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丽 王亚荣
大学英语是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兼必修课。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其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进。然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依然面临一定困局,即大学英语课堂仍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简单地配合教师记忆英语知识点,课堂上缺乏实质性的互动,课堂气氛不佳,英语学习主动性不强,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这些都制约着课堂学习效果。随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断改革,不少教师也通过引入课堂讨论互动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然而,张学新教授指出,“课堂上教师讲授后,随即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即时讨论’违反了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还没有理解和消化,就让学生直接讨论的话,讨论效果会不尽人意。这是当前课堂讨论存在的根本问题。”[1]其实这也是大学英语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对分课堂”主张教师用课堂前半部分时间来教授,课堂后半部分时间让学生围绕前半节课的讲授内容进行讨论。但是在学生开始讨论前,必须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消化理解,方可开始讨论。这样的讨论才算得上有效讨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时学生可以把存在的疑难问题记下来,先通过有效讨论尝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进行总结。对于个别非共性问题,教师再做单独处理[1]。
(一)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检测和拓展学生所学内容,帮助解答疑难要点。通过让学生讨论课堂上所学的英语词汇、短语、句子、语法、语篇、英美文化等,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理解英语语言及文化知识,拓展认识,帮助学生通过对英语知识点及相关话题的讨论,确保对课堂语言、内容的掌握及延伸。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学习,从而丰富对知识的认识。
(二)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责任感。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领会人际关系规范,学会团队沟通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流技能;积累集体学习经验,学会尊重各自对英语语言及文化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会分享知识,彼此尊重与合作。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为了个人和集体一起学习,互相帮助,每个学生要对小组、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否则很难使学习取得成效,这有助于学生养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讨论,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对英语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要将已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英语口语表达及书面语表达中,也要抓住对方的语言错误或者文化误读等要点,与对方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经过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四)有效的小组讨论能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改善英语学习成绩,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效果,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自尊心,提升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一)有效讨论前的准备。讨论前的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讨论的有效性。讨论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具体考虑讨论主题、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及怎样进行讨论后的总结等内容,而且也需要学生配合,学生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及必要的讨论技巧。
(二)有效讨论主题的选择。讨论主题是引导师生、生生互动的关键,如果讨论主题偏离教学目标、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那么讨论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讨论就会流于形式,导致无效讨论。所要讨论的议题必须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2]。
(三)有效讨论的规则。有效的课堂讨论如果没有一种共同的讨论规则,讨论就会显得无序。而且不良的讨论规则会使讨论变得无效。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遵守讨论规则很有必要。比如,愿意分享与接收成员的观点,愿意倾听、尊重成员。
(四)小组成员构成。讨论环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如果分组不当,比如将缺乏社交技能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一起讨论学习,并不能保证小组成员真能合作、讨论。研究表明,异质学生构成的团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自尊和成就,异质小组相对于同质小组而言,更有助于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2]。
(五)教室生态环境。教室生态环境对于小组有效讨论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教室设计会直接影响学习氛围与信息传递、学习小组的构成及学生的互动。良好的空间安排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等,也会使成员更满意于自我表现,更有效地完成复杂的任务[3]。大学英语课堂的小组讨论也受座位模式的影响。圆圈式座位模式下,学生都是面对面交流,这样更容易发生真正的讨论行为。
(一)清晰表述教学内容和目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讨论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清晰表述有待讨论的问题,这样会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围绕目标开展讨论,增强讨论的有效性。另外,讨论前教师要对学生分组,尽量把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均衡分组,这样会为有效讨论做好保证。
(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避免无效讨论。比如,讨论时小组个别同学忙着讨论,其他同学不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认为只要个别学生完成任务了就可以了,这样的讨论就是无效讨论。要做到有效讨论,成员应积发言、互动。有效讨论也须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如果教师不对讨论过程进行适当介入,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小组讨论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向“导游”那样为学生的讨论提供引导和反馈[4]。
(三)讨论前要对座位合理安排。为了确保讨论有效,学生座位安排十分必要,可以让学生面对面而坐,也可以围成圆圈坐,这样的座位模式让学生交流直接。讨论前对讨论时间也要合理计划,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
(四)讨论前,教师须向学生说明相关讨论规则。比如教师更直接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要清晰、准确地用英文表述问题、观点;鼓励学生与别人用英语讨论交流,乐于与他人讨论,仔细倾听并评价他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英文表达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并巩固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英语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训练。
(五)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要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来陈述,但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时,如个别学生发言过多、无人发言、发言离题太远等,教师要适时监督与介入;当出现语言表达错误或英美文化误读、出现厌烦情绪等使讨论难以继续等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转换讨论主题或及时结束讨论;当小组活动表现不活跃时,教师应提供感情支持,鼓励学生用英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等[1]。
在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不可缺少,但要注意课堂讨论必须要做到有效讨论,学生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