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苗兰兰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CR),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常见症状有鼻塞、多涕及嗅觉障碍[1]。根据病理及功能紊乱程度,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2,3]。在我国慢性鼻炎的发病率为5%~15%。慢性鼻炎是种难治愈性的疾病,本文就近年来鼻炎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黏膜功能和形态仍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生物感染,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者,称为慢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症。
慢性鼻炎属中医“鼻窒”范畴,中华医学认为伤风鼻塞失治误治,或外邪犯鼻窍,邪滞不去,迁延不愈,日久邪浊入脉,壅阻气血,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鼻窒一名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日疡,寒热腑肿”,“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金元时期刘元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鼻窒的症状特点与发生机制做了较为精辟的解释与记载,刘氏不仅认识到了鼻窒的主要症状是鼻塞,而且观察到了“侧卧则上窍通而下闭塞”这一交替性鼻塞的临床特征。其论据与今日之鼻窒基本一致,从而为人们认识与使用“鼻窒”一名起到了决定性的引领作用。现代中医与此有了系统的论述,在中医界法定文件中都沿用此名,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认识。
2.1 心肺蕴热 郁结鼻窍《素问·五脏别论》中提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热郁则肿,故鼻窍受热则肌膜肿滞,肌肿窍壅则鼻失宣通,窍失清利,气息出入受制而窒塞。
2.2 肺虚卫弱 寒滞鼻窍《灵枢·本神》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寒浊留滞,则更伤阳气,凝脉滞血,鼻窍既失卫阳之温煦,复受寒浊之凝滞,致鼻窍肌膜间气血周流不畅,渐壅不通而成窒塞之患。
2.3 肺脾虚弱 痰湿留结《医学入门·卷四·鼻》曰:“鼻塞久不愈者,必内伤脾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外感也”。一则清阳不升,鼻窍失养;二则水湿不化,湿邪上犯,流滞鼻窍。二者皆能使鼻窍窒塞。
2.4 气血瘀滞 鼻脉受阻鼻脉受阻,瘀滞肌膜,则肌膜肿厚,鼻甲肿实,清窍阻塞,气息出咽喉入不畅。
《医学入门·卷四·鼻》则主张要从“肺伏火邪”进行医治,其曰“宜清金降火,兼通气之剂,凉膈散加荆芥,白芷或川连石膏散”治之。《明医杂著·卷五·鼻门》主张采用“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证治准绳·杂病·鼻》则以脾胃气虚,心肺有病,肺经郁火,上焦壅滞四证施治。《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鼻病源流》从火热论证,并给予方治。
鼻窒的现代辨证观点主要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多认为是肺气虚证、脾气虚证;实证多认为是肺经郁热证、热客阳明证、痰湿凝结证、气血瘀阻证及湿热痹阻证。总之,热、瘀、虚证被多数医家所认同。
陈燕等[4]研究了慢性鼻炎与体质分型等相关辨证研究,发现与平和质比较,偏颇体质更易患慢性鼻炎,而且又以湿热质、阴虚质、血瘀质者为著。40岁及以上的平和质与偏颇体质相比,整体上慢性鼻炎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与平和体质相比,慢性鼻炎发病率更高,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年龄偏高后,血脉容易瘀滞,更易患慢性鼻炎。而40岁以下,偏颇体质较平和体质更易患慢性鼻炎,而且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与慢性鼻炎的发病更为密切。
3.1 内治法
3.1.1 自拟方疗法鼻鼽主要是因患者的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使得肺失宣降,故由温经扶阳,扶阳敛液,固表驱风等功效的中药来医治。徐耸[5]用桂枝加附子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鼻炎,总有效率91.67%,比对照组高且疗效显著,可改善预后效果,减少复发情况。李育民等[6]用裴教授自拟组方治愈2例,结果显示,该法有一定疗效,中医理论厚实。
3.1.2 加减方治疗慢性鼻炎若不及时治疗,久病必虚,在临床上应采取补益法治疗。常向辉[7]利用中药玉屏风散加减内服和针灸治疗慢性鼻炎90例,无论单纯性鼻炎,还是肥厚性鼻炎,其总有效率均在96%以上,研究显示,临床疗效显著,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以补益脾肺、益气固表、宣通气机为主,并配合针灸局部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刘娇媚[8]采用玉屏风加减散结合针灸治疗慢性鼻炎80例,在临床疗效、用药时间、远期复发率、生活质量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3.1.3 中成药疗法肺脾胃三脏虚弱,而失于运化,脾不运化,水湿内生,停于鼻窍,经络受阻,导致鼻塞,故以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温通阳气为主。田理等[9]
用通窍鼻炎软胶囊治疗肺虚邪滞证的慢性鼻炎患者,总有效率为93.1%;任大鹏等[10]用鼻窍通合剂治疗慢性鼻炎60例,结果显示与用霍胆丸治疗的对照组的结果差异不大,总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二者在治疗和改善慢性鼻炎患者体征均有很好的临床价值;王银灿[11]用通草散塞鼻治疗慢性鼻炎136例,总有效率100%,结果发现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显著,适合基层单位采纳。
3.1.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结合,常常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协同治疗。中药以调养和增强免疫力为主。也可使用传统针灸或中药配方[12,13]。安立等[14]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炎进行了研究,显示相对中医组、西医组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更为显著;杨志敏等[1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炎76例,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96.05%)远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6.32%),可有效地改善鼻部血液循环,减少黏膜充血水肿,提高临床疗效。
