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两个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2019-03-20 06:23张焕新路慧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原词气势原诗

张焕新 路慧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在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后,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被眼前的壮阔景象震撼之余所写。该词气势磅礴,情感真切,因此,吸引了诸多文人学者。本文对该词的两个译文─许渊冲和Barnstone版本,进行及物性分析,探索译文与原文的契合性,阐释及物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一、理论概述

1970年,Halliday《在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1]一文中提出“语言具有意义潜势”的观点,即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2]。不同的句子结构恰恰反映了语言的不同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语法[3]。Halliday 明确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理论”(a problem-oriented theory)[4]。它是专门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语言本身的问题和语言以外的问题)而设计。及物性系统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有力资源。[5]

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它的构成要件是过程和参与者,在多数情况下还有环境成分。及物性具有语言普遍性,正如 LaPollaetal 所述:“几乎所有的语言都体现出及物性”[6]。语言的经验功能正是通过及物性来实现的[2]。在此系统共有六种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个过程还会受到环境成分的影响。选择哪种过程来表达现实世界中实际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7]

二、《沁园春•雪》两个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沁园春•雪》上片描写风景,叙述了北国美丽的雪景,把人们引入了气势磅礴的意境,描绘了毛泽东此时的内心世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片议论抒情,开始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当代英雄进行盛情歌颂,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愿望和豪情。本文选择了许渊冲先生和美国翻译家Barnstone的两个译文,从及物性的角度对每个词句进行对比分析。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译:The scene is the north lands.Thousands of Li sealed in ice;Ten thousand Li in blowing snow.

许译: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根据及物性理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部分是环境成分[8],“北国风光”表现了该词的地点,为环境成分,冠结全篇,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诗人运用了“封”“飘”的动词,表达了客观的行为,符合表示做某件事的物质过程,呈现出千万里冰雪冻结,雪花纷飞的情景。

在两个译文中,Barnstone 译将“北国风光”译成了句子,形成主系表结构,表达出了关系过程,与原词不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做非谓语句处理,形成前一句的附属成分,在句式上与原词存在差异,但其中“seal”“blow”等动词表现的是行为动词,属于物质过程,符合原词的及物性特征。

许译采用了祈使句句式,以“see”开篇,形成了心理过程的表达,这与原词的及物性特征不符,并且同样将“北国风光”译成了句子,运用了“show”这一表达物质过程的动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处理中采用了“go”和“fly”两个动词,分别表明冰雪冻结的状态的持续进行和雪花纷飞的情景,因此属于物质过程,符合原词的及物性特征。

比较两个译文,Barnstone 注重客观景物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冰雪连天、雪花纷飞的白茫茫大地,采用了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而许译注重心理情感的表露,用“see”开篇,决定了整个词的情调,使读者跟随者诗人的呼唤和感召不自觉地融入到北国的大好风光之中,感受主席的激动、热情、豪迈、自豪的真情实感。而心理过程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作用是将人类的所感所悟通过感官词汇的表达,引起阅读者的共鸣。许译不但客观地描述了自然美景,还成功地表达了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因此比较二者,许译更佳。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 译:From the Long Wall I gaze inside and beyond,and see only tundra.

许译:Behold!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原句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诗人采用了表达心理过程的感官动词“望”来描述,其中,感知者为诗人本人,被感知的现象为白茫茫的景色。“望”字统领下文,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动词“余”表现了物质过程。

第一句两位译者在此都采用心理过程描述,运用了“gaze”“see”和“behold”。许译采用“behold”(瞧呀!感叹词,用作祈使句中的不及物动词,尤指引起注意),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势与风景之美,在此发挥了心理过程的作用,通过所感所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后半句中,许译使用动词“is clad”表达物质过程,符合原词的及物性特征。Barnstone译将“望”翻译成了“gaze”和“see”两个词。“gaze”指的是以一种坚定而专注的目光注视,常带着热切或认真的注意,这里,感知者为“I”诗人本人,表明了诗人热切地注视着隆冬时节祖国的壮丽美景,体现了诗人的关切和激动,充分表达了所感所想的心理过程。与之并列出现的“see”,承接了“gaze”这个动作,“看到了”“tundra 封冻的高原”,这一心理过程的使用,呈现了动作的先后关系,强调了心理动作的结果。

相比两个译文,在及物性特征方面,两个译文均符合原词的特征,Barnstone陈述的是一个客观的情况,但不乏蕴含着诗人的内心情感;许译表现的更为大气,运用祈使句,带动读者欣赏这奇特的美景,更能表现出内心激动的情感,所以,许译更贴合原作。

3.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 译: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the gurgling water is frozen.

