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锋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3)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载体,富含崇高的理想信仰、勇敢的创新思想、不屈的奋争精神和无私的奉献品格,具有天然而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历史知识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要增强纲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运用。因为只有从实践出发,才可能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科学的合理的解释。[1]把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不但是对纲要课程内容的丰富,而且有利于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能更好发挥红色育人的价值。要结合纲要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镇江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便利性、独特性的特点,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多种实践教学,推进本地纲要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纲要课程作为一门高校思政课程,其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认同四个选择的必然性,树立正确的四观,增强四个自信,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偏向,带来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极大影响到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当前,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教学形式化、单一化、空泛化,这些因素极大影响了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降低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对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普遍缺乏足够重视,对其推动大学生思想认识转变认识不足。习近平指出,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针对性,其中之一就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毛泽东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2]国家多次颁布文件,强调实践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高尚品质和坚毅品格的积极影响。但是,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来看,因种种因素影响导致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首先,许多高校对实践课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实践课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之中,比如课时设置较少,实践经费不足,实践教学活动基地缺乏等;其次,纲要课程实践课时少,成绩占比小,教师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花费许多精力,要进行事先安排,列出具体计划,又要精心组织学生,外出实践还要撰写报告总结,加上一般都是大班上课,而组织大规模的实践活动较难,所以老师认为实践教学能少则少;最后,学生对纲要课程不重视,同时老师组织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缺乏生动性、针对性,也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二是实践教学效果欠佳,既与缺乏激励机制、缺乏创新性有关,又与实践教学的限制性因素有关。要想取得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从多方面借力促成实践教学的最大实效性。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体现激励机制。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在经费、设施、酬劳等方面给老师提供更多支持,使老师的辛勤付出有相应的回报,进而推动老师全身心投入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带动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参与实践氛围。老师要避免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单一化,就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场景教学、专题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和模式,展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增加生动性、感染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实践教学效果还受到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弱、老师自身能力水平和实践主题形式的限制。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欠佳,对实践课程的目标理解不深,加上缺乏兴趣,就会造成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课程对教师的人文知识和艺术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许多老师因知识储备有限,在现场教学过程中讲解乏力无趣而会影响到实践活动的效果。同时,运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时,会因学生满足求新求异、追求视觉与听觉感受的同时,影响到其对理论思考的训练,进而也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3]
习近平非常重视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承,提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4]镇江这块红色热土,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丰富多样的红色物质载体和红色精神。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和时代精神,生动而具体,具有鲜活的思政教育意义。积极推进镇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之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是纲要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纲要教材主要是从大历史宏观角度演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内容取舍和编排上主要注重共性东西,较少兼顾各地历史发展的差异。[5]所以,结合富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就成为必要的补充。镇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思政价值与纲要课程教育目的一致,内容具有高度契合,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独特的素材,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成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都将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镇江是名副其实的江南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镇江有40余处红色纪念设施、遗址、名人故居,100多处红色文化遗产,37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1921年起,牺牲的镇江籍烈士和牺牲在镇江的外籍烈士就有3000多名。作为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镇江集中了大量抗战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会址、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等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教学平台,可以开展考察、参观、瞻仰以及相关的拓展性活动,操作性强。另一方面,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人物、事迹、事件、精神、遗物等历史资料,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具体详细而丰富深刻的教学素材,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理想信念是支撑个人奋斗的精神脊梁,是精神之“钙”。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拼搏奋斗的精神、有服务社会的热情。我们一方面当然要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其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镇江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物质遗产,充满了先辈们坚定理想、不断创新的革命精神、时代精神,散发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折射出先辈们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典型教育样本,可以对大学生的理想、情感、意志、品格进行熏陶,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三观,激发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努力奋斗。
