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立意 优化历史教学

2019-03-20 00:37张化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

张化

摘    要: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42题,在沿袭多年全国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尤其注重以素养立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今后高中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为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科素养立意,从目标设置、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情感体验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素养立意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42题(以下简称例题)以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试题的切入点,考查世界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出现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试题如下: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例题在延续全国历史卷开放性试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响应、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注重以学科素养立意,凸显对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不同质量水平要求的考查。

例题导言中“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交代了小说出版的时间,并指出其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学生在解答时必须具备明确的时空观念,要对“世界近代早期”这一时间概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是考生答题的前提。考查的是课程标准质量水平1-2“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和2-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其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学生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这段材料,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历史现象,以此来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具体来看,学生要具备课程标准质量水平3-3“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的能力。

最后要求学生对所提取的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意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从历史表象中发现历史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即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具体来说是考查课程标准质量水平3-4“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实作出解释”的能力。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如评价黑奴贸易时,一方面要看到贩卖黑奴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贩卖黑奴为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评价历史现象时,我们还要关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评价宗教改革时,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另一方面宗教改革的发展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学生在答题时需具备课程标准质量水平4-1“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是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它将有效地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學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1]可以看出例题很好地践行了课程改革这一理念,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考查学生的重要内容。毋庸讳言,高考的重要作用是选拔,但同时还肩负着引导教学的作用,这必然对高中历史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为此我们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素养立意优化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优化教学目标设置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要推动历史教学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出发点来不断优化教学目标的设置。目标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时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领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把握各个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要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确定每节课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时应关注以下几点:(1)目标是否契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2)目标分解是否细化具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3)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是否贴合学生已有的思维层次和能力水平;(4)目标是否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位。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些具体目标:(1)通过概括、分析一五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学会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2)阅读文字、图片和影像等不同形式的史料,理解一五计划、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影响,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此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的意识。(3)尝试运用唯物史观判断、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学会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提升自身的历史解释能力,并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优化教学情境创设

有西方学者认为:历史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境遇,这种境遇就是在场性。如何让学生避免以今度古,以“在场”的视角去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创设历史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自己放入历史之中,‘神入历史时空之现场,进入历史的情况,进入历史的时间,进入历史的空间,然后由此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进行同情之切身化理解”[2]。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落脚点,不断优化历史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的《马克思主义诞生》这一内容时,通过展示1825年经济危机、资本家和工人生活状况等图文资料创设历史学习情境,让学生以“在场”的视角去感受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时代的需求,帮助学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内容,“切身化理解”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意图,进而感悟《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诉求——为人类谋幸福,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最后展示马克思墓志铭上的一段话“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来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马克思想如何来改造世界,他想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以此让学生深切感受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三、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优化教学问题设计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着力点不断优化教学问题设计。优化问题设计要关注以下几点:(1)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核心素养;(2)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针对不同的质量水平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3)问题的设计指向明确、科学合理,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分工、合作、思考、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时引用陈旭麓先生的一段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之后,既是由前此七十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理性批判。”[4]然后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新文化运动对“文化传统”是如何进行“总体性理性批判”的?意在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2)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由前此七十多年的历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这句话的理解。意在让学生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意识。(3)有人说“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思想文化的发展又会推动政治、经济的新一轮变动”。以新文化运动为例,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简要论述这一观点,旨在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以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唯物史观。

四、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优化学生情感体验

历史是冷峻的,因为历史已经逝去,情感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冰冷的事件中看到人性的光芒,让学生在这种光芒中体会生活,塑造人文。这也正是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历史学习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懷并关注现实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习得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体验和习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诸素养中的目标追求——家国情怀。情感的体验和习得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体验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地将情感体验内化为优秀的品质,外化为崇高的行为,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价值关怀,形成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如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教学中用余光中的诗《乡愁》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对国家统一的期盼,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这一单元时,引用“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仁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等儒家学者的言论,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使他们从历史中获取意义,获取人生在某个时刻具有的确定性和行动的立足点。这也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应有的价值追求。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科素养立意,以目标设置为出发点,以情境创设为切入点,以问题设计为着力点,以情感体验为支撑点,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到培养,才能让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J].历史教学,2018(2上):3-8.

[2] 郭子其.何以发展学生时空素养——应深度反思核心素养落地[J].历史教学,2017(11上):42-4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1.

[4]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79.

猜你喜欢
高考历史教学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