许译: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原诗中作者采用的是物质过程,描述出了黄河水结冰的现象。“大河”指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大河”为“动作者”,“波涛滚滚的气势”为目标。“顿失”这两个字,写出了变化的速度之快,天气之寒冷。“滔滔”可以使人联想起未冰封时大河滚滚的气势。

在诗句“顿失滔滔”译文中,许译和Barnstone 均采用了物质过程。许译用“lost”(no longer possessed 不再拥有)表达从无到有的过程,展现了无尽的波浪就这样消失在视野中;而Barnstone 译用的是“is frozen”直接体现的是河面冰封的现状,少了一丝对于从前气势的暗示,过于生硬,不能让人感受到变化的过程。虽在及物性方面,两个译文均符合原文的特征,但是在符合原诗特征的基础上,感知原诗表达的意境程度却不尽相同,许译要更高一筹。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 译:Mountains dance like silver snakes.Hills gallop like wax bright elephants.Trying to climb over the sky.

许译: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

在原诗中,诗人使用了“舞”“驰”等行为动词,表达了物质过程,使读者好似看到了“群山好像一条条蛇在舞动,高原上的山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群山”和“白象”为动作者,他们在“舞动”,在“奔跑”。化静为动,表现出了活泼奔放的气势。“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欲”表达了内心的一种欲望,是心理过程,“比”表达了“竞争”的意义,属于物质过程。

在译文中,Barnstone 译的前两句直接采用了直译,运用了行为动词“dance”“gallop(to progress or ride at a gallop 疾 驰前进或疾驰)”,属于物质过程,动作者分别为“山”,“高原”,符合原词的及物性特征。而“欲与天公试比高”用了“climb”(to go upward with gradual or continuous progress 向上以渐进或持续的进步向上)。表现出“山”与“高原”爬上天与天相连,因此也属于物质过程,符合原词的及物性特征。

而许译文作非谓语句的处理,“dan cing”“advancing’(to lift up 抬起来),作“mountains”与“highlands”的附属成分,与原词的句式存在差异,强调了后一句“All try to match the sky”的动作,符合原词的及物性特征。许译用“match”(to set in competition or opposition 竞争)来处理动词“比”,体现的是它与天公相比,有一种不相上下的气势,所使用动词的目标是“the sky”。

比较两个译文,在此处我们再次看出,Barnstone 译比较注重原词的客观刻画,用与原词一致的结构写出大雪纷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连绵起伏山舞原驰的动感。而许译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采用非谓语结构描述景物,以此来强调景物动作,此处是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才显得大自然的景物生机勃勃。因此,许译不仅表达了此时景物的动态,更表现了作者高昂的情绪。所以许译文更佳。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 译:On days of sunlight,the planet teases us in her white dress and rouge.

许译: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What an enchanting sight!

这里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须晴日”作为环境成分,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原诗的“看”字与前文“望”字照应,采用心理过程。“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描写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许译采用动词“see”“bask(get enjoy ment from)”心理过程词汇,表现了看到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之时的愉悦心情,符合原词的及物性特征。而Barnstone 译中省略了“看”,并用“tease”(to make fun of 逗弄)这一物质过程动词表现了“妖娆”。“tease”表达的更多是活泼之感,与原词中宏伟的气势不相匹配。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 译: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beautiful.Made heroes bow and compete to catch the girl-lovely earth.

