及协作区、基地校的作用,强调中小学中师傅和骨干教师在实践层面的示范指导作用,借助“专业共同体”,也就是外力,用反思促进其嬗变,这一做法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立足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研制了三年发展规划,采取了“启航、导航、远航”三段实施,即第一年助力启航、第二年合力导航,第三年助推远航。第一年主要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实施“启航计划”,通过268学时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夯实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新教师的经验性知识和教学能力,丰富新教师的“自我经验”,助力新教师扬帆启航,快速成长。第二年,由中小学教研室牵头设计、学科教研员组织实施“大兴区新教师助力成长工程”,利用假期和平时的教研活动,对三年以下新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学科专题培训,同时,要求各校加大对新教师校本研修的力度,区校合力进一步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指名方向、提供动力。第三年,我们在兼顾新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培养好苗子,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如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市级“青蓝计划”培训,举办区级“新星杯”比赛,让他们在优质高端培训和教学技能展示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助推新教师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逐渐成长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总之,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出了自主、生长、反思、合作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理念,这一理念对于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新教师“自我经验的”生成与专业自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