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及弟子在新乡的活动引发的一些思考

2019-03-20 00:37段佳薇
商情 2019年2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和谐思想

【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西周初年,牧野地区属卫地,西拥有共国。相传孔子为恢复西周初期的文武之治,推行其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14年。十四年中他曾三到卫国,在卫时间最长。本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子路在新乡的活动引发思考,梳理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其中所富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长垣  儒家理论  “和谐”思想  现实意义

一、孔子、子路在新乡的活动

商周之际,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建立了天下共主的西周统一王朝,按照宗法等级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西周初年,新乡地区属卫地管辖,周王采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方式巩固自己的统治,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卫国国祚昌隆,历经春秋、战国,共存在907年,其封地范围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卫国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赞赏“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无为而治”的开创者蘧伯玉、博闻多识的苌弘皆出自卫国。新乡长垣的伯玉村是蘧伯玉的故里,他因卫国大夫史鱼采用“尸谏”的方式举荐而受重用,做主政大臣,辅佐卫灵公治理国家,把卫国治理的日渐强大。作为孔子的挚友,深受孔子的敬佩。苌弘是我国东周周景王、周敬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政治才能卓越,同时在礼仪、音乐、历史等诸多方面造诣颇深,孔子就曾多次向他请教音律方面的知识。相传孔子为恢复西周初期的文武之治,推行其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14年。十四年中他曾三次到过卫国,在卫国所待的时间也是最长的。《论语》中所记载的“子击磬于卫”指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新乡地区。由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共160篇,《风》中的《鄘风》、《卫风》各10篇,和新乡关系密切,加上含有新乡一带内容的《邶风》19篇,几乎占《风》的四分之一,这充分印证了新乡地区古代文化灿烂和崇文、重文的风尚。

孔子为了宣传他的思想,四处奔走,周游列国,曾数次经过新乡长垣,与长垣结下了不解之缘。春秋时,长垣称蒲邑,由蒲城和匡城组成。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长垣是卫国国都向东方、南方的鲁、陈、蔡、宁、楚、郑等国的必由之路。其弟子子路曾在长垣做过三年的“蒲邑宰”,是长垣县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任县令,他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留下了许多传说。至今,在位于长垣县城北5公里的学堂岗村还保存杏坛孔子讲学的遗迹。孔子周游列国,力图使其政治主张得到实施,但很多思想并未受到各国国君的重视。之后,他便开始专门从事教育和典籍的编订整理工作,成为我国古代私塾教育的开创者。今天长垣境内的学堂岗圣庙就是当时孔子在卫国的讲学处。

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正如前文所描述,在先秦儒家理论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思想。从儒家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从儒家倡导的五常和“中庸”思想里渗透出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但同人类任何思想遗产一样,儒家的和谐理论,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在儒家思想中,丧失了人的主体性,消灭了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剔除儒学的某些负面影响,把其有机、连续、整体的宇宙观,仁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境界追求,转化为现实社会的人格修养,让仁爱之心遍及社会我们人与人之间,各民族各教派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共融的关系。

(二)其教育方法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素质教育”这个词虽然是在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但追本溯源,它的思想和精神实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孔子的思想中有所体现。孔子思想中所表现的诸多特点与素质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孔子提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这种思想正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启发式教育不谋而合;另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人的天赋才智高下有别,并提出了“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朱熹将其观点总结为“因材施教”。孔子承认教育中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论语·雍也》中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的就是孔子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实际知识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今天,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宜”,这实质上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同时在孔子思想中也有关于教学相长、双向教育的描述。《礼记·学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表明,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知不足而求教,教后知困而再学。《尸子》载:“仲尼意志不立,子路侍;仪服不修,公西华侍;礼不习,子贡侍;辞不办,宰我侍;忘乎古今,颜回侍;节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励也。”(《圣贤群辅录广博物志》卷二十引)按照这个描述,孔子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不仅自己教学生,而且学生也教自己,颇有“在教中学、教学一体”的意味。

由此可见,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其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提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今天,我们理应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让其在新世纪里再放异彩。

作者简介:段佳薇(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学士,新乡市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与馆藏文物研究。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和谐思想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