许译: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根据及物性理论,原句运用了动词“引”“竞”“折腰”,表现的是物质过程,体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动作。这里形象的动词使得读者如同看到了英雄志士们前仆后继,为之倾倒的情景。

在“江山如此多娇”的译文中,Barnstone 采用了表达关系过程的主系表结构,客观地表达了美丽的祖国山河。第二句运用动词“bow”“compete”(to striv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for an objective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目标奋斗)“catch”表现物质过程,凸显了具体的行为,表达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和为之前仆后继的事实,与原词表达意义一致。

而许译将原文的两句翻译成了一句,用动词“vie to pay”表达了物质过程。对于“竞”这个动词,许用“vie”(to engage in contest 参与竞争)来处理,这是一个比较正式的词语,用在此处会让人很容易就能感到此刻的严肃性。“pay their duty”采用意译表达英雄征服的过程,形象而生动。

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 译:Yet the emperors ShiHuang and Wudi were barely able to write.The first emperor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ere crude.

许译:But alas!Qin Huang and Han Wu.In culture not well bred.And Tang Zong and Song Zu.In letters not wide read.

原文运用心理过程。这里采用一个“惜”字开头,开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体现的是一种对历代英雄人物展开评论的基调,这里既有惋惜之情,也含有浓浓批判意味。又用物质过程的两个动词“略输”,“稍逊”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

而Barnstone 译中未用心理过程,“yet”不足以表达这种惋惜之情,不能引起读者共鸣。“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运用了关系过程“were barely able to write”和“were crude”来表达,过于绝对,存在贬义,与原文的句意不符。

许译文中也并没有用心理过程来描述作者的感情,而是用感叹词作为对应。其次,用“not well bred”“not wide read”的物质过程来翻译“略输”“稍逊”,表达出了具体的内容。

对比两译文可看出,在翻译的过程中,许译更能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适当地选择合适的及物性过程来对原诗进行翻译,与原词更贴近。

8.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B 译:Genghis Khan,man of his epoch,and favored by heaven,knew only how to hunt the great eagle.

许译:And Genghis Khan,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day,knew only shooting eagles by bending his bows.

对于成吉思汗,原词使用心理过程描述,“他”只知道“弯弓射大雕”,“他”为感知者,“弯弓射大雕”为客体,欲抑先扬,在文章中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惋惜之情,而且“只识”这两个字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成吉思汗的嘲讽。

二位译者均运用了动词“know”表达了心理过程,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识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弯”和“射”,两位译者均运用行为动词“bend” “hunt”“shoot”表 达 物 质 过 程。对 于“弯”,许译运用了“bend”;而Barnstone没有译出“弯”这个动作。动词“射”,许译为“shoot”,体现出射杀的动作,作为一位风云人物所拥有的气势被完美的释放出来;而Barnstone 译为“hunt”指的意思为“猎杀”,并不能表达“弯弓射雕”的形象和气势。

9.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 译:They are all gone.Only today are we men of feeling

许译:Brilliant heroes are those,whom we will see today.

原文用物质过程的“往”“数”、心理过程的“看”,表达出英雄人物将会出现在当今的坚定自信和伟大抱负。

Barnstone 译采用了关系过程描述,表述了“古代英雄”的消逝,后文仍然运用了关系过程,强调了今天的“我们”就是“风流人物”的意义。许译文将“看”译出“see”这一心理过程,符合原词的及物性特征,但整体译文采用了主系表的结构,表达出了关系过程,体现出坚定的决心,即风流人物就是当今我们看到的才俊。两者的译文各有千秋。

三、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角度对比研究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两个英译文。经过对比发现,原词较多地使用了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较少地使用存在过程、行为过程。并且,通过对比发现,许译在及物性特征方面与原文更为接近,对原词的意境与意义的体会更为深刻,更能将作者的感情传递给读者。每一种过程、词类、句子结构的选择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义的表达。[9]因此,在翻译诗词时,译者对原诗的理解至关重要,同时,译者可以尝试从及物性角度实现译文与原诗的契合,进而获得大众的认可,实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猜你喜欢
原词气势原诗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峨眉山月歌
三姐妹
改诗为文三步走
当成语中的“心”变成“薪”
让句子有气势
让句子有气势
排比,让写话更有气势
说“长”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