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谦
(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 银川 750000)
连线报道是直播新闻节目常用的手法,记者通过信息设备,与直播间的主持人保持联系,将新闻现场正在发生的事件第一时间进行描述和传播,使受众更直观地感受新闻内容。这种报道形式因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及时性、可听性,适应当下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广播电台新闻中得到普遍应用。
当先,受众对信息的更新速度有很高的要求,连线报道可以第一时间将获得的信息传播出去,伴随着车载播放系统的发展,连线报道的方式更适合了当下受众的需求。
进行连线报道时,记者通过声音采集系统进行新闻的直播,其周围的环境和各种声音都同时被受众接收到,从而产生很强的代入感,这强化了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连线报道进行新闻报道时会有多个视角参与,多方连线对事件进行阐述,使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报道更加全面。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可信度,方便受众全面了解新闻事件。
在进行新闻连线时,背景音可以拉近受众和新闻现场的关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真实性。鉴于此,记者在进行连线广播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开展工作。周围不能太安静,只有采访对象的声音,则不利于现场氛围的营造;太过嘈杂,噪音会影响采访对象或者现场记者的报道,起不到该有的连线效果。因此,广播记者要选择一个既能突出现场音效又不影响连线报道效果的环境。
例如,在常见的交通事故报道中,广播记者一般会对现场进行连线报道,采访当事人、交警和市民,这时周围会有车辆的声音、现场救援的声音等等,记者则需要选择一个离现场较近的环境,保证现场同期声的清晰,又不会被嘈杂的声音淹没,使受众能够感受到事故现场的紧急事态,保证受众的收听效果。
广播新闻记者在进行连线报道时,要对受众的心理进行分析,选择那些具有重要性、关联性、新鲜的信息进行播报,同时构建一个张弛有度的文本,进行报道节奏的把控。
一是要运用简略、概要、强调、弱化等叙述手段,用变速叙事打破受众心理预判。记者需要用不同的力度呈现核心信息、背景事件、细节事件、后续发展等等,或简约精练,或细致刻画,或再现现场,或议论风生。
二是连线时记者切记将事实一股脑说清,要注意逻辑上的设置悬念,在连线报道导语中尽量保持事件的神秘性,以此来增加受众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停留在该新闻频率上。
三是报道事件时要注意分清侧重点,不要几条信息同时进行。新闻连线要突出一个中心,或者按照新闻事件的时间顺序,围绕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报道,呈现立体化的新闻事件,体现新闻策划的主动性和新闻报道的独特性。尤其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这种策划性更显得重要。
四是和主持保持一定频率的互动,这样能避免连线报道成为记者的口播新闻。在新闻实践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现场记者在播出新闻时,“忘记”和直播间的主持人互动,成为一个人的自说自话,而且主持人也无法代表受众向记者提问,无发生成新的关注点,这些降低了新闻的听觉效果和传播价值,容易使受众产生疲劳感。
现场连线时会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面,记者如何对现场的素材进行有效选择,准确把握报道的信息点,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对连线报道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信息点不对,受众很容易转移注意力。这时需要连线记者站在受众的角度,用受众的眼睛去观察现场,用细节拉近新闻和受众的距离。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去年春运期间,有一期《回家之路》的节目,对各地的春运情况进行连线报道,对山东德州站开设的转车换成专用通道进行了报道。记者以乘客的身份体验这个通道,描述具体的路线,转车换乘标识是什么样的,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等等,在连线的过程中,记者采访了车站工作人员,还采访了乘客,使连线报道细节充实,具有一定的深度。在报道的最后,记者还对新闻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该新闻信息的服务性,实现新闻价值的提升。
广播新闻是当下受众比较受欢迎的新闻播放形式,具有很强的陪伴性。在进行连线报道时,广播记者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替受众观察现场、发现那些感人的细节,挖掘新闻故事的真相和发展过程,用属于广播的形式进行报道。注意连线环境的选择和流畅的表达方式,获得最佳连线报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