马克·布洛赫说:“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鼓励人们有所作为。”[6]镇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生动具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熟悉的本土红色文化作为切入点,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实效性。同时,通过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积极探索纲要等思政课程更为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找到可资推广的实践教学经验,推动地方高校纲要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真正让思政课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在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善于根据纲要课程内容,在课堂上穿插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恰当运用具体红色史料、红色人物、红色案例、红色精神等学生较为熟悉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增强课程的思想性、亲和力。结合新编2018版纲要课程教材的章节,把镇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穿插运用,会极大丰富充实纲要历史细节内容,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兴趣,增强历史的可信度,从而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比如,在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可以穿插镇江焦山炮台图片和实物,介绍满龄率军抗击英军侵略的历史;在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引入对西津渡英美企业的解说和图片,介绍镇江开埠与近代化发展;在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穿插民主革命先烈赵伯先纪念馆和伯先祠旧址,讲解赵伯先和镇江辛亥革命的有关故事;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涉及镇江五卅演讲厅、镇江英租界等遗迹。镇江各界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反日、抗英活动,收回了镇江英租界,展现出镇江人民极强的爱国爱镇热情;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引入镇江烈士陵园介绍。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的年代,许多共产党员宁死不屈最后在此被执行枪决,号称“小雨花台”;在讲述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章时,涉及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会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韦岗伏击战战场等丰富抗战资源,新四军英勇抗日反顽,铸成了铁军精神;在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中,结合渡江战役纪念馆,讲述解放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渡江故事和凝聚的渡江精神;在讲述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时,穿插驻南使馆许杏虎夫妇烈士故居及其感人故事介绍;在讲述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观看时代楷模赵亚夫事迹视频。这位著名农科专家、优秀共产党员55年如一日,服务山区百姓,其身上凝聚的亚夫精神已成为推进镇江人民前进的宝贵时代精神。
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锤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接受心灵的洗礼。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许多正能量。”[7]红色教育基地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镇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新四军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参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故居、烈士陵园等红色物质遗产,结合图片、文字、音像资料,容易让人置身当年场景中,内心受到触动,心灵经受洗礼,不由自主地对先辈肃然起敬。在老师现场教学下,先辈们的红色理想、牺牲精神、为民初心,都会感染学生,传递到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坚信前辈所走的路是光荣正确的,要捍卫红色道路、保护红色江山。同时,组织红色文化寻访、红色故事发掘等社会实践调查,注重对学生的力行认知,增强动手能力,锻炼思想意志,在实践中体验红色文化、践行红色精神。在调查中,可以侧重对红色遗址、爱国基地、老革命、老干部、老党员等方面的调研,通过对物的资料收集和对人的访问对谈,收集整理革命故事、红色文化、红色印迹等本土历史文化细节,让学生加深对党、国家、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坚定其理想信念,提高其奋斗意识,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8]要强化红色文化的弘扬,就要注重红色文化的思政引领价值,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校园具体文化活动之中,打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首先,联系纲要课程的有关内容,联手团委等部门,把红色文化与校园主题活动有效结合,选择重要政治性节日、纪念日,开展有关镇江抗战、铁军精神等红色主题的各类竞赛,如抗战知识竞赛、铁军精神征文比赛、红色微视频比赛等。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红色影视作品赏析,如《新四军》《陈毅在茅山》《红色茅山》等。影视作品因其直观、感性、生动形象而充满动感,对学生视觉和内心有强烈的冲击力,赋予学生真切而生动的精神体验,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9]在欣赏影片过程中,坚定理想、敢闯敢干、不怕牺牲、服务人民的革命精神就会感染并传递到学生身上。在欣赏之余,还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撰写影评,把红色精神内化于心。最后,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网络建设之中,打造红色文化为主体的网络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充分重视并发挥网络资源传播的优势。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红色文化学习平台。要把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素材实现在线共享,老师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红色文化推送,实现红色微课等课程资源共享,学生可提交红色文化实践报告、读后感,进行师生互动,使红色文化突破时空限制而获得持久弘扬。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注重教学实践,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引领价值,深度挖掘红色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这既是对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实践形式的有益补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又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内容、新形式、新途径,赋予大学生思政教育以生动性、感染力,最终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