3.2.1 滴鼻法鼻腔局部给药,是自古以来五官科非常重视的给药途径,自制滴鼻剂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综合分析可看出,中药滴鼻剂的选药上,大多选择辛夷、苍耳子、薄荷等具有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在溶剂中浸泡后制备。黎显林[16]采用麻夷炎喷雾剂(治疗组)和麻黄素滴鼻液(对照组)分2组治疗,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93.6%和73.3%和80.0%。
3.2.2 塞药法慢性鼻炎存在鼻甲血管扩张及腺体分泌增多,导致黏膜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鼻道狭窄,影响通气,故以提升毛细血管的伸缩性、减少渗出与损伤、消炎、局部涂抹等途径,提高临床疗效。李斯斯等[17]采用复方木芙蓉涂鼻膏治疗单纯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肥厚性鼻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97.8%、82.4%。研究显示,疗效确切,操作便利。
3.2.3 鼻嗅、熏蒸法慢性鼻炎有瘀阻鼻窍,故以行气通窍医治,常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通,血脉通利,则鼻窍清利,气息通畅,嗅觉灵敏。刘素琴等[18]用苍耳子散加味合中药雾化治疗76例慢性鼻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26%,比对照组略高些,结果显示该中药雾化组有一定疗效,且利用超声能够使雾滴均匀,直接作用于患处,达到局部给药提高疗效的目的;陈葵等[19]报道了熏蒸治疗50例,总有效率98%,研究发现鼻腔负压吸引配合熏蒸,操作简便,疗效突出。
3.2.4 下鼻甲注射法慢性鼻炎的病理基础是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尤以下鼻甲的组织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多,此时多为单纯性鼻炎,随着病程的推移,会发展为肥厚性鼻炎,使下鼻甲缩小是临床治疗鼻炎的方式之一。陈详静等[20]利用消痔灵下鼻甲注射治疗慢性鼻炎168例,总有效率为92.26%,研究显示,单纯性鼻炎的有效率比肥厚性鼻炎高,疗效可靠;李辉等[21]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下鼻甲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4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7.8%,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
3.3.1 针刺疗法中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故鼻渊者,多以肺治之,以宣通鼻窍,疏肺理气,调合气血,达到治疗之目的,因此通过刺激耳穴,协调中枢神经功能,治疗鼻炎。张君等[22]利用邵氏五针法治疗慢性鼻炎35例,总有效率为100%,结果显示,针对性强,疗效显著,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肖艳[23]采用电针配合桔梗玄参汤治疗慢性鼻炎30例,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明显,降低了呼吸系统患病几率。
3.3.2 耳穴疗法中医经络的治疗是通过经穴来体现的,而经穴联系脏腑,沟通表里,外耳穴可使黏膜血管收缩,内分泌穴可改善黏膜营养,故而结合耳穴贴压等治疗慢性鼻炎。邓海珊等[24]采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鼻炎40例,治疗组有效率达97.5%,高于对照组,可显著增强疗效。
3.3.3 穴位埋线根据病情需要将特制羊肠线埋藏于相应的经络穴位,然后自行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可对穴位产生一种持久、柔和、缓慢、良性的临床效果。袁书贤等[25]对穴位埋线治疗鼻炎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有研究表明针刺曲池穴有较好的止痒和抗过敏作用。另外穴位埋线,可持续发挥疏通经络作用,弥补了针刺持续时间短、疗效难以巩固等不足。
3.3.4 穴位注射慢性鼻炎,与气血经络关系密切,本虚标实,正气虚弱为本,气机郁滞为标。穴位注射是中医内病外治护理法的一种,通过穴位注射,使药力经俞穴通经络直达病灶,驱邪外出,邪祛正安,达到治疗目的。李雪[26]用中成药穴位注射,加中药鼻腔冲洗,治疗慢性鼻炎患者10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比仅用常规的生理盐水清洗对照组高,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时间缩短,安全可靠。
3.3.5 艾灸疗法中医学认为灸法具有通经活络、祛湿散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升提阳气之用,而艾灸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俞穴的传导而温通鼻窍。徐凤宜[27]用艾灸配合耳穴治疗慢性鼻炎96例,半年后痊愈总有效率为97.9%,比对照组高出许多。研究显示该法以温热性刺激穴位而温通鼻窍,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简单易行;刘金华等[28]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慢性鼻炎46例,半年后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研究显示,情志护理配合艾灸加耳穴贴压治疗慢性鼻炎,有协同作用且标本兼治,疗效较好,复发率低,操作简便,廉价安全。
3.4 其他包括按摩疗法、激光疗法、超短波疗法、低频脉冲疗法等。
慢性鼻炎目前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病因虽未十分确切,但其最主要的两大临床表现鼻塞和鼻涕,造成患者上呼吸道通气受阻、夜间张口呼吸,极易诱发其他继发病症,诸如咽喉炎、鼻窦炎、鼻息肉等,任其发展将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学习或工作效率下降,影响休息或睡眠等不良后果。中医学认为,慢性鼻炎属中医学“鼻窒、鼻鼽”范畴,病因复杂,多因风寒、风热之邪滞留,肺失清肃、鼻窍不利所致。又因患者禀赋、病机不同,或气血郁结、湿热内蕴、痰火结聚、脾肺气虚。
目前中药治疗慢性鼻炎仍以复方为主,对药物的协同效应及单味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研究不多,深入系统研究中医理论,加强对慢性鼻炎的预防与治疗,避免慢性鼻炎向鼻窦炎、鼻息肉等并发症转变。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炎纵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更加有效、标本兼治、无不良作用、疗程短、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仍是中医界医师和药学工作者未来努力的方向。